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新型師生關系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但更應成為學生學習的陪伴者。陪伴學生在錯誤中成長,在陪伴中以理解包容、真誠友善、鼓勵期待的理念引導學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從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理解包容;真誠友善;鼓勵期待
【中圖分類號】G635.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50-0030-02
【作者簡介】沈莉紅,江蘇省海門市能仁中學(江蘇南通,226100)教師,一級教師,南通市優秀教育工作者。
現代新型的師生關系把教師定位成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筆者認為教師更應該是學生學習和人生成長的陪伴者。陪學生在錯誤中成長,與學生一起面對困難和挫折,才是班主任正確的角色定位。
一、理解包容,允許學生犯錯誤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由于人生經驗不足、閱歷不深,他們判斷是非的能力較弱,對一些事物和現象的看法不夠全面和理性;他們做事往往比較沖動,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犯錯誤是這個年齡學生的常態。因此,一個智慧的班主任面對學生,要做的是理解包容學生,允許學生犯錯。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學校是允許學生犯錯誤的地方”,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他們的生活經驗不同,對事物認識理解的角度也不同,受心理、生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的限制,學生出現錯誤在所難免。因此,面對學生的錯誤,班主任首先要做的是調整心態。現在很多班主任習慣用“堵”的方式,處處不允許,于是教師和學生變成了貓和老鼠,學生一味“躲”和“藏”,導致很多問題積重難返,一發不可收拾。所以,很多時候倒不如讓學生把錯誤暴露出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才不是培養的,而是自己成長起來的。”這句話很值得我們教育人深思,我們是扼殺學生天性還是讓學生自然生長?學生的“錯誤”是教師很好的教育資源,學生的“錯誤”是他們創新意識的萌芽,學生的“錯誤”是他們取得進步的起點,學生的“錯誤”是其他學生言行的參照物,因此,我們要理解包容學生,要允許學生犯錯。心理學上的“挫折理論”也認為,人是需要犯點錯誤的,人不經歷錯誤和挫折,是不會成長的,關鍵是當錯誤出現時,班主任該如何正確引導,讓它成為人生的財富。
二、真誠友善,引導學生認識錯誤
心理學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因此,對于學生的錯誤,教師要及時糾正和點撥。記得我剛接手一個初一新班時,不少學生一到課間休息時間就在教室里、走廊上追逐打鬧、相互推搡,不時有學生到辦公室來告狀,搞得我焦頭爛額。本來我可以直接訓斥一番了事,但是我覺得這不是治本的方式。于是,我轉變方法,先是不動聲色地觀察并記錄學生課間的各種表現,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我召開了一次“課間10分鐘,我們該如何過”的主題班會。在班會課上,我首先讓學生說一說課間10分鐘有什么作用和意義,課間10分鐘可以做些什么;然后把我記錄到的學生課間萬象展示給他們看,讓學生自己分辨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并說出原因;最后,我讓學生歸納總結課間10分鐘怎樣過才有意義,怎樣做才有利于同學間的團結友愛、有利于學習的進步。學生討論并一致通過了以后課間出現追逐打鬧、惡作劇、滿嘴臟話等不利于身心發展的言行的懲戒辦法。整堂課讓學生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起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要口下留情,慎請家長,摒棄簡單粗暴的方式;應該就事論事,巧妙利用錯誤,讓學生自己認識錯誤,并自覺改正錯誤。只要教師引導得好,錯誤是能夠成為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資源的。
當然,有些學生認識錯誤需要一個過程,班主任要耐心等待,在等待中靜靜地觀察,慢慢地引導。發現進步,及時表揚,教師對學生的真誠、友善、表揚,會成為他們糾正錯誤的動力,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正如全國優秀班主任魏書生所說,“學生不管多么難教育,畢竟是青少年,其內心深處一定有一個廣闊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惡丑與真善美并存的。教育學生時,要力爭不站在學生的對面,不要總是想著控制學生,總想著讓學生怎樣,不讓學生怎樣。而要力爭站到學生的心里,站在其真善美的部分提出:我們需要怎樣,我們怎樣做才能更好。”
三、鼓勵期待,幫助學生改正錯誤
從積極心理學角度來講,人的內心都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成長動力,因此,學生犯錯以后都有改正錯誤使自己變好的愿望。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幫助犯錯的學生,我們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欣然接受學生的“笨”,欣賞學生的“懶”,理解學生的“頑劣”,對學生多一點尊重、鼓勵與期待,這是學生改正錯誤最大的動力。
學生出現錯誤后,我們要及時找學生談心,談心是學生工作的核心。但是談心也要講藝術,學生犯錯后內心本來就不好過,如果我們不分青紅皂白,劈頭蓋臉一頓訓話,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師生關系僵化,甚至會導致我們不愿看到的后果,這些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學生犯錯后,我們在與學生談心時,可以從問家庭情況,聊學習狀態,分析學習成績著手,學生在這樣輕松的氛圍中就會慢慢打開心扉,愿意與教師溝通交流,通過深入剖析,我們就會找出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曾經有學生在其他同學都在積極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時,暗自“偷偷摸摸”地搗鼓著什么,我并沒有大聲呵斥批評,而是悄悄走到他座位旁,讓他把書包里的物品拿出來,原來他在玩一架很精美的手工小風扇,我用詢問的口吻問:“這是你做的?很漂亮,你的手這么巧,你一定是個有靈氣的孩子,老師先幫你保管這架風車,放學后到我辦公室里來拿,可以嗎?”放學后,學生一副認罪的表情走進辦公室,我讓他坐下來,再次贊嘆他的巧手,并告訴他應該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場合做正確的事情。他點點頭,表示以后會改正。我把風車還給他,鼓勵他用聰明才智判斷是非,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他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議,并在后來的學習生活中努力改變著自身的不足,這個學生學期期末還被學校評為“進步之星”。這種心平氣和的溝通交流,拉近了師生間的情感距離,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尊重、鼓勵和期待。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受到尊重的時候,工作或學習效果最好。因此,學生犯錯后,得到教師的尊重、鼓勵與期待,他就會經歷“意想不到—感動—折服—承認錯誤—改正錯誤”的心路歷程。
以愛育愛,教師對學生的愛不僅表現為對學生優秀品行的肯定與賞識,也表現為對學生錯誤言行的批評與懲戒,因此,當學生犯錯后,我們要給予學生適度的懲戒。當學生能真正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時,他就會對我們的懲戒心服口服,那么他改正錯誤的時機也就成熟了。此時,我們要做的是及時捕捉閃光點,通過量化評分、主題班會、評選進步之星等平臺給予肯定與表揚,教師不斷的鼓勵與期待會讓學生身上的長處得到不斷強化。慢慢地,學生的壞習慣、錯誤行為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種種優秀的品質,從而促進學生不斷健康成長。
總之,每個學生或多或少都會犯些錯誤,陪學生在錯誤中成長,這個過程可能會很艱辛,但學生在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同時,我們教師也有收獲,也在成長。讓我們一起來善待學生的錯誤,一起陪伴學生在錯誤中快樂地成長吧。■
【參考文獻】
[1]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
[2]李鎮西.愛心與教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