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仍處于金融危機影響之下,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已不適應亞太地區的發展需求,國際上對于建立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的呼聲日益高漲,這為人民幣國際化加速推進提供了機遇;此外,“一帶一路”政策的推出為這一進程提供了強大助力。人民幣國際化也為國內乃至國際的發展帶來多重利好。然而,當下這一進程也面臨諸多阻礙。立足發展現狀,針對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機遇和阻礙,借鑒美元國際化經驗,圍繞“一帶一路”,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合理化政策建議。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演講時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又提出了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兩大倡議合稱“一帶一路”。這一戰略的實施極大地拓寬了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思路。
一、國內外形勢下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機遇
(一)放眼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繼續,各國的發展問題依舊嚴峻,國際上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在牙買加體系下,國際貨幣步入多元化時代,這也給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機遇。
(二)著眼于國內,“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在對外貿易、對外投資、金融市場等多方面助推了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進程:
1. 在對外貿易方面,“一帶一路”拓展了人民幣的使用范圍、助推了人民幣在國際貿易過程中各項職能的實現。外國學者Gerald和James回顧了中世紀以前和13世紀國際貨幣史,并分析了17世紀后國際貨幣、共同貨幣以及貨幣聯盟,認為一國國際貿易發展狀況支撐了一國的貨幣國際化。類似地,國內學者趙海寬認為人民幣國際化可以建立在區域化基礎上,優先發展邊境貿易。
“一帶一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世界最長經濟走廊,以實現全球互聯互通。基礎設施網絡的覆蓋增大了我國與沿線國家貿易往來的便利性、擴大了以人民幣為主要流通及結算貨幣的貿易圈,加之我國與沿線國家產業結構互補性強,多邊貿易額必將大幅提高。在與沿線國家的多邊貿易中,為規避匯率風險、節約以美元結算的匯兌成本,將更多的采用人民幣作為計價和結算貨幣;此外,“一帶一路”建設通過歐亞大陸的貿易活動,活躍了貨幣流動,從而增加了人民幣的境外儲備。綜上所述,“一帶一路”政策不僅在范圍上,更是在職能上推進了人民幣使用的常態化。
2. 在對外投資方面,“一帶一路”為人民幣走向世界創造了投融資機遇和市場條件。“一帶一路”周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需求量極大,而中國無疑是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組織方和出資方。亞投行、絲路基金等融資平臺都為沿線國家所急需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投資規模擴大,人民幣輸出量大幅增加,從而對實現人民幣國際化起到推動作用。
3. 在金融市場方面,“一帶一路”深化了我國與多國的金融合作,拓展了人民幣在境外的發展空間,在提高人民幣影響力、助力人民幣實現國際儲備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此外,“一帶一路”支持了境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便利了跨境結算,通過海外服務能力的提升,提升人民幣市場信譽,助力人民幣實現區域化乃至國際化。
二、人民幣國際化為國內以及國際帶來多重利好
(一)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促進亞洲經濟一體化以及各國共同發展。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數為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面臨著技術經驗缺乏、建設資金短缺等多重困難,而在市場潛力和資源方面具有優勢,這與在基礎設施建設和資金方面具有優勢的中國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在貿易道路打通、貿易規模擴大、交易效率提高的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能夠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多邊貿易的便捷有序發展,實現互通有無、合作共贏,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二)人民幣國際化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注入活力,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
1. 人民幣國際化拉動中國經濟平穩增長。在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下,出口設備以及提供運營管理服務均可采用人民幣進行計價結算,使得中國步入資本輸出新階段,有利于提高資本項目開放速度、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維持金融市場穩定。
2. 人民幣國際化保障“一帶一路”戰略推進。一方面,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深入發展,金融服務網絡日益完善,建立了金磚銀行和亞投行等區域性金融合作機制,人民幣在資本項下開始輸出,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合作提供長期資本服務。另一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多以資源出口為主,其中大宗商品占比較大,使用人民幣交易可以規避美元匯率風險,從側面上有利于保障基建、制造、資本等順利輸出。
三、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阻礙
(一)從國際視角看,國際環境錯綜復雜,美元霸權仍在繼續。
1. 人民幣國際化面臨著復雜的國際環境,涉及國家眾多,風險眾多。在經濟方面主要面臨貨幣與金融風險、市場競爭風險等。“一帶一路”沿線的大部分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貨幣幣值不穩定,有較大的匯率風險。部分國家市場化體制不完善、經濟法律法規空缺,影響企業正常經營;市場環境、產業結構差異顯著,導致經營風險進而影響人民幣支付手段地位。
