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卓越計劃”是教育部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的重要舉措。根據“卓越計劃”的要求,立足于學校定位、人才培養以及學科專業特色建設,可以從人文精神的培養、實踐教學方式的轉變、實踐基地的建設、課外實踐活動的創新、評價機制的改革等方面對化工類專業卓越工程師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實踐等方面進行探索。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C9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4-0100-02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計劃。[1]其以“面向工業界、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實施層次包括博士、碩士、本科等工科專業學生,旨在培養與造就一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與企業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為最終目標,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2]卓越計劃有三個特點:一是行業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過程;二是學校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三是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3]
“卓越計劃”實施至今,我國已有一部分高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了相應的培養計劃方案,使我國應用型人才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拓展的空間,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其他高校在人才培養策略和教育模式方面起到了積極的示范作用。其有助于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高等教育觀念與方式的轉變,在推動高校教學改革,增強學生競爭力,提高學生就業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此計劃的實施不僅完成了學校培養社會人才的使命,而且企業也從學校獲得了所需要的人才,實現了學校和企業的“雙贏”。
我校地處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山區和三峽庫區(簡稱“三區”),作為一所傳統的師范類地方高校,在學習、吸收國內大學化工類應用型本科大學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成功經驗基礎上,我校以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學科內涵提升為主線,以師資隊伍、學科建設、產學研合作為重點,以實現“教學應用型大學”轉型為契機,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為突破口,在化工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從人文精神的培養、實踐教學方式的轉變、實踐基地的建設、課外實踐活動的創新、評價機制的改革等方面進行了嘗試與探索,為卓越工程師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注重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教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和素養將直接影響到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與形成。因此,在對教師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活動過程中,要注重其漸進性與時效性,將無工程經驗的教師輪流安排到企業鍛煉,對有相關工程工作經驗的教師進行定期輪換培訓,使他們獲得新知識、新理念,及時更新原有的知識庫,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和人文素質,讓教師把專業知識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機結合起來[4],逐步建立起一支與化工類專業相適應且具有工程背景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從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與企業文化精神,增強對學生的人文教育的感染力,使教育教學內容更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這樣學生在步入社會以后,在社會實踐與生活中才能加深對所學知識和理念的認知和理解,把所學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人文素質和道德情操。
二、強調實驗教學的實用性與前沿性
一直以來實驗教學對實踐教學成效的影響都是至關重要的。當前,學生創新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的培養受制于實驗教學中實驗創意的缺乏,以實驗室為主的驗證性實驗內容致使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真實情境的感受和體驗不足,與現實生活的接觸和聯系緊密度不夠,難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難以充分調動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對學生創造性及其創新性潛能的培養、開發與發掘只能是空而論道,其結果是學生動手能力一般、創新能力不足,畢業之后在工作單位適應期較長,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企業聘用剛畢業的大學生意愿不強。為此,我們一方面對實驗項目的內容進行研究,根據教學目標與計劃要求,著眼學生的應用與實踐能力,強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此,我們對實驗項目進行了調整,除必開的經典實驗外,減少了驗證性實驗的開設,同時對實驗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增設設計性、研究性、綜合性和創新性強的實驗內容,結合與企業項目的開發過程,進行面向教學計劃的研究性與實踐學習,跳出傳統教育教學的模式,將科技新技術、科研教學新成果引入教學中,著力解決有實際意義的項目任務為教學內容。[5]另一方面,在實踐教學中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利用化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解決課時少、內容多所產生的新、舊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呈現出來的問題與矛盾,促使教師和學生時刻關注新知識、新理念,并且將這些理念運用到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得教學過程時刻充滿新鮮血液,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三、加強實踐基地建設,促進校企協同發展
圍繞化學工程與化學工藝兩根支柱構建實踐教學平臺,以“化工基礎實驗室”的建設和“化學工程與工藝實訓實習基地”建設為發力點,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為大學生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撐。通過對化工實習基地改造,改革傳統化工單純操作的模式,建立集化工、機械、計算機、電子等技術為一體的現代工程技術訓練中心,使學生除了能進行化工單元等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訓練外,還可以進行化工產品的模擬設計、合成以及表征等綜合性更強的創新實踐訓練。
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結構的發展、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驅動下,普遍不愿接受在校大學生在企業進行實習。這無形之中使得學生進入生產一線實踐和鍛煉的機會減少。為了拓寬學生實訓渠道,我們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教學模式,建立產學雙方相互參與、雙向推進的教學運行機制,將化工類青年教師輪流外派企業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鍛煉,并聘請企業經驗豐富的工程師來校指導化工教學,增進與社會企業的溝通和聯系,促進高校與企業在雙方互惠共贏的基礎上協同發展,實現企業和高校雙贏[6],以提升我校化工類專業內生動力。
四、強化大學生課外創新活動實踐
大學生課外創新實踐包括科學研究、工程實踐、創新創業等。我們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自選研究課題進入實驗室開展研究,或者以導師制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之中,建立以項目為引導的“做中學”的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機制。學生可組成團隊,根據自己已有知識基礎提出研究型項目預案,在經過相關專業教師論證之后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并根據學生研究項目的實際需求,安排學生到校內實踐基地或企業進行實施,以個性化培養為目標,引導學生不拘于書本,不迷信權威、獨立思考、大膽探索。這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同時也能使理論教學與課外創新實踐有機地結合,實現課內和課外的良性互動,從而加強對學生團隊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潛能,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五、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
科學的考評制度有助于良好教風、學風的形成,有利于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根據行業標準與用人單位需求,按照課程及實踐教學要求,學生在進入主要學習階段后,以準工程師的身份到企業進行為期1年的學習,參與企業工程開發和技術創新。這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不再浮于表面。學習結束后,學生要完成一份詳盡的來自企業的行業報告,企業指導教師將為學生出具一份工作鑒定。學生畢業設計的題目60%要來自企業的實際需要,并大多要求在企業中完成。實習與畢業設計成績的考核由學校導師與企業導師從職業知識、職業素質、職業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定。通過學生企業學習情況跟蹤調查、畢業設計著眼于應用的考核,打破一考定音的傳統模式,將過程評價納入考核機制,結合企業導師評價與用人單位反饋等校內外評價機制,建立面向應用型“卓越工程師”為目標的人才培養考核制度和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改善目前評價結構單一的問題。
六、結語
“卓越工程師”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根據各高校自身條件及其所處的地域環境,立足于自身特點,制定一套屬于自己的培養體系。2005年,錢學森提出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錢老這一艱深命題是對我國教育事業未來發展之問,它需要整個教育界甚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來破解。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卓越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計劃下,我國的高等教育將走向另一個更高更新的臺階,這能使我國在新興工業化道路上走得更遠。
[ 參 考 文 獻 ]
[1] 李玉玲.應用型人才工程實踐及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探索[J].中國西部科技,2008(7):90-92.
[2] 武鶴,葛琪,楊揚.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構建卓越人才培養新方案[J].綏化學院學報,2013(12):128-130.
[3] 黃素梅,顧紅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模式探索[J].赤峰學院學報,2014(5):145-147.
[4] 陳海.“卓越工程師”培養背景下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路徑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4):80-82.
[5] 郭小芳,石亮,宋曉寧.對“卓越工程師計劃”環境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思考——以計算機專業為例[J].人才,2014(9):80-81.
[6] 李蓓,姚慶,管圖華.工程訓練中心平臺在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中的作用探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5):167-170.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