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是推動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本文就創新創業教育在高校人才培養中存在的瓶頸進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創新創業教育在高校人才培養中存在的瓶頸
目前,大多數高校通過增加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設置,提高專業課程中的實踐教學比重,積極引導第二課堂等方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但整體還處于起步階段,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許多問題。
首先,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不足,理解有偏差。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難以開展的觀念性障礙就是社會普遍存在的功利性觀念。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成熟度不高,社會認知中更傾向于對其進行商業價值評判。高校管理者更多地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就是少數學生的創業實踐,是企業家的速成教育;而學生更看重的是這種實踐活動是否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這樣,創新創業教育對于人才培養的積極作用無法良好發揮,失去了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初衷。
其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配套資源嚴重不足。各高校普遍缺乏創新創業教育所需的師資、教材、資金和場地等基本條件。從師資上而言,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不僅數量不足,知識結構也未能滿足多學科結構的要求,受過專業培訓且具有實踐經驗的教師數量少之又少,“雙師型”人才十分匱乏。從教材角度看,針對高校不同專業的創新創業教材尚屬空白,本土化優質教材的缺失使得教材選擇范圍狹窄,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同時,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專項資金和工作場地也很難獲得,這些都成為制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資源瓶頸。
再次,高校尚未建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多數高校在學科建設及培養方案設計中,并未真正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其中,設置的創業學科浮于課程體系之外,課程設置隨意。多數高校采用開辦講座、組織創業大賽等臨時安排落實創新創業教育,導致創新創業教育局限在少數學生,精英化明顯。
二、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一)樹立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
創新創業教育是培養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思維、創新創業能力和創新創業人格的高素質的新型人才。因此,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強調的是知識與能力并重、創新與創業互動。創新創業教育應與素質教育、專業教育相融合,既要以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為核心,又要注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目標,使兩者有機結合,努力造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提高高等教育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貢獻度。
(二)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的配套資源
1.組建專門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對現有的專任教師,可以通過校外培訓、企業實踐等方式提升其創新創業素質;同時,聘請社會創新創業精英定期為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指導。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組建一支理論充足、經驗豐富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為學生課程學習、項目訓練和創業實踐提供優秀的指導教師。
2.改善教學方式與手段。高校應鼓勵教師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到相關單位進行學習和經驗交流,廣泛搜集創新創業案例,既可以提高教師自身的實踐能力,又可以整理創新創業的教學案例,編寫適用性強的本土化優質教材,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方式上,為了提升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增加案例教學及分組討論,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同時,對于學科前沿問題,可以以教師團隊授課為主,依據教學任務中的模塊要求,就某一個專題進行授課。既能發揮教師個體的專長,又能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和討論。
(三)構建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1.優化課程設置。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綜合課程,既要注重學科的實踐性與指導性,又要注重學科的創造性與特色性。基于此,高校在設計課程設置方案時,應將創新創業的意識、理念、技術、方法等融入學生的專業課程,并使相關課程以具體實踐的指導性與有效性為落腳點,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能力。
2.搭建實踐平臺。結合校園環境,充分利用社團組織促進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例如,通過成立大學生創業指導中心和創業協會,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專項基金,開展創業計劃大賽,舉辦大學生科技節、學術科技成果展,支持大學生學術科技和文化活動,設立大學生課余科研基金,構建學生學術科技創新平臺。
結合校企合作,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高校根據專業特點,尋求相關企業合作,既能給學生提供理論知識向實踐成果轉化的機會,還能為企業提供“訂單式”的人才輸送。通過建立實踐課程與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相結合的開放式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學科優勢明顯的實踐教學平臺和“校內外、國內外、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創業基地,真正將創新創業教育落到實處。
三、結論
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盡管各大高校都在創新創業教育領域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實踐,但由于起步較晚,還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樹立科學的創新創業理念、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的配套資源以及構建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是高校真正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環節。(作者單位為大連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