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外貿企事業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在新形勢下,傳統國際貿易教學已不再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深化教學改革,創新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十分緊迫。針對這一情況,本文從當前國貿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弊端出發,分析提出構建國貿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建議。
自中國加WTO以來,中國的外貿迅速發展,根據WTO統計數據,2013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對外貿易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外貿人才的需求也很大。然而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走出去”戰略下外貿人才需求預測與供給對策研究》報告發現,2010年外貿人才需求達79萬 ,而相關專業的高校畢業生中,能適應現代崗位要求的僅為13萬人,缺口很大。
一、現階段國際貿易教學方法的弊端
造成國際貿易人才就業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過于單一化的教學形式
如表1-1所示,根據中國社科院對我國120所高校抽樣調查發現,現代高校教學方式不外乎以下四種:(1)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也稱之為“滿堂灌、或填鴨模式”,占抽樣調查的43.6%。在這樣的課堂上,45分鐘有30分鐘或者以上的時間都是老師在上面乏味的講,學生在下面乏味的聽,課堂毫無生氣,學生不僅學得很累,而且也學得很無耐。(2)教師問、學生答的方式。這是“教師講、學生聽”的一種變式,也可以稱作“滿堂問”,占抽樣調查的30.4%。改革開放后,隨著國外先進教育理論的引進,大家開始反思我國的教育,為響應教育部教學改革的號召,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反對“滿堂灌”,提倡啟發式。但事實上,大多數的老師并不了解到底什么是啟發式教學,誤以為多提問,多讓學生回答問題,就是啟發式教學。因此,教師的教學由“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3)教師板演、學生模仿的方式,占抽樣調查的19.5%。這種教學方式一般是教師在實訓、實驗課上運用的。例如,在上國際貿易專業實訓課時,由于條件和教師觀念的制約,大部分學校一般由教師室內機房上進行演示,學生在下面觀察,也很少有親自動手的機會,最后交一篇實訓日志即可。雖形式上有了課堂之外的實驗實訓,但實質上形同虛設。(4)教師聽、學生主導的方式,這種教學模式以學生為課堂的中心,因材施教,采用學生討論、分析、表演等方式,教師配合學生,能最大限度的開發學生的智力和興趣,但僅僅只占抽樣調查的6.5%。
(二)缺乏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
國際貿易專業的獨特性決定了其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進行大量的校內實驗模擬,掌握基本知識技能;然后進行校外企業實習訓練,掌握具體工作技能。然而在目前的國際貿易教學中,大多數高校重形式輕實際效用。例如,多數高校雖有安排國際貿易專業的實訓課程,但僅僅是結合理論課程開設的,開展形式也僅僅是老師在機房講解示范,學生在電腦上依葫蘆畫瓢,只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實訓報告即可。這樣的實訓課同理論授課一樣被動呆板,并沒有達到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在校企合作方面,大部分企業出于利益考慮,并不愿意與學校進行校企合作,有的學校雖安排了國貿專業畢業生的頂崗實習,但由于學校、社會對國際貿易重視不夠等原因,其所聯系的實習基地規模過于狹小。而且,由于國貿專業的特殊性,大多數學校聯系的企業均為中小型進出口企業,這些企業大多工作雜,業務量大,競爭壓力大,他們也不愿意接納高校實習學生。即使礙于情面,接收了實習生,也僅安排學生進行表面參觀等認識實習,學生實際上很少能有參與和動手的機會。所以其實習僅僅能為畢業論文撰寫工作收集一些素材而已。此外,由于國際貿易專業偏文科性質,學校在投入實踐教學經費方面嚴重不足,與其他工科類專業相差甚遠。
(三)較為薄弱的師資力量
就我校來說,能夠承擔國際貿易專業實踐教學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積累了豐富的國際貿易實踐教學經驗或者接受了相關培訓的教研人員少,對其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問題研究的也較少。就我校來說,從事國貿教學的教師大多為應屆畢業生,其基本知識豐富但經驗尤為不足,難以滿足當今變幻莫測的社會發展對于教師素質的需求,對于實踐與應用性明顯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在就業時往往容易面臨招聘單位要求有“快速適應崗位的能力”或者“具備實際工作經驗”的問題。因此,迫切需要能夠將知識與實踐雙結合的綜合型教師。
二、國際貿易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
針對以上問題,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解決:
(一)改革教學方法
