近日,一篇題為《個人已經破產,靠還沒倒閉的行業活著》的文章火爆網絡。文中,作者張立憲分享了自己經歷過的幾個人物小故事:靠所在媒體名氣撐腰、一身臭脾氣的所謂“名記”、專業敬業的香港燈光師與只有名號沒有能力和責任心的央視燈光師、不愿翻譯建筑名著的建筑師。
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張立憲指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不計其數的公司、機構破產,但對于另外一些機構來說,好像自始至終沒有一家倒閉的。“我突然有一種擔心:我們有沒有勇氣獨立于外部環境和行業冷暖,明白自己要做些什么?”
這番言論的確戳中了很多人的痛處。不光是文中指出的幾個行業,還有很多別的機構和公司里,很多人甚至很多年輕人都已經習慣了所謂平淡的生活,名片上印的前綴名響當當,但其實腦袋和心臟都是一片寡淡,毫無熱情、缺乏想法,更無動力。
進入這些所謂“永不倒閉”的機構和部門,也許能給年輕人一個好看的履歷,導致他們在從象牙塔走向社會的過程里,選擇了“頭上有片瓦”,把獲得身份、平臺和社會認可放在第一位。這并沒有什么錯,畢竟發展到今天,要得到什么就意味著失去什么。
這些選擇“鐵飯碗”的年輕人蠢笨嗎?不一定,至少在進入人生大富翁游戲之初,他們手握的籌碼甚至更多。如此的生活待久了會喪失斗志嗎?有可能,畢竟風吹不到、雨淋不著,暫時還不至于餓死的生活很舒服。會借著所謂平臺增長所謂臭脾氣嗎?有很大可能,畢竟,剩下的東西越少,人的本性就會將其抓得越緊——因為除了名分、職位之外,已經一無所有。
很多選擇先拿名分的年輕人都抱著三五年后投身市場大潮的想法,他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但最后真正能實現理想的寥寥無幾,原因只是怕失去這些年的積累。也有人抹不開面子:如果繼續待著,起碼還有個可以唬人的名號,如果離開,當初讀書時那些成績比我差的同學早就有了超過我的積累,“丟不起這個人”。
更無奈的一點是,在目前的情況下,資源和平臺所發揮的作用仍然不可小覷。或許個人能力一般的人在一個擁有眾多優質資源的高階平臺上,能夠得到的東西遠比自己摸爬滾打能得到的多得多。換句話說,在一片安穩里待著,起碼能保證先存活下來。
身處安全地帶,保持警醒自然十分重要;相比想法,更重要的是要有行動。與其憂心忡忡地擔心個人破產,不如發揮平臺優勢、充分發掘潛能,嘗試做個有為青年吧。北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