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渭南師范學院基金項目(16SKYM25)“《史記》英譯中的翻譯補償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印度經典喜劇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講述了三位“傻子”的大學生活,巧妙地運用言語幽默,探討了應試教育、學生自殺、貧富差距等諸多社會問題。言語幽默與預設緊密相關,預設是說話者假定存在的一種信息或命題,是交際的前提。本文從預設的使用策略,即撤消預設和虛假預設的角度,闡釋了影片言語幽默的生成機制,對喜劇片的制作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言語幽默; 預設理論; 撤消預設; 虛假預設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0--02
一、引言
《三傻大鬧寶萊塢》是一部經典的印度喜劇片,上映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影片運用幽默的手法探討了諸多社會問題,如應試教育、學生自殺、貧富差距及拜金主義等,是一部 “三性統一”(即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電影[1]。電影成功地塑造了蘭徹、法涵和拉朱三個“傻子”的形象。蘭徹聰明幽默,酷愛機械,成績優異,但由于他挑戰學院傳統的教育理念,被當做一個“傻子”看待。法涵熱愛攝影,但迫于家庭壓力,最后選擇了工科,成績較差。拉朱則缺乏自信,對未來充滿了恐懼,成績墊底。蘭徹最后成為了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和優秀的教師,也用自己的智慧,幫助法涵和拉朱實現了各自的夢想。
《三傻》取得了可觀的票房收入,而且斬獲了孟買電影博覽獎和國際印度電影協會等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多項大獎。影片的巨大成功與其言語幽默密不可分,學者們也對此進行了解讀。如劉輝分析了影片中幽默臺詞的修辭藝術[2];張曉明、阮瑾從合作原則的角度對其幽默對白進行了解讀[3]。以往的這些研究鮮有從語用預設角度切入,研究的多樣性和系統性有待加強。鑒于此,本文嘗試運用預設理論來闡釋影片中言語幽默的生成機制,以期加深對影片的進一步理解。
二、預設理論概述
預設,也稱為“前提”、“先設”,是德國哲學家弗雷格(Frege)于1892年提出的一個哲學概念。20世紀50年代以來,預設研究得到了語言學界的廣泛關注。1970年,Stalnaker提出了語用預設的概念,認為“預設不僅是發話者本身相信的,而且發話者相信這一命題能夠被受話者接受或認同”。[4] Richards等提出預設是“說話者或寫作者假定對方已知曉的信息。”[5]可見,預設是說話者假定存在的一種信息或命題,屬于已知信息,是交際的前提。預設不會因為句子的否定而改變,例如“蘭徹是一名帝國工程學院的學生”與“蘭徹不是一名帝國工程學院的學生”,兩句的預設相同,即“存在一所帝國工程學院和蘭徹”。
預設與言語幽默關系密切,是構建幽默效果的重要手段。相關研究表明,人們經常采用撤消預設、虛假預設、保存預設等語用策略來實現交際目的,創造出幽默效果。下面主要來看撤消預設與虛假預設是如何引發影片中的言語幽默效果的。
三、撤消預設與《三傻》言語幽默的生成
“一定的語言結構可以產生預設,但是背景信息、特定語境和言語內容相斥會導致預設消失,這叫做預設的可撤消性。”[6]交際中,人們往往利用預設的這種性質,通過添加信息或者改變語境的方式,使新信息與預設之間出現不相符的情況,引起幽默效果。
畢業前夕,被蘭徹戲弄的查圖爾發誓要超越蘭徹。十年后,查圖爾終于事業輝煌,得知蘭徹還只是一名普通教師時,他得意洋洋地找到蘭徹,嘲諷著讓蘭徹在失敗宣言上簽字,并從蘭徹手中奪走了那支象征勝利者的太空筆。離開時,查圖爾的手機響起。
對白1:查圖爾:旺度先生,真不敢相信是你。
蘭徹:對不起啊,查圖爾先生,我簽不了和你公司的那筆交易了。
查圖爾:什么?為什么,先生?
蘭徹:我怎么簽啊?你把我的筆都拿走了。
查圖爾:什么筆啊?先生,我聽不懂。
蘭徹:你手里的那支啊,病毒的筆。
查圖爾:旺度先生?
