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過度的關注對兒童來說,是不尊重,是鉗制。教師對兒童的關注是愛,但有時“忽視”其實也是愛。教師的“忽視”不是漠視、無視、鄙視,更不是忽悠學生。“忽”字上“勿”下“心”,提醒我們切勿只用眼關注兒童而不用心,告誡我們關注兒童不要太匆匆,少一點匆忙才能多一份用心。愛,講究用心溫潤,以情滲透。這一切,都為了激活兒童自我成長的內驅力。
【關鍵詞】內驅力;關注;自覺成長;班主任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58-0012-02
【作者簡介】何捷,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福州,350000)教研員,高級教師,福建省語文學科帶頭人。
班主任工作是瑣碎而繁雜的,所以,很多教師不愿做班主任。然而,現實中我也發現很多優秀的班主任,他們用自己的實踐智慧,從班主任工作中發現幸福和快樂。觀察他們的行為方法,探訪他們的工作心態,我發現他們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于,他們知道如何“放手”,深諳“忽視”的力量。他們在觀念上,認定兒童的言行發自內心,只有內心改變才會帶來行為轉變;在策略上,他們想方設法激發兒童主動性,讓自治與他治在管理過程中實現統一。對兒童發展內驅力的激活,應該成為班主任實現輕松,有效,民主管理的著力點。
制度森嚴的管理,綱舉目張的條例,在帶來短暫的、表面的和諧時,也給兒童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班主任受“班級授課制”的約束,以統一條例對班級進行管理、規劃,勢必造成對個體特征的忽視,對個性發展的遮蔽。有人強調以“耐心、細心、熱心”外加“誠意、暖意”這樣的“三心二意”,要求班主任給予兒童最為貼切及時的呵護,但無可避免地是,過度的關注、過于敏銳的察覺,有時候會讓兒童感覺壓抑。長期在這樣的內心體驗下,兒童就只能朝著“教師認為好”的方向發展。
過度的關注對兒童來說,是不尊重,是鉗制。當然,班級管理中不能少了關注,不能少了愛。但是,對學生要愛,更要會愛。有一種愛叫關注,還有一種愛叫“忽視”。我們能看到的,能聽到的教育成功案例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格式:某某給予了兒童無微不至的關心;某某注重了多么細微的環節;某某在一個不起眼的事件中有了重要的發現……細節決定成敗,這已不僅僅是口號,幾乎成了一種評價標準。無意否認這些細致入微的關注,這也許是班主任應有的情懷。但我知道兒童成長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元素,老是吃甜食也會膩味。特別是針對班級里的男生,多一份歷練,多一份發奮,多一份苛刻,可能就能讓他們多一份果敢、剛強,擁有骨子里透射出來的成熟美。藝術品,有豪放和細膩的差異,人更應該多姿多彩。世界因為斑駁的差異而美麗。但作為班主任,也許我們可以給予兒童一些特別的關注,我稱之為——“忽視”。“忽視”,不是漠視、無視、鄙視,更不是忽悠兒童。“忽”字上“勿”下“心”,提醒我們切勿只用眼關注兒童而不用心,告誡我們關注兒童不要太匆匆,少一點匆忙才能多一份用心,愛,講究用心溫潤,以情滲透。這一切,都為了激活兒童自我成長的內驅力。
一、讓兒童在“忽視”中成長
1.意外發生時的“忽視”,能培養兒童的行為判斷力。
一個兒童喝牛奶時用力過猛,牛奶擠得四散噴灑。有智慧的班主任看見了,可以有意“忽視”,不即刻發出指令,讓其自己發現,自己做出處理決定。如果他能自己意識到行為不妥,從而自覺拿起拖把清理,我想班主任的“忽視”就成功。“忽視”提醒教師延時反應,留給兒童自我判斷的時空。
2.犯錯誤時的“忽視”,能培養兒童的自省力。
犯錯后的嘮叨教育是最讓兒童心煩也是無效的。當兒童隨手亂丟垃圾時,班主任應該“忽視”,班主任的目光可以只停留在紙巾上。這樣的“忽視”,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督促兒童對錯誤言行進行反思。
3.情緒爆發時的“忽視”,能培養兒童的自我調適力。
兒童進入高年級,情感變得豐富了,壓抑得久了就會傾瀉而出,情緒爆發的時候逐漸增多。一女生在班級中痛哭,班主任了解原因后采用“忽視”的策略,不安慰、不制止、不詢問,給她一些發泄的時間,情緒高峰終于順利過去。“忽視”就是不干涉,卸去外力作用,內力方能被激活,內因更容易產生作用。
4.受傷時的“忽視”,能培養兒童的自助與互助能力。
兒童在校輕微受傷,班主任主張“能自己去的就自己去”“有同學陪伴的就讓同學陪著去”。如果是“流鼻血”等這一類每個兒童都要經歷的“家常事”,班主任甚至可以“忽視”事件本身,取而代之的是用逗趣、幽默的言語讓兒童和同伴一起“忽視”當下。“忽視”可以療傷,養其浩然之氣,鼓勵兒童自助與互助。
二、班主任“忽視”背后的保障策略
班主任適當放權,兒童自我管理的內驅力就會增長。將“忽視”的觀點運用在班規制定上,給兒童留有“緩沖地帶”,讓兒童自己調整,自我約束,在自覺的轉變中營造和諧向上的班級氛圍。
