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首先簡單介紹了語言理據的定義及研究內容,并在語言理據的研究基礎上,創新性地提出了語言的語意表達層次的概念,明確了字詞在漢英兩種語言的語意表達層次上的區別,然后分別詳細闡述了漢英兩種語言在同一語意下的不同表達層次的改變情況,最后結合認知的神經系統機理的部分理論對漢英字詞形成的特點進行了說明,體現了本研究的創新性與實用性。
[關鍵詞]語言學;語言理據;表達層次;字詞
[中圖分類號] H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4-0082-02
國內外對英漢詞匯的對比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積累,目前多集中于對英漢語言理據的分析與探究上。語言理據,即語言結構和語言現象形成的理由和根據。在理解語言理據的基礎上分析英漢詞匯系統:英語中具有原生符號性質的單純符號主要是來源于古英語的單音節詞,而漢語主要是獨體字。英語單純符號均有殘存的語音理據,而基本沒有文字理據,即我們常說的英文字母是表音文字;漢語單純符號有很高程度的文字理據,即我們常說的漢字是象形的、表意的文字。因此英語詞匯系統整體的理據性較低,表現為詞與詞之間聯系性不廣泛,一詞多義或多詞一義現象較多;相反,漢語詞匯系統的理據程度很高,表現為字與字之間聯系緊密,一個字可與多個字搭配構成詞匯,表達更為復雜的語意。
一、英漢的語意表達層次及其改變
語言有詞匯、短語、句法、篇章等不同表達層次,其中作為語言基本單位的詞匯對于理據研究至關重要,特別是單純詞匯(或字),它們通常具有語言的“遺傳基因”的性質,并對后起的語言符號有極強的規范和制約作用;它們也是語言的基本粒子和最小表達單位,能夠生成數量巨大的其他高級表達層次的語言單位。
從單純符號的語言最低表達層次來說,英語的最小語言表達單位是詞,漢語則為字。這樣分類是根據西方對“詞”的通行的定義,即語言中能夠獨立運用的最小的有意義的單位,但“詞”卻不是漢語自身固有的、天然的語言單位,而是西方語言的概念,是西方語法研究的基本單位。而“字”則是漢語中固有的、明晰的語言基本結構單位,在漢語中想要棄字而用詞,實屬不易之事。
字詞的區分,即為漢英兩種語言系統核心部分的區分,亦為表意文字與表音文字在表達層次上的區分。英語中詞的概念較為清晰,詞與詞搭配使用導致的表達層次升級較快,即詞+詞=短語,表達語意的現象較多。而對于需要經常表達的語意,較高的表達層次不如較低的表達層次使用簡便,同一語意下使用詞匯較使用短語更為簡潔、方便,即人們常說的言簡意賅。
從表達層次的不同級別來看,許多英語詞匯具有某些短語表達層次的語意,詞匯的這一特點起到了降級表達層次的作用,例如“meal”一詞有“餐、一頓飯”的意思,“morning”一詞有“早晨、早上”的意思。想要表達“早餐”,可以用“morning meal”,但實際情況是人們表達“早餐”使用“breakfast”而非“morning meal”。而從語意的表達層次上分析,“morning meal”是短語,“breakfast”是詞匯,前者的表達層次高于后者,對于“早餐”這樣的高頻用詞,使用詞匯較比使用短語更為簡便,“breakfast”便達到了此效果。不難分析,人們使用“lunch”而不用“noon meal”,使用“dinner”而不用“evening meal”,也是同樣原因。
在英語語意的表達系統中,這類現象較為廣泛,可舉例總結如下表:

和英語等西方語言相比,漢語詞和短語之間的界限比較模糊。例如,如果參照嚴格的西方句法標準,“吃飯”、“關心”這樣一般人感覺是詞的結構都應屬于短語,這和我們的語感大相徑庭。從語意表達層次的角度分析,漢語中字與字搭配使用導致的表達層次升級較慢,即語意表達結構多為字+字=詞。如“餐”字,對應于英語中的“meal”,“餐”可與“早”、“午”、“晚”等字分別搭配使用,構成“早餐”、“午餐”、“晚餐”等詞匯。“早餐”這一詞匯的表達層次低于“morning meal”,等于“breakfast”,因此作為高頻詞使用而無需再降級語意的表達層次。
在漢語語意的表達系統中,成語作為一種獨特的文體存在,也起到了降級表達層次的作用。成語大多由四字組成,將一則故事或典故隱含于字面語意之中,使句、篇等復雜的語意表達層次降級為四字或非四字等組合的表達形式,達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被廣泛流傳與使用,如表2。

二、漢英語意表達層次改變形成的特征
成語的構成形式和特點凸顯了漢字的緊密聯系性和廣泛搭配性,一字可與多字搭配、組合的現象廣泛,其搭配規律與組合習慣符合“祖母細胞”網絡分布,如圖1,“早”字可視作詞匯網絡中整合語意表達的傳遞樞紐——“祖母細胞”,詞匯網絡通過“早”字這樣的“祖母細胞”把與“早”有關的各種事物及行為聯系在一起,激發以“早”為中樞的詞匯網絡,使人們對于“早”有了各種各樣熟悉的反應。

相較于漢語中一字與多字相配構詞的表意形式,英語中具有多層次語意表達功能的詞匯往往是一詞多義。而一詞多義反過來也會產生多詞一義,如圖2。

漢語的一字與多字搭配現象,英語的一詞多義或多詞一義現象,都可以理解為兩種語言因語意表達層次的改變而形成的特征。這些特點在不同的使用環境以及人腦的記憶與遺忘中被改變。從記憶與遺忘的神經系統機理的角度上分析,一個神經網絡節點往往會有多條神經通道通過,當其中一條通道工作時它會抑制與之競爭的其他通道。工作的通道加強了同這個神經節點的聯系,而這一神經節點與其他通道的聯系就將削弱。神經通道的加強使記憶加強,被削弱的神經通道也就產生了遺忘。
例如英文單詞“bank”對應的節點有兩類意思相去甚遠的通道通過,一類是“銀行”相關的通道,一類是“河岸”相關的通道。使用“銀行”相關通道,在這些通道傳遞工作波的過程中,“河岸”相關通道將會受到抑制,前者加強,后者削弱。反復如此,久之看到“bank”一詞,會立即想到銀行,河岸的意思則會淡忘。同理,學生提到“早”字多會想到“早課”,上班族提到“早”多會想到“早班”,老人提到“早”多會想到“早操”、“早市”等。
三、結論
綜上,英漢兩種語言的語意表達系統既有顯著的不同特征,又有相似的表達層次。對比分析英漢語意表達層次的異同,可以從新的研究視角探究漢英字詞在搭配與表義上的關聯內涵,這不僅是在語言理據研究上的一種創新,也是更加深刻理解和學習兩種語言機理特征的需要。
[ 參 考 文 獻 ]
[1] 劉漢輝.認知的神經系統機理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8).
[2] 趙宏.英漢詞匯理據對比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1(4).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