此外,由于不同國家有著多樣化的發展訴求,地區安全形勢復雜,我國與西方國家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態以及發展道路上也有所不同,因此,人民幣國際化還面臨政治和政策風險、安全與利益沖突、文化沖突等問題,這些都會影響國際經濟合作和人民幣國際化的實現。
2. 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美元仍是最為強勁的對手。在牙買加體系下,美元霸主地位喪失,國際貨幣步入多元化時代。盡管如此,美元仍然是當下最重要的國際貨幣,這是由于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之下形成的大宗商品多數以美元計價,國際經濟活動多數用美元結算的格局仍在延續,這必然會影響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二)從國內視角看,貨幣國際化需要具有一定廣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場做基礎。
發達的金融市場可以降低資金流動成本,還能夠增強抵御外部沖擊風險的能力。而我國金融市場不夠健全、風險識別與控制能力不足。
四、國際經驗借鑒
19世紀美國經濟迅速崛起,經濟總量和人均GDP先后趕超了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世界經濟大蕭條背景為美元初步崛起提供了歷史機遇;布雷頓森林體系為美元成為世界貨幣提供了制度平臺,確立了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體制,這是對美元國際化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馬歇爾計劃的出臺使美元順利介入西歐經濟,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經濟的主要結算貨幣,進而演變成戰后世界的霸權貨幣。
縱觀美元國際化的發展歷程我們會發現,一個國家貨幣的國際化會受到國際環境、經濟實力、政治因素的綜合影響。
相比于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不難發現其中的相似之處:當下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繼續,各國的發展問題依舊嚴峻;在如今的牙買加體系下,國際貨幣步入多元化時代,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機遇;“一帶一路”戰略開闊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景。
綜合以上因素,結合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和我國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借鑒以下經驗:
(一)抓住歷史機遇,推進本幣發展。美元國際化的國際背景是英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的經濟金融體系遭受了兩次世界大戰的致命打擊,在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當下,人民幣要走有自己特色的國際化道路。
(二)增強經濟發展穩定性。貨幣國際化需要以國家經濟實力為保障。無論英鎊還是美元,之所以成為國際貨幣,其中起基礎性作用的因素是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
(三)推出符合人民幣國際化要求的新的制度和政策。在當下有利的國際形勢下,我國政府應表明立場,積極主張并參與國際貨幣制度改革,提出符合我國國情和世界各國共同利益的國際貨幣改革方案。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針對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國際國內機遇和阻礙,借鑒美元國際化經驗,圍繞“一帶一路”戰略,分別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牙買加體系使得國際貨幣步入多元化時代。在全球各國寬松貨幣、競爭性貨幣貶值的大趨勢下,人民幣是繼美元升值依舊保持堅挺的大國貨幣之一。目前,我國尚處于貨幣國際化起步階段,為了抓住機遇,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就要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以提高人民幣使用信心,增強人民幣持有意愿。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對內保持購買力穩定,對外平抑貿易結算中的匯率波動,以確保人民幣資產價值的穩定。
(二)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戰略優勢。在對外貿易領域,鼓勵多邊貿易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同時,圍繞“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我國與東南亞、中亞等區域的旅游合作,進一步拓寬人民幣交易結算渠道。
在投資領域,政府、金融機構以及企業需要主動對外輸出和投資,尤其要支持蘊含巨大潛力的民間資本的海外投資。此外,鼓勵海外主體通過貸款和債券融資往來創造市場需求。
在金融市場領域,要綜合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和市場的調節功能。加快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機構在海外廣泛建立分支機構,提升海外服務能力。深化金融合作,推進建設亞洲貨幣穩定體系、信用體系以及投融資體系。監管當局加強風險控制,改革金融監管體制,避免國際游資和投機勢力對我國金融市場的沖擊。
(三)以區域合作、交流互通以及國家實力的提升應對復雜的國際環境。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尤其是面對貨幣與金融風險,應大力推進利率市場化,此外,要促進人民幣由區域化向離岸化的轉化。在注重貿易、金融以及政策上的區域合作的同時,更要加強文化、民心、民族之間的交流,實現互尊互信;另一方面,增強自身的綜合實力,向世界展現中國的責任與擔當,以此提升各國對人民幣的認可度和信心。
(四)面對美元霸權的阻礙,要做到預防安全風險的同時推進區域化進程。現如今,美元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清算及儲備貨幣,以一己之力突破美元壁壘并非易事。這就要求我們:既要警惕美國阻礙,又要重點推進人民幣在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的區域化進程,利用在“一帶一路”下中國產品、資本輸出以及跨境企業的優勢與多國建立緊密的經濟伙伴關系,借助區域性金融平臺,擴大人民幣使用范圍,逐漸改變美元壟斷的局面,力爭將人民幣打造成新時代的國際貨幣。(作者單位為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