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班主任的專業化成長中,班主任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養,正確對待教育和教育的對象,摒棄對教育對象的“傲慢與偏見”,多從教育對象的實際出發,少一些形式上的虛無,多一些真正落地的研究。
【關鍵詞】班會課;個人修養;班主任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58-0069-02
【作者簡介】夏令,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方洲小學(江蘇蘇州,215000)教師,高級教師,蘇州市優秀德育工作者,曾獲江蘇省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競賽(小學組)二等獎。
“‘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龍應臺的這句話是我最近看到的最消極卻最適切的對愛的注解,我和我的學生小英對這句話有著最真切的體悟。”這是我在2015年江蘇省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競賽“教育故事演講”中的開場白。
或許是記憶深刻,抑或是有感而發,這個場景時常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將我的思緒引向班主任專業化成長的路徑思考中。一年的靜心沉淀、留心觀察,突然發現厘清班主任周遭世界的“傲慢與偏見”是我賽后的最大收獲。
一、追問班主任工作中的“傲慢與偏見”
至今我都清晰地記得江蘇省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競賽評委齊學紅教授說的“如果有空,我想寫一寫班主任教育里的‘傲慢與偏見’”,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
1.追源“傲慢與偏見”。
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好”的促動,希望給予好的教育和接受好的教育,但在追尋好的教育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情緒,得益者順境中流淌,舒暢自然;失意者埋怨中掙扎,傲慢冷漠。這是一種精神狀態的“自高自大”,更是精神狀態的“目空一切”。
失意的教育者極力維護自己的“傲慢之態”:對學生、對家長,傳達其教育觀念落后之每一舉動,個人生活之陋習,言談舉止之不雅,泄露心底的認知積怨,傲慢之態由此開啟了大門,偏見由眼神傳遞到認知,由認知歸于言行。
而失意的受教育者,他們的教育訴求得不到滿足,便將所有的問題指向了教育,指向了教育的代言人——教師,由不滿到懷疑,由懷疑到質疑,由質疑到控訴,甚至是投訴。再雜糅一些社會對教育的更高期許而無所得后的失落情緒,對教育者的質疑變成了另一種“偏見之態”——肆意的鞭笞,認為一切問題皆源于教育。
2.對話“傲慢與偏見”。
如果說“個人修養”是應對“傲慢與偏見”的最佳良藥。那這藥的成分至少應該有:以誠相待的金銀花、平心靜氣的陳皮、情誼相通的涼藕。服用方法是教育者的“吾日三省吾身”,受教育者的靜心思索、以誠相待。不急不躁、以誠相待是一份氣度,一份教育人應追求的雅度。這追求不應僅僅局限于教育圈,更應夯實社會的公民道德根基,日積月累地夯實。
二、活動方案設計——警惕不“停留”的傲慢
班主任基本功大賽的活動方案設計部分,很多選手都將關注的重點落在了方案設計字跡版面的精美、活動形式的豐富、活動的多元滲透,而我將更多的關注流淌在活動中學生思維的“停留”批注上。我每設計一個活動環節,都有意識地標識此處應該給予學生的“停留”時間,因為我覺得每一個環節的“停留”能讓班會課多了一份靜心而為的壓制,少了一份匆匆過場的冒失。
德育課程尤其是班會課的實效,應該是追尋課程的實際效益是否停留在學生的意識深處,絕不是為了應付檢查而演繹名叫“走過場”的德育大戲,我們要努力追問活動、課程的有效停留。那么,實際操作中制約班會課“停留”的因素有哪些呢?
1.班會目的vs發動機功效。
成功的班會課往往需要教育者審時度勢,善于發現學生的思想動向,順勢而為,有的放矢地準備,提升班會課發動機的動力。班會課目的明確,班會召開的意義就能有效地“停留”并在學生心中“固化”,最后內化成個人的良好品行。因此決定班會課能否“停留”就如同解決直升機發動機的功效一般——給予油的供給和有效操作。
在班會設計方面,我們首先要追問班會課之油。班主任在開班會前是否有明確的班會課目的?是否想清楚了要解決什么問題?是否因為學校需要而應付式的“走過場”?是否在規定主題中抽絲剝繭,找到貼合本班實際的關鍵點?其次,要追問班會課之操作。我們確立的班會課主題能否讓學生在“無政府狀態下”肆意而為?是否是花了一半的精力只為應付,不考慮付出和產出比?有沒有考慮在先期投入的狀態下尋求收效的最大化?
2.學生現狀vs工作地氣流。
如果說班主任有針對性地厘清了班會的目的是成功班會課的重要一步,那么分析學生現狀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像不同工作地的氣流直接影響直升機的“懸停”一樣。德國著名教育家和實踐家、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福祿培爾在論述學前和學校教育的重要著作《人的教育》中提出了“兒童教育的四條基本原則”,其中有一條就是適應的原則,要“謹慎地遵循本能”。班會課的目的明確后,教室里學生的“本能”是什么?學生的需求是什么?學生德育氣流的方向是什么?這些都需要班主任蹲下身子,走近學生、走進學生,收集第一手的資料,讓班會活動設計在有效“停留”中彰顯實效。
三、情境演講——警惕不“落地”的偏見
“教育故事演講”環節偏重感性,從故事的講述中也能體現班主任真實的工作態度。競賽中我抽到的題目是講述關于“愛生”的事例,當時我腦海中立即跳出了小英的例子,也就有了我的開場白。整個演講過程我沒有用華麗的語言,也沒有拿腔作勢的表演,只是因為賽場題目的觸動,突然想到曾經的學生小英。我只是好好地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而故事也深深打動了評委。我想打動評委的是我讓真實的故事落地,而沒有進行刻意尋找淚點的渲染。
“模擬情景問答”環節的案例,大多來自實際教學,更偏重考查班主任理性分析的能力,以及在實際工作中積累的教育智慧。這關鍵看班主任設計的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記得比賽中我抽到的案例是“男孩小王,我行我素,課上說話、睡覺,遲到、早退、曠課,樣樣都有他。班級經常因他扣分,流動紅旗也總是因他而與班級擦肩而過。他從不考慮集體的榮譽感,作為班主任,應該如何解決?”
我遷移運用平時處理特殊生問題的三個步驟:第一步,閱現象。小王沒有榮譽感表象的背后,源于同伴價值感很低。他的這些做法是一種情緒的宣泄行為,是想用一種不作為的方式來補償心理的缺失。第二步,處理問題。班主任應該努力為像小王這樣的學生創造與集體相容的機會,以各式各樣的集體活動來促進小王更好地融入集體中去,鼓勵但不勉強,學生只有在得到教師充分認可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前進的動力。第三步,構建方法。班主任的授權能夠帶來學生強烈的責任感。例如,班主任可以讓學生做值日班長,用這樣的方式讓集體影響個體,同時也讓集體感染個人,促進學生班級集體榮譽感的提升。
無獨有偶,情景問答也獲得了評委的贊許。賽后,我認真思考,我到底贏在了何處?我想,或許是我處理問題的落地法則,每一個情境演講都應該給一個“落地”的理由,因為“落地”才能接地氣,才能擺脫班主任認知偏見經驗的影響。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的那樣,“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深處。”
一次班主任基本功大賽,有醍醐灌頂的快意,更有意味深長的審視。可以想象,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真誠平等地探討問題,問題就不成為問題,“傲慢和偏見”必將散盡,一切也必將浸潤在美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