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所謂“雄性衰落”的現象和問題,歸根結底來自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種種矛盾。
最近一項樣本量超過千人的調查發現,82%的男人和72%的女人認為男人應該在約會的時候負責所有支出。甚至在一段戀愛關系中,仍有36%的男人付了所有的賬,而只有14%的女人會負責所有支出。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在女權主義崛起、女性們“向前一步”的今天,男性一個轉身已然變成了新的弱勢群體。蜚聲國際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甚至專門寫了一本書來呼吁全社會關愛男性,還起了個惹人爭議的名字:雄性衰落。
電影《搏擊俱樂部》中,男主角泰勒(布拉德·皮特飾)創立了一個讓人們不戴護具而徒手搏擊、專供男性發泄情緒的地下組織。這個俱樂部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最后發展成一個全國性的地下組織。為什么這種充滿血腥與暴力的搏擊俱樂部會如此受男性青睞,它被多數觀眾評為男性必看的經典電影,滿屏幕都洋溢著雄性荷爾蒙的氣息。
這種“純爺們兒”情節,還經常被發現存在于黑幫、軍隊、體育運動和健身群體之中。津巴多教授把這種現象命名為“高強度社交綜合征”,通俗點說就是“過度陽剛”。遺憾的是,“過度陽剛”并不會帶來真正的純爺們兒, 只會加速男性群體的衰落。
性別歧視從來都是雙向的
我們都同意作為女性,天生在體力和地位上就存在劣勢,女性更容易體驗到強烈的無力感。但事實是,男性和女性一樣受著性別歧視的傷害。應該沒人會否認,男性在當今社會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做個男人從來就不輕松。
1、男兒有淚不輕彈,害了多少人
在一次社區推廣工作的交談中,一組八九歲的男孩子列出了他們不喜歡的作為男孩的事情:
沒法當媽媽,沒法當拉拉隊員;
需要喜歡暴力,需要喜歡打球;
必須獲勝,不可以哭;
要干所有的活,還動不動就聲名狼藉 ... ...
無論哪一個社會,男孩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有淚不輕彈”,做個男子漢。于是男孩開始壓抑自己的情緒,努力做個剛強的硬漢,好符合身邊人對他們的預期。當他們向這個方向努力時,就開始失去了敏感的特質,而這一點對他們未來的生活尤其是人際關系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津巴多認為,社會上單親媽媽的增加意味著,越來越多的男孩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男性的行為榜樣,這讓他們深受其害。因為如果沒有人提供成長的地圖,他們只能從別處搜尋男性的認同感,比如酒精、性、犯罪團伙、電子游戲。
2014年的紀錄片《心競技》(Free to Play)中所記錄的三名頂尖玩家都來自于沒有父親的家庭,他們在采訪中分別提及了童年失去父親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之一,就是將大把大把時間花在打游戲上。
極力做男子漢,卻放棄了做人的根本。
2、純爺們兒是病,得治
這就是上面提到的“高強度社交綜合征”:對始終有其他男性在場的社交情境情有獨鐘。當意識到自己是這一類“純爺們兒”群組的一份子,男性就會獲得正向刺激,如皮質醇、腎上腺素的分泌等,這種癥狀尤其在重大體育賽事時會達到高峰。
過度陽剛當然有好處,它可以教會男性如何跟其他男人一起工作,這對整個社會至關重要。
然而,這種高強度社交提高了男性對關系期望的基準點,一旦從中分離,進入男女都有的關系中比如家庭,男性就會瞬間感到百無聊賴,覺得女性仿佛是另一種人,繼而出現脫癮癥狀。
更可能的情況是,男性為了彌補興奮會參與更加刺激的活動,如冒險、打架斗毆、飆車、賭博、泡吧通宵看球等。
過度陽剛,帶來衰落。
3、家庭婦男遭人嫌
《紐約時報》在探討社會對家庭婦男認可度的問題時,一位父親這樣表達了他的看法:“ 我寧可告訴未來的雇主自己曾經在監獄坐過牢,也不會說曾經待在家里照顧過孩子?!?/p>
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調查中,更傾向于在家帶孩子而不是工作的男性和女性數量一樣多。56%的母親和50%的父親都覺得很難平衡家庭與工作的責任。然而事實是,社會并沒有同時支持父親和母親雙方的權益。
《男權的神話》中指出,女性有了孩子之后可以考慮下面三個選擇:
① 全職工作;② 全職在家;③上述二者的混合,兼職工作。
與此同時,男性也有三個選擇:
① 全職工作;② 全職工作;③ 全職工作。
家庭婦男在整個社會仍舊不是一個可以接受的選項。男性一直被灌輸的信息就是,除非對家庭能有經濟貢獻,否則自己就毫無價值。
尤其近些年以來,女性崛起的呼聲愈發響亮,姑娘們的自信逐步增加、她們不僅照顧家庭,同時經濟獨立;而男性卻仍在靠著工作單槳劃水,原地踏步,這種發展趨勢不能不讓人擔憂。
男性以遠離家人的方式去愛家人,女性則以與愛同在的方式來愛家人。
網絡助力衰落,男性無力招架
迅猛發展的科技為我們營造出如夢如幻的虛擬現實,在這個架空的世界里,所有人都難以自拔。
1、思維記憶外包,人類越來越傻
(1)記憶方式被改變
我們用電子筆記存儲文字,手機通訊錄存儲電話,還有無所不在的“云”隨時隨地幫我們進行信息記錄。人類的思維和記憶正逐步“外包”給電腦和網絡,你是否擔心過這會影響自己接收和理解世界的能力?
