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旅居美國的華僑與當地人民一道,勇敢地投入了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關鍵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美國華僑華人;事跡;貢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面對德日意法西斯的殘酷侵略,激發各國人民奮起反抗。亞、非、歐、美洲和大洋洲許多國家的人民,相繼投入反法西斯侵略,并逐步聯合起來,形成了偉大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華僑在淪陷時期與僑居地人民同命運、共患難,并肩戰斗,用鮮血和生命保衛第二故鄉的史實說明,海外華僑華人對其僑居地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同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一樣,美國華僑捐款獻物,支援祖國的抗日戰爭。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華僑華人抗戰進入新階段。
一、美國華僑華人伍參戰
據美國征兵總局統計,二戰期間,在美國陸軍服役的華人超過1.3萬人,占美國華人總數的17%,是美國各族裔參軍人數百分比最高的族裔之一,而他們中間有將近20%的華僑華人在海外陣亡。美軍招募華人入伍從太平洋戰爭開始。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zf征召華人華僑入伍。一時間,美國各大城市唐人街出現了華僑華人送子送郎報名參軍的熱潮。1942年2月,僅舊金山第76征兵局就有2600名華人報名,其中一所華人學校有150多名畢業生應征入伍。6月,紐約市有170多名華人參軍,分赴歐洲和太平洋戰場作戰。戰爭海報也同樣感召了旅居美國的華裔青年。在歐洲戰場,華人子弟參加了美軍第3和第4步兵師的戰斗。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華人子弟參加了美軍第6、第32和第77步兵師的作戰等。
二、美國華僑華人勇立戰功
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華僑華人戰斗勇猛頑強,立功受獎者不少。美軍華人黃森光上尉,任職第三水陸兩棲部隊情報部,以功勛獲銅星獎章;華僑富烈江,充當轟炸機機師,在歐洲大陸作戰,被晉升少尉,連獲飛行獎章及功牌。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華裔美國軍人積功升至中校者有劉耀隆、關衛理等6人,升至上校者有容兆珍、周生等6人,升至少將者有劉國英。劉國英于1943 年進入陸軍航空學生隊受訓,多次參加空戰,歷經戰役飛行達6000小時以上。被授予飛行十字獎章八九種;為表彰二戰中華僑所立功勛,美國海軍首次出現使用華裔少將名字命名美軍艦。2003年,美國海軍首次用華裔少將戈登·程胡命名最新的導彈驅逐艦“程胡”號。能夠得到這樣的榮譽,是因為這位華裔少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美軍在歐洲戰場和對日作戰中立下了卓越功勛。1945年二戰結束之前,程胡任美國驅逐艦“西格斯比”號艦長,先是在歐洲執行大西洋護航任務,后轉赴亞洲對日作戰。在一次海戰中,日軍神風特攻隊自殺戰機向“西格斯比”號發動進攻,程胡在艦艇受到重創時還沉著指揮,擊落日軍20架戰機并擊退神風特攻隊,使得戰艦靠自身動力返航。由于戰功卓著,程胡獲頒美國海軍十字及銀星勛章。在美軍中的華僑華人甚至有婦女參戰,美國空軍中有華裔女飛行員,朱美嬌、李月英等。美國最早的華裔女飛行員朱美嬌因在二戰對國家有功,2009年9月被美國國會與美國總統奧巴馬選為“國會金章”獎的得獎人,是繼美國總統華盛頓、發明家愛迪生、民權領袖金恩等之后,成為國家最高榮譽獲得者。
三、參與前線后勤工作的美國華僑華人
美國參戰后,華僑華人大量參與戰時工作,為戰爭服務。同時,戰時華僑華人從經濟上也給美國以有力支援。有戰時工業投資,以及參加認購公債和捐款等。美國華僑華人還積極參加支援前線的后勤工作。舊金山有華僑60多人,洛杉磯有華僑150人參加戰時民防義勇軍。加利福尼亞至少有200名華僑編入當地自衛隊。紐約有300名華僑應召赴農場工作。 在西雅圖等大城市男女老幼僑胞加入民團和空襲防護團。此外,整個戰爭期間,共有1.5萬名華僑華人海員在美國和英國的商船上服務,華僑海員成為盟國海上運輸的重要力量。華僑海員冒著生命危險擔負著運送燃油往返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繁重任務。在航行途中,經常遭受德軍和日軍潛艇和飛機的襲擊,無數中國海員犧牲了寶貴的生命,整個戰爭期間犧牲達7000多人。盡管如此,中國海員仍日日夜夜航行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上,使盟軍所用燃料得以及時補充。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中國海員與盟國海員共同譜寫了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戰歌。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不乏立功受獎的海外僑胞,而犧牲者更是不計其數,他們的力量絕不可小覷,他們對歷史的貢獻也不應該被后人忘記??傊?,美國華僑華人在僑居地參加和支持反法西斯戰爭,把它和祖國抗戰結合起來,不僅加速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而且配合了祖國的抗日戰爭。從反法西斯戰爭的全局看,各國人民在共同斗爭中是互相支持的,這是歷史的經驗。當前,盡管國際形勢動蕩不安,維護和平仍是當今和未來世界的主旋律。在本世紀末且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將需要世界各國和各國人民加強合作,共同努力,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參考文獻:
[1] 陳民,任貴祥,著.華僑史話[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
[2] 莊國土.回顧與展望:中國大陸華僑華人研究述評[J]. 世界民族.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