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提“工匠精神”一詞,表明我國工業經濟發展已由傳統偏重硬實力轉入軟硬實力并重的提質增效升級階段。形勢表明,只有由工匠精神支撐的工業化,才能更好更快實現“制造強國”的中國夢。當前必須緊扣《中國制造2025》和“雙創”實施,加強質量、創新、誠信、教育等領域制度供給,培育專注、專業、創新、擔當的大國“工匠精神”。
[關鍵詞] 工匠精神 工業軟實力 制度供給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這是《政府工作報告》首提“工匠精神”一詞,立刻備受熱議。該詞除充滿傳統色彩外,還富含開創性的意象。在當今亟須提振實體經濟、大力推進供給側改革之際,《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工匠精神”,可謂意味深長。
當前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我國要躋身工業強國,工匠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文化特質。新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提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并明確寫入“十三五”規劃。李克強總理指出,弘揚工匠精神,勇攀質量高峰,讓追求卓越、崇尚質量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價值導向和時代精神。工匠精神代表著國家制造業精神,反映一國制造水準、工業水平和時代氣質。我國正邁進工業化中后期階段,提質增效升級亟須工匠精神作為支撐。根據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顯示,我國三次產業比重為9.4∶43.7∶46.9,顯示整體上邁進工業化中后期。工業化進入中后期,意味著經濟進入轉型、提質、增效、升級階段,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需求就會愈發迫切。以德國為例,19世紀30年代德國還是個農業國,而英國已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德國大量仿制假冒英國的技術和產品,那時的“德國制造”竟然成為“假冒偽劣”的代名詞。188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對德國帶有侮辱性的新《商標法》,規定凡是從德國進口的產品都須標明Made in Germany,用以區分劣質的德國貨與優質的英國產品。此后,德國狠抓工業品質,扎實推進職業教育,培育有工匠精神的工人,終于造就了卓越的“德國制造”。美國也經歷過類似的時期,被史學家稱為艱難轉型的“進步時代”(約1890-1920年),這一階段美國生產事故頻發,環境污染嚴重,食品安全堪憂,但經過艱難轉型后重新回歸“工匠精神”。發明鼠標的恩格爾巴特、給蘋果注入靈魂的喬布斯、微軟開啟互聯網窗口的比爾·蓋茨,創立特斯拉的艾伯哈德,都有著共同的身份——工程師,他們不僅解決了某個關鍵性的行業技術,還引領整個行業甚至經濟社會發生變革。迄今美國著名實驗室的核心人物大都是有能力的工匠而不是科學家或官員。
我國經濟要改變外延式增長模式,工匠精神最符合內涵式增長要求。內涵式增長與外延式增長最大的區別在于內涵式的增長源自產品本身質量提升和功能完善,而不是靠數量增加和規模擴張。經濟新常態下,傳統產業創新、新興產業興起,迫切要求增長轉向結構優化和質量提升,即新常態需要新供給,而新供給需要新工匠。2014年中國海淘的網購者比例為26%,2015年則上升為35%。這表明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長,提高生活質量的訴求也更加強烈,迫切需要生產制造出品種更多、質量更好、服務更優的新一代工業產品。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只有精益求精、追求極致,才能制造出性能好、附加值高的產品。
中國需要什么樣的工匠精神
鍥而不舍,堅守制造業和利基市場。專注是工匠精神的首要特質。一方面,長期專注本制造領域。據統計,截至2013年,全球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德國有837家;超過150年的企業,日本有2萬多家;而我國超過150年的僅有“六必居”、“張小泉”、“陳李濟”、“同仁堂”、“王老吉”等5家,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平均壽命僅7-8年,制造企業“脫實入虛”傾向明顯。另一方面,始終堅守利基市場(指那些被大公司或行業巨頭忽略的某些細分市場。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可以選擇一個或一類很小的產品或服務,集中力量進入并成為領先者)。有這樣一類企業,他們可能不為公眾熟知,卻在某些細分行業或產品領域深受青睞和尊重,市場份額、技術創新等方面都處于全球領先地位,有學者稱之為“隱形冠軍”。據統計,全球3000家隱形冠軍中,德國有1500家、日本有220家,而我國僅有78家。
精益求精,將產品質量和細節做到極致。專業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源于心底對制造事業的熱愛和敬仰,工匠對品質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在哪怕看不到的細節上都盡心竭力。正是注入這種精神,才造就了“完美到無可挑剔、專業到無法被模仿、精確到不需要檢驗”的產品。但是這種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系列有效穩定的制度潛移默化的結果。如德國在20世紀70年代后通過“法律+行業標準+質量認證”三位一體的質量監管,用高標準嚴要求約束生產者的行為,并影響消費者習慣。我國在制造精度和產品質量方面落后于發達國家,一些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嚴重依賴進口,甚至連圓珠筆鋼珠都要每年動用2億外匯去購買,表面上缺乏的是技術,實質上缺乏的是培養工匠精神和消費者習慣的制度。