(2)交談方式被改變
從見面到電話、電話到短信、短信到微信,現在的我們只需要微信就可以互相聯絡,問題是“只言片語”加在一塊兒,并不等于一段有分量的談話。缺乏長時間有質量的相互交談,我們的反省技能便開始退化。
(3)注意力方式被改變
打開電腦或手機,太多信息涌上前來,我們需要到處切換注意力,來決定哪個需要關注。而當我們注意力切換得越頻繁,就越少能體驗到深層次的情緒。深層次的情緒包括了對他人的共情、同情,于是人際關系出現危機也就不難解釋了。
2、今朝有酒今朝醉
和其他網絡科技相比,游戲會提供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因此更容易讓人上癮。而游戲與酒精或者毒品的上癮不同之處在于,游戲帶來的是一種“喚起成癮”:為了達到過去的刺激程度,需要不斷有新的事物或者花樣的翻新。
研究發現,游戲玩家在一段時間以后更容易變成即時享樂者,也就是只關心眼下的快樂而不愿推遲滿足感。于是他們面對成癮物質會更加脆弱,持續尋找新奇事物和高強度的感官刺激。
津巴多認為,對游戲世界的沉迷很大原因是對現實的逃避。游戲玩家可能在現實世界郁郁不得志,在游戲世界卻可以產生巨大的優越感,這種反差會讓他一心撲在游戲上,直到技能日臻完美。
女性游戲玩家也不少(我也曾是其中之一),但男性的成癮概率卻是女性的幾倍,因為男性期望成功的動機更強。通常男性動機領域越強,游戲玩得就越出色。這也是為什么征服類、策略占領類的游戲更受男性歡迎。
互聯網上還曾出現一個名為“電游寡婦”的互助小組,電游玩家的伴侶們在里面互訴衷腸。比如抱怨未婚夫約會時讓她看自己打游戲,還有人的伴侶為了多打幾個游戲而推遲蜜月假期等等。
3、臉譜網上畫臉譜
無論游戲還是社交網絡,每個人在互聯網上都有了新的身份,如同臉譜一樣。這種虛擬現實中的個性替身被稱為“數字人格”,我們一方面不斷維護著自己的臉譜,臉譜也反過來加強了膨脹的自我,于是我們越來越遠離現實并去個性化。
“數字人格”不僅讓我們膨脹虛偽,更變得冷漠而殘酷。而最讓人擔憂的是,這種虛擬和真實似乎越來越難以區分,就像一直身處水中的魚兒意識不到水的存在一樣。今天在數字時代成長的這些孩子們,全然沉浸在人工視覺世界之中,可能無法很輕松地分辨虛擬和真實。
迷途知返,重歸現實
津巴多在《雄性衰落》中語重心長地呼喚小伙子們,是該迷途知返、重歸現實了。他和他的助手共同提出了一些能幫助年輕男性走出這種“災難”的解決辦法。
參加體育運動。因為很少有哪種活動可以像體育運動一樣傳授心靈的堅韌不拔和自己對自己負責的感覺,或者像團體運動那樣精誠合作與百折不撓。當你在體育方面戰勝自己和超過別人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不再需要向其他男人證明自己,于是便開始培養自己“陰柔一面”的關鍵品質。
鋪床疊被。美國特種部隊司令在畢業典禮上給畢業生的第一個建議就是鋪床疊被。因為當你這樣做了,就會為你的一整天帶來第一個成就,繼而為更多成就打下基礎。
隨手記錄。隨便什么形式,比如之前網上流行的晨間日記,或者隨身帶一個筆記本也可以,隨心所欲的書寫。當你記錄一段時間以后,你會發現自己變得較少評判自己,并開始了解到真實的自我,進而產生新的驅動力。另外,這還有利于你區分開片刻快樂和長久意義。
心理學家、猶太大屠殺幸存者維克多·弗蘭克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提到,快樂是關于“我”的,而意義是關于“我們”的??鞓房梢栽诖藭r此刻,但是意義只在過去和未來。
其實所謂“雄性衰落”的現象和問題,歸根結底來自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種種矛盾。
男性和社會期待之間存在矛盾。性別的本質是一種社會建制,不同性別的屬性更多由文化定義而不是自然本身?!度祟惡喪贰返淖髡吆绽仓赋?,“從出生到死亡,男性必須一輩子不斷通過各種儀式和表演來證明自己真是條漢子。而女性也永無寧日,必須不斷說服自己和其他人自己散發著女人味?!?/p>
科技和人性價值之間也存在矛盾。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關于科技給人類帶來的究竟是福祉還是災難的話題就一直爭論不休,我們自以為征服了自然,卻似乎正在被強大的科技反噬。說到底,科技只是人類用來改善生活的手段,它本身不附帶任何正面或負面的價值,只有人類自己才能決定技術前景樂觀與否。
說雄性正在衰落有些夸大其詞,畢竟社會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矛盾和沖突,而在這些沖突的化解之中則醞釀著新的變化和發展。就像黑格爾說的,一個判斷并不是永恒真相, 矛盾才是世界的本質。
所以呢,這事兒不至于衰落那么嚴重,男性們不必憤怒也無需恐慌。但如果完全忽略事實、仍舊選擇視而不見的話,那我要提前說一句:雄性,你們可攤上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