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三家企業的背景、行業、文化皆不相同而言,實則不具有可類比性。但從表面看,卻得出了一個結論:管理無用論。就是說:管理是沒有用的,管理越嚴格反而會影響個人潛能的發揮,影響企業的效益。聽起來似乎蠻有道理的,實則是走入了一個誤區。
深究其原因,我認為:一個團隊、一個企業、一屆政府、一個國家的制度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無形的,可稱為核心制度;一部分是有形的,可稱為表層制度。A公司倒閉是因為沒有建立起牢固的核心制度,這個案例說明一個道理:沒有核心制度,表層制度越多,這個團隊就會越亂,效果就會越差。
再深究,企業核心制度的建立,就是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文化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經》里就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文章中的B、C兩個公司所實施的就是“無為而治”。想要真正知道這兩個團隊成功的秘訣,我們首先要認識到:“無為”的前提是“有為”,要想實現“無為”一定要經歷“有為”這個漫長的過程,“有為”就是建立核心制度的過程。如果直接越過“有為”去實施“無為”,是不可能成功的。更重要的是B、C兩個公司的員工在進入公司之前,就已經經歷了充分的“有為”教育了。
再再深究,核心制度的核心就是個人誠信度。
“有為”就是建立個人誠信度的過程。個人誠信度的建立是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民族對道德底線的要求,是一個人“誠信”的體現。國無信不興,人無信不立,誠信是一個人的第二個“身份證”,個人誠信度是評判一個人誠實和守信程度的標尺,當他身處一個團隊時,他的誠信度也體現著這個團隊的誠信度。
“有為”的過程是痛苦的。B公司和C公司,表面上看,他們的管理非常的人性化,但是他們對于個人的誠信度缺乏者、試錯者的懲罰是相當重的,比如:銀行還款惡意拖期,對朋友的故意失約、對工作的無條件失誤等等一點小小的問題,都會被人們視為不誠信,他的檔案將被烙上“不誠信”的印記,有的甚至將影響其一生。
“有為”的過程是漫長的,一定要耐住寂寞。作為一個團隊,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我們要逐步建立起個人誠信檔案,完善企業誠信管理體系,形成一個人人都“說真話、干真事、做真人”的“場”。我們的企業經歷了從無序到有序、從有序到程序、從程序到自主管理的發展歷程,下一步我們的個人誠信檔案將如何建立,這是擺在企業文化建設面前的重要課題之一。
《周易》有云:群龍無首,吉。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一個團隊的最高境界是群龍中沒有頭,而人人都能當頭。換言之,就是團隊中人人都各司其職,沒有人發號施令,但是每個人都能“為首”。 B公司和C公司就是“群龍無首”的寫照。
從核心制度建設著手,建立個人誠信度檔案,實現“無為而治”,我們任重而道遠。堅信:路就在腳下。
找對了路就不怕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