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要發展綠色金融,2016年8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七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隨著指導意見的出臺,中國將成為全球首個建立比較完整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經濟體。但是,目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尚處于探索起步階段,許多方面亟待完善。本文主要介紹發達國家發展綠色金融的經驗,為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提供借鑒。
一、發達國家綠色金融發展經驗
(一)政府提供政策或資金扶持。一是實行優惠信貸政策。如,德國政府對環保節能績效好的項目,給予持續10年、貸款利率低于1%的優惠信貸政策,利率差額由政府予以貼息補貼。二是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
(二)強化資源環境立法。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相繼制定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通過立法對污染者或公共機構的行為提出嚴格要求。如,美國在完善的環境法監督之下,制定了多部促進綠色金融發展的法律法規,重點規范并調節政府、企業和銀行的行為及關系。
(三)大力發展綠色銀行。一是政府出資設立綠色銀行。作為公共金融機構,綠色銀行的初始資本金通常來自政府財政或其他政府項目撥款。二是綠色銀行的經營模式重在保證項目的環保性和可盈利性。
(四)積極拓展綠色金融市場。一是在項目融資中引入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EPs)。“赤道原則”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機構根據國際金融公司和世界銀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是為決定、評估和管理項目融資中的環境與社會風險而確定的金融行業基準。二是開發綠色金融產品。目前,歐洲金融市場上已有相當數量具備較好流動性的綠色金融產品,其中以ETF指數和基金類產品為主,也包括碳排放權類的衍生品。2007年,歐洲投資銀行發行首個氣候相關債券;2013年,國際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IFC)與紐約摩根大通銀行共同發行IFC綠色債券后,綠色債券市場開始蓬勃發展。2015年3月,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ICMA)公布的《綠色債券原則》是綠色債券國際標準的雛形,進一步推進了綠色債券的發行。
二、對我國的啟示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三期疊加”的特殊時期,經過長期粗放式發展,人口、土地、自然資源紅利已消耗殆盡,經濟發展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產生新動能,而綠色金融能夠通過優化生產要素供給結構、削減過剩產能的方式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力點。建議借鑒國際經驗,開展前瞻性調查研究,加快推進綠色金融發展。
(一)加強政策和資金扶持。一是研究制定綠色金融再貸款政策,通過再貸款形式引導商業銀行加強對綠色產業的信貸支持。二是協調財稅部門運用稅收、貼息等財稅政策對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給予一定的抵免稅收優惠政策,如對發放綠色信貸所獲得的利息收入部分免征所得稅等。三是推動成立綠色產業投資基金,為國家提倡的綠色產業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二)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配套制度。一是推動修訂完善《商業銀行法》,引入金融機構的環境法律責任條款,對于所提供融資的項目造成的環境污染或負面社會影響,金融機構負有可追溯的連帶責任。二是協調建立綠色保險制度,構建綠色信貸與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聯動機制。三是協調建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強制披露制度,參與制定披露標準與細則,通過環保信息披露為上市公司準確估值及環境風險評估提供基礎,引導資本市場配置更多資金進入綠色產業。
(三)發揮金融市場支持綠色融資的功能。一是支持并鼓勵銀行和企業發行綠色債券,進一步明確綠色債券的界定、分類和信息披露標準,培育第三方綠色債券評估機構。二是引入綠色評級標準,對商業銀行項目貸款進行綠色評級,充分發揮環境保護方面的激勵和約束作用。
中國人民銀行定襄縣支行 李愛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