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上半葉,西康地區的職業教育可以分為兩個發展時期,一是清末的萌芽時期,一是民國特別是抗戰爆發后的發展時期,并指出西康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特點:以政府為主導推動;因地制宜籌設職校與學科。
[關鍵詞]20世紀上半葉 西康地區 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0-0109-03
一、引言
近代西康地區地處西藏與四川之間,占據了西南高原的核心,是扼守西陲國防的樞紐。在清政府扼制英、俄等帝國主義謀藏之圖方面,西康所處的位置意義重大。清末的西康地區雖蘊藏豐富,但地理條件惡劣,經濟落后,宗教觀念根深蒂固,這與西康地區扼制進藏咽喉的地位殊不匹配,因此清朝政府于1906年委派趙爾豐為邊務大臣入康,經營川邊。趙爾豐于1906年12月明確提出“經邊六事”,主張先在川邊設官、屯墾、興學、練兵、開礦、通商。其中,“興學”一事被趙視為“實為收拾邊地人心第一要務”而“不可緩者也”,從而拉開了西康地區興辦近代學校教育的序幕,而其職業教育也在這一大背景下得以孕育萌發。民國建立之后,西康地區受政治軍事紛爭之擾,教育經費短缺,學校教育一度萎縮,職業教育亦未幸免。1935年7月西康建省委員會成立,認為教育為開發西康之急務,在制定的教育方針里指出“以職業教育補其生產能力之不逮,用樹新省文化之初基”。①1939年西康正式建省,職業教育才因政局的穩定開始恢復和發展,并逐漸達到民國時期發展的頂峰。
二、西康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
西康地區的職業教育可以分為兩個發展時期,一是清末的萌芽時期,一是民國特別是抗戰爆發后的發展時期。1907年,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奏請清政府設立關外學務局,這成為“推進西康教育之原動力”。關外學務局在職業教育方面也盡心盡力,讓西康地區的職業教育從無到有。
(一)清末時期西康地區職業教育的萌芽
趙爾豐經營川邊藏區之時,認為“振興地方,首在倡實業”,而發展實業需要有一批相關專業的實用型人才。在興辦職業學校之前,1908年,趙爾豐曾為了開辦巴塘制革廠,選派三十多名藏族青年到成都學習制革,這是西康地區第一次選派人員外出進行實業培訓。工廠開工后,又從成都請來技術人員傳授技術、幫帶學徒。
后來,關外學務局因見巴塘地方泥質鉛礦可以制造陶器,且考察了藏族工匠澤日大吉造出的陶器堅實適用,為民間樂購,便由學務局的司員會商,挑選官話學堂的孤寒子弟跟隨澤日大吉學習制陶技術。這樣于1910年興辦了西康地區第一所職業教育學校——巴安陶業學堂。學校制定了《陶業學生規則》來敦促學生勤奮學習,還聘請了日本專科瓷器技師池田小島教手工。學生畢業后分配到各區,促進了陶業技術在普通民眾中的普及。“如此辦理,不特陶業可以大興,公家無甚耗損,孤寒子弟得一藝以謀生活,不致流為無業,似于閭閻生計有裨。”②這讓職業教育一舉兩得,既可以為貧寒學生謀一職業,又可以為發展地方經濟服務。
1910年,巴塘學務局因河口學堂教習周裕文試辦養蠶成功,認為可以利用雅礱江兩岸的野桑養蠶,便擬在河口各校添設蠶桑科,以便將飼蠶繅絲方法教授給學生。在教導學生繅絲時,號召百姓來觀看,百姓“皆欣羨喜動顏色”,請求發給蠶子,自行試辦。學務局也要求“多為預備,俟明春發給”,并教給老百姓飼養之法,從而為老百姓辟一利源。1911年又開辦蠶桑局,要求河口屬每村調十三、四歲女童二人,自帶口糧,入局學習。如果這些學生能“學成真知良能,然后放歸各處推廣”,將來風氣大開,民間獲得養蠶知識,也可以為當地百姓提供一項新的生計。這樣一來,“關外自可以蠶桑為開通風氣,講求實業之先導”。③
此外,關外學務局還在鄧科創辦“畜牧學堂”,從國外引進馬牛羊良種;在康中各縣,又設立農業學校,給以各種種籽,教民耕種;還在一些小學堂內設立雕刻科。
(二)民國時期西康地區的職業教育
就在西康地區的職業教育剛剛起步時,1912年清朝政府滅亡。中華民國成立后,西康教育因政局不安定而漸趨停辦,職業教育亦受到波及,但在西康各地也有零星辦的曇花一現的職業學校。1912年,滎經縣蠶桑局創辦了“農科講習所”(又稱蠶桑學校),普及農業科學知識。該校自編教材,主要教習栽桑養蠶及工具改良,兩年后停辦。1919年,雅安創辦了歷史上第一所中等專業學校——仁德醫院護士學校。該校學制兩年,開辦了兩期,共招收六七十人,于1922年停辦。此時整個西康地區的職業教育受大環境的影響,沒有大的發展。
