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的發展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加快,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逐步顯露,其中農業生產方式落后;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基礎設施薄弱等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本文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措施,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一、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生產方式落后
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雙層經營體制取代人民公社的體制以后,曾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發展。但由于\"統\"的力量基本上是有名無實,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業生產過度分散化,經營效率低下。同時,由于土地使用權流轉還有許多障礙,農業生產難以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從農業生產條件上看,我國現有的農業水利工程設施大多是20世紀50~60年代修建的,其中大部分已經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設施不全,農業保障功能大大下降,近幾年受災面積、成災面積增大。這說明我國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下降,靠天吃飯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
(二)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
現階段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突出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第一,經過幾年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改善,第一產業比重仍然較大,二、三產業不發達,但由于糧食種植面積逐年減少,糧價低,農民收入不高,缺乏種糧積極性等原因,農業基礎地位也很薄弱。第二,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失調。鄉鎮企業由于資金、技術、原料、勞動力素質、市場等原因,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力量薄弱,其競爭力遠遠低于城市工業企業,發展困難;農村第三產業發展嚴重落后,基礎設施供應不足,科、教、文、衛事業水平低,通信、金融等產業發展水平低,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第三,農業現代化發展困難,產業素質低,難以形成特色優勢;產業化水平不高,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轉化增值率低,產業價值鏈條短;農業產業化組織規模小,底子薄,缺乏競爭力。
(三)農村基層設施建設薄弱
總體上講,農村基礎設施相對于農村經濟發展的高速度而顯得嚴重滯后,滯后的農村基礎設施不但不能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會成為制約其快速發展的羈絆。同時,由于集體經濟薄弱,鄉、村組織就難以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提供服務,基層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就很難發揮出來,從而制約著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二、農村經濟發展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一)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我們要提高農業技術水平。應著力做到以下幾點:(1)增加科教興農的投入。一方面加大財政對農技研究推廣的轉移支出,另一方面要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農科研究推廣,特別是農業產業企業要加大投入。促進自主創新。(2) 加大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農業科技體制,創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農業信息體系。(3) 切實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和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加大基層農技所的設備、技術投入,配備更多更好的農技推廣人員,重點做好對農戶、農業企業的實地指導工作。同時圍繞推進農村經濟產業化,抓好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就要嚴格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精”的思路與原則,大力發展新、優、特、精農業產業,充分挖掘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潛力。要積極發展農業新的品種,選擇市場需求旺盛的農產品如蔬菜、瓜果、花卉以及園林產品等,進行大規模種植,真正讓農產品與市場需求相適應。此外,要依靠科技創新,大力發展名、優、特農產品,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大力抓好優質水稻、烤煙、瓜果、牲畜、水產品等的生產發展,以優質農產品擠占市場。依托地區資源優勢,突出區域特色,大力培育特色,打造精品,逐步培植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三)加強農村基層設施建設,增強農村經濟實力
從總體上說,我國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建設滯后、農業生態問題突出、農業科技貢獻率較低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必須下大力氣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要繼續開展群眾性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擴大旱澇保收、穩產高產農田,嚴格控制占用耕地;水利建設要突出重點,始終把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放在突出地位,加強中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開展植樹造林,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要積極推進農業科技革命,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和農村技術培訓工作,大力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逐步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關鍵是要增加對農業的投入。要繼續貫徹落實向農業傾斜的政策,多渠道增加對農業的投入。(第一作者單位為中共威縣縣委辦公室和中共河北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學員,第二作者單位為中共威縣縣委組織部和中共河北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