首先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其創造力。例如在學習國際貿易買賣合同時,可以采用請學生分組演示買方和賣方交易磋商的方式,引出國際商務談判、國際貿易買賣合同的簽訂等相關知識,誘導、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和疑問開始本章的學習,使學生始終保持能動、活躍的思維和創造力。此外,要善于通過玩游戲、案例講課、學生講課、課堂討論等多形式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在課堂上,老師不要站在講臺不動,應該主動多下講臺,與學生進一步溝通與交流,讓學生充當課堂的主人,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授課不要怕學生鬧,要大膽的放,允許學生吱吱喳喳的討論,鼓勵他們千奇百怪的想法,甚至允許他們“不知深淺的刁難老師”。
其次,授課注重書本和現實的結合,謹防書本與實踐脫軌。理論教學“必需、夠用”即可。教師要開放式思維、大膽聯想,不要怕講多了,不拘泥于課本的知識范圍和模式。教師的思維方式對學生起絕對的引導作用,教師的思維放開了學生才能活躍起來。例如,對于難點,復習時可以采用學生授課的模式,臺上的學生在上面講,臺下的學生在下面提出疑問,加深對知識點的掌握。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增強對當前國際貿易的新形式、新問題的敏感度。教師也要注意學習新的跟單信用證統一規則、談判規則等等,隨時能夠在現有授課中加入將新的知識點,并把一些舊的理論逐漸淘汰。可以結合國際貿易專業資格證,將各個資格證的考試內容有針對性的加入到課堂上,提高學生考證能力,更好的適應現階段的就業。
再次,要建立嚴格的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建立教師評價體系和專項獎勵基金。對在國際貿易實踐教學活動中,不按實踐教學計劃執行的實行嚴格的考核并施以一定的處罰;對在國際貿易實踐教學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和實踐教學管理人員進行獎勵。最后,要注意吸收國外先進教學方法,并嘗試改革與創新,利用模擬教學、案例教學和啟發式教學方法。
(二)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
首先要校級領導要意識到國際貿易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建立正確的教學引導機制,開展有效的教學改革。在設計教學內容上,不能按照老師的空閑時間隨便安排教學內容,要根據現階段我國的外貿發展、企業外貿人才需求情況等,注意咨詢專業國際貿易教育人士的意見,對國際貿易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篩選、補充、更新和重組,使其既能反映國際貿易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識,又能反映當前國際貿易的最新進展和動態。
此外,實行嚴格的“雙證制”,要求畢業生在完成學業時,不僅要有規定的學歷學位證書,還要有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刺激學生及教師投入實踐教學。
最后,要加大對國際貿易實踐教學的投入。一是要強化校內實訓。校內實驗室不僅要能夠滿足正常教學需要,還應具備更多功能。要充分利用校內的計算機系統,建立仿真的、模擬的國際貿易實訓室,使學生得到基本訓練后,再進入校外實習或實訓場。例如,我校在近兩年的校內實訓上,增設《國貿實務實訓》實驗室、《外貿單證實訓》實驗室、《外貿跟單實訓》實驗室等。學生兩兩為一組,對國際貿易進出口軟件、外貿跟單制單、報關報檢等進行模擬訓練。二是要強化校企合作。在校外基地建設上要建立長效機制,廣泛吸納社會辦學資源,與企業合作,共同建立實踐基地,實現“雙贏”發展,可以規定本專業的學生每周下企業2—3次,寒暑假集中安排學生下廠實習1—2個月。此外,還可以定期邀請優秀的外貿企業家,到學校開展演講、報告等交流活動。
(三)提高國際貿易教育的師資力量
按照各個高校國際貿易實踐教學的目標要求,制定具體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師資隊伍建設的主要任務,重點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訓,引導并鼓勵教師走出校園,走向社會,積累自己的實踐知識,鍛煉自己的實踐技能。充分利用學院現有的國際交流、學術發展等政策平臺, 發揮老教師的幫帶作用,通過教師職業生涯規劃,進一步加強教學、科研梯隊建設,培養學術帶頭人,提升師資隊伍整體水平,增強學科競爭力。建立具有“教師資格證書”與“國際貿易技能證書”的教師“雙資格證書”準入制度。用政策規定來鼓勵教師自發深入到當地外貿企業一線,熟悉外貿規則和流程;將“學術型”教師考核評價體系改為“產學研”教師考核體系,建立有利于師資結構調整的分配制度和激勵機制;重視“雙師”結構的師資隊伍的建設。
總之,二十一世紀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國際貿易教育方式的改革與創新對于各大高校來說至關重要,我們要注意改革當前國貿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師資力量,為他們走向社會從事相關工作打下一定的專業技能基礎,為社會輸送高素質、實用型人才。(作者單位為湖南交通工程學院)
【基金項目】湖南交通工程學院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項目編號:2015YB05);校級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項目編號:2015YB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