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為幫助廣大黨員干部進一步提升文化素養、深化對文化的理解,本刊特開設“文化三人談”專欄,每期圍繞一個文化熱點問題,邀請文化界著名專家、學者闡釋獨到觀點,文章力求幅短意深、生動有趣,希望能對讀者有所裨益。
張國祚:文化走出去要善打主動戰
文化產業像文化產品一樣,具有雙重屬性:一個是商品屬性,一個是意識形態屬性。中國文化走出去,自然也包括意識形態走出去。既然別的國家可以用文化產業、文化產品、文化資本輸出他們的理念、影響我們的思想,我們為什么不能主動走出去,用我們的價值理念、意識形態影響他們呢?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堅強的經濟實力做后盾,具備了文化走出去的基礎和條件。
要讓中國文化走出去,必須解放思想、增強自信、主動出擊,善于打主動戰、善于占領制高點,而不是被動應對。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文化產業必須在創作、生產、傳播的各個環節上都能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此,理論界、文化產業界部分人士存有疑慮:外國人能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嗎?我以為,只要方式方法對頭,走出國門的文化產品,同樣可以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樣能夠贏得外國人的贊譽。合作共贏的前提是雙方有可以共同接受的價值取向。例如,美國大片有的宣揚英雄主義,有的宣揚愛國精神,有的宣揚責任感或者對人的愛。而這些,也是我們能接受的價值觀。反之,只要我們找準切入口,找準國外觀眾的欣賞口味,那么,包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產品同樣可以走出去。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同樣是指導文化產業發展和實現中國文化主動、成功走出去的重要依據和遵循。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就不可能受歡迎。實現創新需要“協調”,比如產業內部和外部的協調。“綠色”意味著我們提供的文化產品所傳達的思想必須是健康的,是給人以正能量的,是引領積極社會風氣的。“開放”不僅意味著讓國外文化產業、文化產品、文化資本進入中國,還意味著我們要主動輸出我們的文化產業、文化產品、文化資本、價值觀念。我們應該有這樣的雄心、這樣的氣度和視野。“共享”理念告訴我們,文化產品不僅要讓中國人民喜聞樂見,也要讓外國人喜聞樂見,贏得全世界的喝彩。通過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實現世界各國合作共贏,共享人類文明發展成果。
(作者:張國祚,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首席專家)
責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