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對有效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而利用存量的專利資源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就是充分體現“五大發展理念”的一種十分有效的實現形式。
知識資源有很多的價值體現形式,其中,具有產權的知識產品是能夠在全球范圍內不同主體之間高效率實現市場價值轉化的一種重要的體現形式。知識產權是發展的重要資源和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拿專利這種主要的知識產權形式來說,其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特征。按照專利制度,每個專利授權后都要公開其結構與運用方式等細節信息,以便他人在取得使用許可或專利保護到期之后能夠實施此發明,或是透過專利授權實現發明或者再利用再發明。
挖掘存量的專利資源進行創新創業,就是對以往主要重視“增量型”研發投入模式的一種革新。由于創新者可能遇到許多不確定的過程和環節,采取“增量型”模式進行創新創業,不僅需要花費較長的研發時間,還會涉及到很多創新者不熟悉的知識領域和方法,影響其研發成果的質量和后續的實施績效。而聚焦已有研發成果的“存量型”模式,能夠使創新者站在前人研發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再創新,不僅會大大縮短研發的時間,而且,后來的創新者還會基于自己獨特的研究視角,優化原有專利技術的價值實現方式和再創新的研發路徑,使創新產出更加完善、更具市場價值。
利用存量的專利資源進行創新創業,能夠協調目前我國專利創造和運用之間嚴重失衡的關系。雖然我國自2011年起,連續5年專利申報的數量位居全球第一,但專利授權及授權后的應用率卻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這種創造和應用嚴重失衡的結構表明,我國專利創造的質量還處于較低的水平。推進專利領域供給側的改革,既需要從“增量”部分下功夫,創造更多新的高價值專利;同時,還需要針對一些“存量”部分的專利進行改進和完善,以激活其“冗余”價值。
利用存量的專利資源,尤其是利用那些處于不維持以及失效的專利進行創新創業,就是在知識產權領域踐行綠色發展的理念。我國發明專利的法定保護期為20年,而目前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的平均維持年限僅為6年,大量的發明專利授權后不久就處于放棄狀態。某高校的一位教師,曾用了近7年時間聚焦核心部件申請并獲得了140多項發明專利授權,但這些職務專利授權三年后都因未能實現產業化,學校便不再續費維持了,而圍繞這些專利前后花費了約260萬元的經費。這類曾消耗了許多單位及發明者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存量專利,并非完全缺乏市場價值,而很多是因為缺乏某些配套的技術和條件,以及轉化的機制和能力。如果任其長期“沉睡”,就是對寶貴社會資源的浪費。通過創新創業活動來搭建促其轉化和應用的完整鏈條,變“廢”為“寶”,無疑能夠大大節約稀缺的社會研發資源,有力地推進知識產權創造和應用領域的綠色發展。
利用存量的專利資源,尤其是充分整合利用國內外尚在“沉睡”的專利資源,踐行開放的發展理念,針對國內企業的國際專利布局開展創新創業,能夠大大降低專利技術的研發成本、提高研發的效率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靈活性與針對性,快速增強我國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我國東部地區的一個技術力量并不太強的小企業,最初就是在充分挖掘一些失效的國際專利冗余價值的基礎上,開發了系列的微電機領域的設備,先后獲得了70多項專利,目前已成長為國家級的高新技術企業。該企業的產品不僅占領了國內市場,迫使日本和韓國同類企業退出中國市場;而且,還依托其專利技術優勢不斷擴展國際市場,先后進入了日本、韓國、東南亞和歐洲市場,在國際和國內都取得了不俗的市場回報。
利用存量的專利資源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有利于構建促進存量專利技術加快產業化應用的“眾創”網絡,使相關創新者能夠基于同一個專利技術共享各自獨特的創意,以及各具優勢的創新資源和創新能力,形成動態的協同創新體。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種有效的價值創造機制,能夠充分地分享各級政府的優惠政策,以及政府和社會提供的各類公共服務,更有效地開發存量專利技術潛在的市場價值,使“沉睡”在世界范圍內的專利價值“重見天日”,并共享全球知識產權制度的惠澤。
對包括專利在內的各類知識產權存量資源進行市場化的開發,既是我國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發展的一個新的途徑,也是促進我國企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效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加快企業提質增效步伐的一個可行的創新模式。利用存量的專利資源開展創新創業活動,還是我國在新形勢下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內容。積極探索知識產權存量資源產業化開發的有效實現形式,需要相關政府主管部門不斷提出“新理念、新設計、新戰略”,創新引導和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走知識密集型發展道路的具體政策。在深化知識產權供給側領域改革的過程中,更加重視推廣運用“存量型”創新資源投入模式,不僅能夠極大地促進我國創新創業者作為“增量”活勞動的智慧釋放;同時,聚焦各類現有知識產權開展創新創業,還能極大地釋放那些“存量”活勞動蘊含的更加巨大的智慧和潛在的經濟價值,由此而獲得新的、難以估量的“改革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