勇于創新,對技術、工藝追求永無止境。創新是工匠精神的靈魂。一方面,是技術上的顛覆性創新。體現在對專注領域的基礎理論、長線技術持續不斷的投入,帶來技術或制造工藝的顛覆性突破,完成創新性產品的開發,實現制造技術的革新,大幅提高生產效率或產品性能。另一方面,孜孜不倦地堅持微創新。通過持續不斷地對產品制造工藝、性能、外觀等進行改進,一次次提升產品品質,實現產品更加貼近消費者需求,甚至改變和引領消費需求。互聯網時代要注重運用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搜集消費者對產品的使用體驗信息,創新銷售和服務模式,提升服務質量。
敢于擔當,對產品與后續服務負責到底。擔當是工匠精神的底線。擔當就是要存敬畏、講誠信、肯負責。一方面,敬畏法律,遵守規則。時刻遵紀守法,不越雷池一步,嚴格執行國家行業標準;杜絕欺詐行為,確保質量安全,貨真價實。另一方面,勇于承擔責任。對非由消費者原因發生的損害不以任何借口轉嫁讓消費者承擔,缺陷產品及時召回并主動賠償,將此類事故及因此引發的商業風險作為更加注重投入研發和提高質量的“指揮棒”,將“消費者是上帝”的觀念落到實處。
加強有效制度供給的建議
圍繞《中國制造2025》實施,著力完善高端制造人才培養選拔機制。從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出,國家鼓勵在“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中發揮工匠精神作用。一是落實《中國制造2025》人才為本、人才引領的思想,通過智能制造標準規范體系建設,完善制造強國需要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二是引導鼓勵企業培養符合“延伸服務鏈條”需求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逐步做大做強個性化定制服務環節。三是充分挖掘、宣傳我國的“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工業領域本土精神,為發展制造業注入不竭精神動力。
嚴格產品質量法律制度,全行業興起“質量優先”的法治觀念和發展理念。推進全行業法治化,嚴格執行《產品質量法》及其他法律法規的產品質量條款,鼓勵企業法治化、規范化發展。一是加強行業準入與市場退出管理,健全質量誠信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建立質量黑名單制度,嚴格實施產品“三包”、產品召回等制度,在質量監管方面警鐘長鳴。二是改變僅偏重需求側的消費者法律普法觀念,大力加強供給側的產品質量法律實施和宣傳,教育民眾不僅重視維權,還要履行監督義務,全社會共同督促企業從生產制造環節提高品質。三是培養企業和員工的品牌意識,強化質量與品牌之間的支撐和因果關系,切實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在市場競爭中走以質取勝之路,而不是一味走以價取勝之路。
加強“雙創”行動政策配套,為更好創業創新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在科技、管理、品牌、組織、商業模式等各方面創新中,都將人的作用作為創新第一要素。一是緊扣創新發展新理念,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和工業轉型升級,營造市場導向、企業話語權、行業活躍團結的社會環境。二是加強對創新者的利益保護,進一步完善簡政放權、知識產權、財稅普惠、便捷融資等制度支持,讓創新更好產生效益,方便創業者創新、創新者創業。三是加強探索“互聯網+雙創”結合,主動應用互聯網工具和智能技術,提高生產制造的精度和經營服務的客戶滿意度。
牢固樹立“百年樹人”觀念,改革職業教育制度,培養工匠精神傳承人。制造業的強大源于制造業工人的長期堅守,必須代代相傳,才能厚積薄發。一是要將傳統技藝融入現代職業教育,通過改革職業教育,培養企業所需的高技能工人;二是健全勞動模范、技藝傳承人選拔宣傳機制,加大員工鉆研崗位技術的獎勵,使在本職崗位上踏實肯干、埋頭苦干的人有更多獲得感;三是落實《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完善居住、貸款、子女入學、醫療養老、學習進修、股權激勵等全方位的人才激勵政策,使培養或引進的人才能夠在一個崗位上安心工作、持續創新。
參考文獻:
[1]田建明.中國軟實力戰略[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
[2]華璐,沈慈晨.德國制造:一個國家品牌如何跑贏時間[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5.
[3][美]彼得·德魯克:創新與企業家精神[M].蔡文燕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4]薛棟.論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J].職教論壇,2013,(34).
[5]于建軍,孫穎,王可為.工匠精神的回歸與重塑:工程倫理教育改革發展向度[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6).
(作者簡介:欒群,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政策法規研究所副所長; 郭靈康,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政策法規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
責任編輯:梁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