西康地區的職業教育迎來發展的春天還是在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要開發邊疆民族地區資源,培養生產建設人才,補充抗戰物力的需要,因此要求邊疆民族地區采取措施發展職業教育。1937年,國民黨中央黨務委員會正式通過《推進邊疆初級職業教育及衛生與消費合作事業辦法》議決案,決定在西康、甘肅、青海等省民族地區籌設初級職業學校。1940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個籌辦邊疆民族職業教育的條令《初級實用職業學校籌備計劃綱要》,這為西康地區的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西康自1935年建省委員會成立之后,政局開始趨向穩定,這也為職業教育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政治基礎。西康教育廳與民政廳、建設廳合訂了《政教聯系辦法》《建教合作辦法》,頒定了《西康省新學風運動大綱》,將全省劃為6個職業教育區,完善和發展了建省委員會時期加強和發展教育的措施及辦法。至此,西康開始迎來了20世紀上半葉職業教育最好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西康地區的職業教育與清末相比,無論是辦學層次還是辦學規模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從隸屬關系來看,西康地區的職業教育主要有國立、省立兩類。
1.國立。為抗戰建國和開發西康省,1939年在西昌創辦了隸屬教育部的西康省第一所高等學校——國立西康技藝專科學校。該校學制分三年、五年和六年,專業設置有農林、畜牧、化工、機械、礦冶、土木工程和醫科,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學校成立后,注重聯系當地實際,各專業都組織由專家帶隊的師生調查團對當地的農業、牧業和礦業等進行調查,極大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為開發邊疆做出了積極的貢獻。1953年,全國進行高等院校統一調整合并,撤消了國立西康技藝專科學校。
屬國立的職業學校還有兩所中等學校。一所是國立金江實用職業學校。該校于1940年籌備,1941年10月正式成立于西康會理,是一所中等農業職業學校。學制分三、四、五年制,設農墾、農造兩科,課程設置與普通中學相同,外加專業課,還辦有農場、牧場和農造車間。學校經費由教育部直接撥發,學生享受公費,伙食全部包干,定期發給制服。學校開辦了9年,直到解放后與省立會理師范合并。
另一所是國立西康初級實用職業學校。該校原為國立西康學生營,1939年由重慶遷到雅安滎經,1941年改設為國立西康初級實用職業學校,1947年再遷西康漢源。學校招收西昌、雅安和康定三個地區的貧苦小學畢業生或同等學業生,并接收樂山、新津兩地保育院學生。學制六年,分初、中、高三級,初級課程設置政治、勞動與一般文化學科,中、高級課程設置農業、工業和教育三科。學生要經過學科學習實驗、思想行為及社會服務三方面的考查,成績及格才發給畢業證書。學生修業期滿,到指定的機關服務。
2.省立。在國民政府的帶頭示范下,西康省的政府也非常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劉文輝就任川康邊務總指揮之職以來,積極整理康政,在康定設立政務委員會,又在各縣分派建設委員,改革一切弊政,使西康政容一新。尤其積極推進教育,在康定設立教務總局,各縣設立教育局,以敦促教育發展,“于是教育不數年而成績大著”,職業教育的發展也有了蓬勃朝氣。(1)省立西昌初級實用學校。該校1939年設立于西昌,設立了農藝班、園藝班,1943年改名為西康省立西昌農業職業學校。(2)省立雅安職業學校。1939年,西康省政府為實施生產教育,培養工業干部人才,以適應西康邊陲亟待開發的需要,開辦了省立雅安職業學校。