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試煉”仙傳“張道陵‘七試’趙升”的文本分析,讀解其“去欲存善”的生命倫理內涵。
關鍵詞:仙傳;試煉;生命倫理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0-0-02
丹納曾經說過:“如果一部文學作品內容豐富,并且人們知道如何解釋它,那么我們在作品中所找到的會是一種人的心理,時常也就是一個時代的心理,有時更是一個種族的心理。[1]”作為宗教文學的重要類型的神仙傳記專門記載仙人變化飛升等靈異故事,詔示道教“祛欲存善”的生命倫理內涵。“試煉”是仙傳的重要母題,其不僅以其超越性為標識,也以求道者對個體欲望的“揚棄”為必經的求仙之路。仙傳的主題常常是仙人“試煉”求道者,并創設種種情景對求道者進行磨礪。發軔常常是求道者于市井中得遇“示現”為貧賤或丑陋樣貌的神仙(異人),或是名師為度脫弟子設立諸多考驗,要求求道者能跳脫形骸物累、“揚棄”俗念,正心向道,“試煉”得過方能得道成仙。
《歷代仙真體道通鑒》卷十八張天師中就有典型的試煉故事“張道陵‘七試’趙升”。傳中記有張道陵為考驗弟子趙升設下七大難題,基本涵蓋了師傅“試煉”弟子的一般考驗內容,也體現了道教的修道倫理內涵。
入門(第一)試:“初不受謁,令人唾辱遣之,不去,露宿四十日,志益確,乃見之?!辈贿h千里拜師不被召見,門吏辱罵四十多天而不去,可見拜師求道的誠心與恒心。神仙道教采取師徒秘授制,弟子當一心侍奉恩師,方得術法仙道精要。《神仙傳》卷五《陰長生》中陰長生聽說馬鳴生有度世之道,乃從之,“執奴仆之役,親運履之勞……如此二十余年,長生不懈怠。同時共事鳴生者十二人,皆悉歸去,獨有長生不去,敬禮彌肅”。經過考驗,馬鳴生認為陰長生“真是能得道者”,乃以《神丹經》授之。陰長生從師精修,備嘗勤苦方舉家成仙,白日升天。再者,老子認為,“有為”必然招致失敗,有所得必然有所失;剛強會帶來挫折,還不如安于柔弱;至柔的東西難以摧折,它可以攻克堅強的東西,而且“柔弱”的東西又有居下、不爭、利物的特點,此試體現的也是老子提倡的貴柔守雌、謙卑自守的處世態度。
美色(第二)試:“又使入山守黍驅獸,夕有美女,言遠行遇夜,愿寄宿。升與接席,端坐達早。明日又告病足,逗留,冶容挑升,升終不失正。”美女夜投引誘而不亂性。早期道教要求信徒們“若求學道,先去五情:一父母,二妻子,三情色,四財寶,五官爵”早期道教實行“禁欲主義”,強調“貪著聲色是我大病”?!稘h武帝內傳》中西王母、上元夫人降臨漢武帝宮時就曾告誡漢武帝:“五濁之人,耽酒榮利,嗜味淫色,固其常也。且徹以天子之貴,其亂目者,倍于常人焉。而復于華麗之墟,拔嗜欲之根。愿無為之事,良有志也。”[2]在《太平廣記·太真夫人》收凡人馬明生為徒時就曾以動心感色之事考驗他:“夫人以鬼怪虎狼及眩感眾變求之,明生神情澄正,終不恐懼。又使明生他行別宿,因以好女戲調親接之,明生心堅靜固,無邪念。”[3]求道重在德行上去欲歸真,種種“塵世欲望”都是得道大患、成仙之礙,具體而言就是要去掉親朋、情色、官位與財富等俗世掛礙?!斑@使它的倫理規范更具有對惡念、惡視、惡語、惡行、惡欲的遏制力量”[4]。
金錢誘惑(第三)試:“又行道見遺金在數十餅,過而不取?!彼资乐腥讼墵I狗茍,鉆營金錢富貴,所以仙人常以之為“試”。世俗的金錢富貴不過是過眼云煙,即使身處高位也有禍患隱憂,現世不值得留戀,只有求道成仙才是最好的人生歸屬?!渡裣蓚鳌び褡印犯袊@“人生世間,日失一日,去生轉遠,去死轉近,而但貪富貴,不知養性命。命盡氣絕則死,位為王侯,金玉如山,何益于灰土乎!獨有神仙度世,可以窮躬耳?!庇谑敲撾x世俗拜師長桑子并入崆峒山合丹,最終升天而去?!抖聪蓚鳌分忻鳌澳嬗G周室將衰,不求進于諸侯”“常嘆人生若電流,出處宜及其時。于是師北郭鬼谷先生,受長生之術,神丹之方。后入華山,靜齋絕塵,修道合藥,乘龍駕云,白日升天?!蓖瑯用鎸Α耙浑姽?,何太速?