1.“班規”之一:禁令緩沖期。
不可否認,學校管理的現狀和理想的狀態之間還有差距。很多時候,為了確保兒童在校安全,維護正常教學秩序,我們會給兒童下“禁令”,禁止攜帶某些玩具或者參與某類活動。盡管我們知道這些禁令本身極具強制性,不近情理,很多時候發出禁令也是迫于無奈的。但從社會對學校教育的大局出發,我們沒有給兒童申訴的機會,只是一味要求令行禁止。而且我們也發現,越是教師禁止的,就越是兒童熱衷的。因此,每一次禁止的背后,兒童要么是抱怨,要么就是轉入地下,和教師玩起“貓抓老鼠”的游戲。班級作為學校的一個組成部分,理應服從學校的統一管理。作為班主任,我當然理解、服從并且主動代為傳達、執行學校的規定。但是班主任可以設置禁令緩沖期。也就是自學校禁令宣布之日起,班級中有在學校禁止之列的行為,班主任可以不要求立刻執行,而是結合本班情況和兒童商量,允許他們提出“緩沖申訴”,依商定結果,給他們一定的“緩沖期”,讓他們從逐漸適應過渡到徹底和一些“習慣性活動”“心愛之物”告別。例如,有一段時間,筆者班上的男生們迷上了“游戲王卡”。自控能力差的兒童甚至上課都會悄悄拿出來欣賞、玩耍,嚴重影響了學習,班主任必須禁止。班級禁令下達后,兒童提出申訴:“游戲王卡”本身不“壞”,而且大家基本是在課間玩耍,全體禁止有些不合情理,但是它也確實太具吸引力,容易分散注意力。兒童提議再給他們三天時間“緩沖”,三天后,保證不再帶到學校。兒童的申辯合情合理,根據本班“班規”,筆者在班級范圍內同意他們擁有三天“緩沖期”。三天后,他們很自覺地履行諾言,我也不再和同事們一樣,經常為此事操心。其實,“緩沖期”對于兒童是心理安慰,它讓人有一種被人尊重的感覺,有一種享受民主的愉悅。在申請中,他們據理力爭,這也鍛煉了表達能力,是兒童參與民主生活的一種方式。在緩沖期內,他們會格外珍惜,緩沖期過后,他們會主動履行承諾,實現了自我約束、調控。
2.“班規”之二:日常功勞簿。
跟成人相比,兒童更需要肯定和表揚。但在學校教育中,我們的表彰和獎勵總顯得輕描淡寫,不是教師不痛不癢地說上幾句“套話”,就是一年才有一次的“三好生”評選,而獲獎者鳳毛麟角。我們沒有制定一套完善的表彰激勵機制,兒童向善的本性沒有被充分激活。在筆者的班上有一條特殊的“班規”,即設“日常功勞簿”,由兒童輪流負責管理和登記。功勞簿上登記的“功勞”很雜、很小:學生作業書寫進步,發表作文一篇,為集體做好事一件,拾到東西交公,獲得榮譽一項,被老師點名表揚一次,考試明顯進步……管理員每天都認真記載。兒童自己覺得今天有哪項需要記載的好事,也會主動找到管理員要求登記。班主任每天翻閱,及時表彰。而且,班主任明確表示,當學生犯錯時,這些優秀記錄能抵消一些懲罰,這讓學生體會到功過相抵的好處,感覺到平時積極向善的重要性。學生戲稱其為“赦免”,說平時積累了這些“小赦免”,讓自己心里有底。如果學生都沒有犯錯,那么同時,優秀的表現將累計轉化成評選優秀學生和進步學生時的分值,聚集為一種更大的獎勵。杜威說:“孩子世界的特征不與成人世界相符合,他們更注重的是情感。”“日常功勞簿”是一種及時激勵的機制,它將兒童的點滴進步記錄在案,將他們的閃光點定格、放大,時時鼓舞著兒童,發掘他們的真、善、美。
3.“班規”之三:師生心愿墻。
人是需要溝通交流的,而在日常班級管理中,教師往往都是居高臨下地發號施令,不容置疑、辯解,更不許違抗,兒童要做的只有“服從”。長此以往,必定積小疾成大患。在筆者班上的黑板旁,專門設有一塊小小的墻面,那就是深受歡迎的“師生心愿墻”。班上有個不成文的“班規”:凡是兒童有什么要對教師說的話,都可以寫成小紙條貼在墻上,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及時閱讀、反饋。紙條的內容很豐富:有要求調整座位的,有對早讀內容和形式的建議,有反映板書反光問題,有作業疑難求助……五花八門,暢所欲言。可別小看這不足四分之一平方米的小墻面,它意義重大。它讓班主任和其他任課教師及時了解兒童的需求,幫助教師及時反思,修正言行,調整班級管理規章制度。它是兒童參與班級民主生活的渠道,是師生關系的潤滑劑,是師生雙方溝通的橋梁。它的設立解決過許多問題,筆者印象最深的是協調了各科的作業量。有時候,任課教師都布置了自己認為適中的作業量,可是疊加在一起的作業量就非常大了。后來有兒童建議將每科教師布置的作業貼在心愿墻上,每天上下午下課前均由班主任協調。這樣一來,當天的作業就不會“聚沙成塔”了。
有時候,我們真的是太過注重兒童是否服從規矩,是否聽話。其實我們不需回避兒童提的意見,雖然這些意見有的看似自私,有的幼稚可笑,有的觸犯了班主任的權威。但終究有一天我們會明白,兒童勇于表達觀點,提出意見,那才是對教師最大的尊敬。
“忽視”,伴隨的是心的前往,是著眼全局的遠見;“忽視”需要教師有把控能力,有對事態發展的預見性,對兒童人格更多一份了解與尊重。“忽視”,也許正是班級實現民主共進,兒童實現自我管理,是“內驅力”生發的動力源。“忽視”,在無懈可擊的班級管理制度中,應當被大家所認識。它原本就是教育智慧的一種,是管理藝術的真實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