學校設立了應用化學專業,分高、初級兩個班,1942年增設土木專業科。1950年,該校由西康省人民政府接管,并入西康省立雅安中學。(3)省立第一邊疆師范學校。1943年,在康定縣城南郊成立了省立第一邊疆師范學校,設立了農藝班、工藝班和醫藥衛生班,均招收高小畢業生,學制四年。學校學生主要來源于康定、巴塘、雅江、丹巴、雅江、道孚等縣的藏族,還兼收少數報考的漢、回族學生。學生一律享受公費待遇。1949年秋,該校與省立商業職業學校合并,更名為省立實用職業學校。(4)甘孜初級實用職業學校。1948年,甘孜縣城區成立甘孜初級實用職業學校,設立畜牧、墾殖、紡織三科。首先招收畜牧科15名學生,墾殖科15名學生。招收對象為亁寧、道孚、爐霍、甘孜、瞻化、鄧科、德格、白玉、石渠9縣的高小畢業生。各科修業時間為一年,一律公費待遇,經費由西康省財政開支,三年學習期滿成績合格發給證書。成績優異者分派各縣政府擔任技術工作或送內地公費學校深造。因解放前夕通貨膨脹,財力難支,該校開辦一年即停辦。
三、西康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特點
西康地區的職業教育是西康地區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世紀上半葉的發展過程中,西康地區的職業教育呈現出獨有的特點,對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以政府為主導推動
從清末到民國,西康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與推動。在清末,職業教育的發展由關外學務局大力推動。為吸引學生就讀職業學校,在教育經費比較困難的情況下,采取了類似貸學金的措施來幫助職校學生完成學業。例如,陶業學堂的學生每人每月會領到由糧員在收糧項下撥給的兩斗青稞,學生畢業后再補還。學務局總辦吳嘉謨在教育方面銳意革新,聘請日本農業技師倡辦農業,美國技師勘探礦產,派員出洋考察紡織磨面各業。這些舉措對西康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都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到了民國時期,為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各級職業學校的學生幾乎都是享受公費待遇。國民政府對職業學校的資金、師資、實習設備等都給予了大力資助,國立職業學校經費由教育部直接劃撥,省立職業學校由西康省政府撥給經費。
(二)因地制宜籌設職校與學科
西康地區的職業教育主要是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清末的陶業、蠶桑等職業學校都是根據當地資源優勢和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因地制宜創辦的。到了民國時期,在職業學校的設置、科目及課程的選擇方面也非常注意結合地方實際需要。西康地區的職業教育涉及農、牧、工、商、礦、醫等許多專業,以農、牧為主,這也符合西康多游牧區和農墾區的實際情況。西康地區的職業教育注重和本地的具體情況相結合,為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了一批實用型專門技術人才。例如,國立西康初級實用職業學校的教育注重實踐與社會生產事業密切聯系,以“求真務實”為其校訓。
[注釋]
①程慕宗.改良西康教育芻議[J].康導月刊,1940,2(10):65.
②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清末川滇邊務檔案史料(中)[M].北京:中華書局,1989:585.
③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清末川滇邊務檔案史料(下)[M].北京:中華書局,1989:687.
[參考文獻]
四川省滎經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滎經縣志[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