百年都來三萬日。其間寒暑互煎熬,不覺童顏暗中失[5]”,張伯端《悟真篇》開篇便說:“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丈夫?百歲光陰石火爍,一生身世水泡浮。只貪利祿求榮顯,不顧形容暗瘁枯。試問堆金等山岳,無常買得不來無?[6]”人活一世若不慕仙求道,即便是家財萬貫、官位顯赫,也只是掙扎在迷途上的“愚癡”,只有奉道修仙才是正途,“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生死考驗(第四)試:“又令伐薪,有三虎哮吼而前,升色自若,曰:吾遠從圣人求不死之道,汝為山鬼試我邪?虎乃去?!壁w升面對三只惡虎毫無懼色?!柏澤匪馈痹诘澜潭砸彩切薜勒咭皳P棄”的“塵世之欲”,人要修真得道,只有摒除一切欲望,甚至包括“生”的欲望,于是第七試中趙升“舍生”跳崖,只有不懼生死,方能有機會問鼎大道。
第五、六試:“又使令入肆市帛,付直訖,而物主誣以未得。升了無所爭,更貿衣以償之。又令守稻,有弊衣瘠容,瘡瘍褊膚,口齒臭敗,扣頭乞食,升惕然動容,解衣餉飯,以余糧遺之?!备跺X買東西反遭賣主誣陷最終賣掉身上衣服而歸也不辯解宣揚,視為“不吝己財,不談人過”;第六試則體現了以污穢考驗求道者虔誠與否的試煉母題。面對滿身膿瘡、臭穢難忍的乞丐不嫌棄,解衣衣之,以己糧食之,體現了“濟人之急,救人之危”。其實早在《神仙傳·壺公》中就有神仙以污穢考驗弟子的情節:壺公見費長房篤信神仙之術,以虎、蛇嚇之而不為所懼;讓費長房吃糞便,費長房覺得臭惡難聞,面有難色,最終未能通過,只得為地仙?!渡裣蓚鳌飞裣衫畎瞬罎h中唐公昉求道不遇明師,“欲教以至道,乃先往試之”,他化成唐公昉家的奴仆,不僅讓主人唐公昉“折節”為其花巨資看病,最后還變作滿身生瘡流膿的樣子,甚至提出讓身為主人的唐公昉夫婦“屈尊”為他舐瘡治病,待唐公昉夫婦舐瘡以證明心無凡念后方度之成仙。形骸樣貌、尊卑貴賤不過是世俗之矩,要成仙就要摒棄這些世俗物累、訴求內心無欲,在這不合常情中體現的卻是道教“揚棄”世俗的修道倫理。
試中試(第七試):“真人又領登云臺絕崖之一上,逍遙嘯味,下臨萬仞之壑。有桃生絕壁問,其實甚異。真人謂諸弟子,有能得此實者,當告之以道。於是俯而窺者將二百余人,莫不股栗駭汗,謝曰:此桃不可得也。惟升進曰:圣師所護,何峻險之有?師在,終不使升隕於此谷,分若可教,此桃可得矣。於是投身而下,正及桃上,足不蹉跌,摘滿懷。攀綠石壁,欲上不可,即仰而擲之二百余顆。真人分諸弟子,留一待升,臨谷以手援之。眾見其臂不加長,欽虛引而上,徐曰:升猶以正心得桃,不致隕墜。吾今試自投之,當應大得桃也。眾言不可,惟升、長不諫。遂投身而下,因失所在。久而不上,眾驚莫測。升、長默然良久,乃曰:師則父也,父既往矣,吾將安歸。言訖,俱投谷中,”在兩百余人不敢為時能坦然于懸崖峭壁上摘桃分給諸弟子;當老師跳下深淵不知所蹤時,二百多弟子手足無措之時,趙升和王長二人毅然追隨師傅跳崖而去!道門強調的是弟子對師傅的絕對信任與忠誠,甚至能超脫生死。如《神仙傳》卷一《魏伯陽》:三個弟子跟隨魏伯陽入山煉就丹丸,“丹與白犬,食之即死”時,“不得仙道,亦恥復歸,死之與生,吾當服之”, 魏伯陽服丹而死。虞姓弟子相信師傅決非凡人,決心追隨師父,也服丹而死。另兩個弟子說違背了煉丹長生初衷,當兩人出山采辦棺木時魏伯陽醒來救活死去的弟子和狗,一同升仙而去?!笆车つ怂馈笔俏翰枌Φ茏尤绾螌Υ缿B度的考驗。生,是世人煉丹修仙的目的,現在卻必須面對死亡,道教正是以“試煉”來讓人們“超越”這個矛盾。對于死亡的畏懼也是修道者要摒棄的“人世之欲”。這里的試煉好像有些極端,但也可給人啟示,對于所信仰事物進行無畏的追求,乃至奉獻一切甚至生命。此也是人類賴以延展的人性動力。
歷經一系列“試煉”磨難,證明向道之心堅不可摧,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行為上都無可挑剔,最終方能得真傳而飛升。張道陵“七試”趙升”的“試煉”內容何嘗不是善的美好品質的化現:正心誠意,尊師重道,不貪財好色、不懼生死;濟人之急,救人之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榮辱不驚;恕人容物;逆境中能鍥而不舍,忠誠善良并有獻身精神。仙傳的試煉內容詔示的是人間美好德行的涵養,彰顯著能具備這些可貴的品質就有可能得道成仙。
人若長生旨在修“道”,重在循道而“反”,即去除七情六欲的束縛,回歸自然、純真的人類本性。這是道教生命倫理的立足點,也是為求長生不死而發展醫學科學的信仰支柱。沒有這一點,道教的修身成仙理想就無以立足。東晉道士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指出:“學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滌除嗜欲”。道教以“試煉”仙傳形式展現修道者要“超越”世俗的名利情欲,了斷生死?!蹲详栒嫒藘葌鳌芬苍疲好恳粋€應當得到仙道的人,首先都要經過百過小試之,都通過了,然后除死籍,度名仙府,但到了這時,又要經過十二大試,這是最后的真正考驗,太極真人下臨之,上過為上仙,中過為地仙,下過白日尸解,都不過者,不失尸解也,尸解,土下主者耳,不得稱仙也。世人修道本已艱難,何以又對修道者設下種種“試煉”?其實道經中就指出了“試”的必要性。《太上靈寶元陽經》卷 2 中記載:“一切眾生,亦復如是,發自然道意,徒自堅牢,見生死過,心生憂怖,即便退悔。我見如是一切眾生發心之后,皆生動轉,是故我今雖見是人專修苦行,無煩無惱,住于道中,其行清凈,未能信也。我今要當自往試之,知其真實堪任荷負正真大道自然重擔。譬如車有雙輪,則有載用,鳥有兩翼,堪任飛行,修苦行者,亦復如是。我雖見其堅持禁戒,未審其人有智慧不?若有智慧,則能堪任荷負正真大道自然之擔。又如魚母,多有胎子,成就者少。又如果樹,華多實少。眾生發心求真無量,及其終始,少不足言。真人,我當共汝俱往試之,猶如真金三種試之,乃知堪燒打磨,試彼苦行,亦復如是。[7]”老子《道德經》更言“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俗世中人因受先天、環境影響,會有諸多惡欲惡念乃至惡行,又因“一切眾生發自然道意”,經歷世事無常煩憂,難免生發超脫出離之念,所以凡人要成就仙道,就要在道德上反復磨煉,達到思想、行為上無可指摘,故“仙師重道尊經,不輕許濫傳,遂設阱垂餌,極考校之苛峻。[8]”修仙要經過各種“試煉”,并被施以各種磨難來“去欲歸真存善”,才能有機會得道成仙。
注釋:
[1]丹納《英國文學史序言》,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中)第155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2]《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第14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3]《太平廣記》第248頁,岳麓書社,1996年.
[4]姜生:《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倫理論稿》,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132頁.
[5]《道藏》第2冊,第963頁.
[6]《道藏》第2冊,第914頁.
[7]《中華道藏》第 4 冊,第 671-672 頁.
[8]錢鐘書.管錐編[M].北京:中華書局,1979,6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