蘭徹:沒錯,查圖爾。
查圖爾接到旺度先生的電話,覺得受寵若驚,但旺度先生的話讓他迷惑不解,最后他才恍然大悟,原來蘭徹就是他崇拜的大科學家旺度。新信息“科學家身份”與預設信息“教師身份”相矛盾,撤消了查圖爾的預設。之后查圖爾態度180度大轉彎,立刻顯得畢恭畢敬,這與他此前的趾高氣昂形成鮮明的對比,令人捧腹。
我們再來看影片中的另一幕。蘭徹、法涵和拉朱喬裝打扮,去皮婭姐姐婚禮上蹭飯,周圍都是陌生的面孔。蘭徹無意中聽到皮婭受到其未婚夫蘇哈斯的無理責備,他建議皮婭不要嫁給他,并巧妙地揭示了蘇哈斯虛偽的本質。皮婭向蘭徹表達了謝意,得知蘭徹還是她父親的學生,但未收到邀請而敢來姐姐的婚禮上混吃混喝時,決定教訓一下蘭徹。
對白2:皮婭:我能再請你幫個忙嗎?我爸不會讓我毀掉這個婚約的。你這么能言善辯,能不能給他也展示一下。
蘭徹:當然可以,拉朱,薄荷醬給我。
皮婭:你真是太好了。
蘭徹:你爸爸在哪里?
皮婭:就在你后面。
婚禮上,蘭徹不認識皮婭,自然假定她的父親也是一位陌生人,隨即答應幫助她。但當他轉身后,發現皮婭的爸爸竟然是他的校長,與他的預設產生了明顯的矛盾。校長的身份與陌生人之間巨大的沖突,立即撤消了先前的預設,令人忍俊不禁。
四、虛假預設與《三傻》言語幽默的生成
預設具有共識性的特點,即交際雙方所共有的知識,這樣可以保證交際的有效進行。但有時交際者為了實現一定的交際目的,把非共有的信息處理為預設信息,這就是虛假預設。“這種預設信息至少對于交際中的一方來說是未知的、或有爭議而不能接受的。產生的原因可能是非故意,如說話者錯誤估計了對方的知識范圍或話語意圖;也可能是為了某種目的(如試探虛實或純粹逗樂)而故意為之。”[7]影片中的主人公們采取故意虛假預設策略,實現交際目的,同時也導致了幽默效果的產生。
校長辦公室里,蘭徹公然頂撞校長,質疑他的教學方法,一下子把校長惹怒了。校長拉著蘭徹,把他推到正在上課的教室里,讓他展示一下應該怎么給學生上課。蘭徹尷尬地看了看大家,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了兩個詞“FARHANITRATE”和“PRERAJULISATION”,讓大家在30秒內定義這兩個詞,看看誰最快,誰最慢。校長和同學們以為是重要的學術術語,迅速地翻書查找答案,但都一無所獲,一臉茫然。這時,蘭徹告訴大家這兩個詞其實是他杜撰的,源自法涵和拉朱的名字。蘭徹杜撰出兩個根本不存在的名詞,形成一種虛假預設,與校長和同學們的預期產生了明顯的不和諧,令人捧腹。
影片中,使用虛假預設的場景還有很多,都產生了幽默效果,實現了特定的交際功能。例如,飛機上,法涵裝出突然昏迷的樣子,提供一種虛假預設,誘導機長做出返航的決定,從而開始了尋找蘭徹的旅途。學校里,當查圖爾在電腦上修改演講稿時,法涵假裝警察給他打電話,誘使他離開電腦,蘭徹則趁機修改了查圖爾的演講稿,然后假裝警長告訴他過馬路要注意安全,否則會有生命危險。這些虛假預設使查圖爾感到恐懼和迷惑。查圖爾演講時,對此渾然不知,結果演講稿中對校長和教育部長的贊揚,全部變成了對他們的諷刺,引得學生們哄堂大笑。這些幽默的言語效果都是虛假預設的直接結果。
五、結語
以上我們從預設理論的使用策略角度,闡釋了《三傻》中言語幽默的生成機制和語用功能,加深了對言語幽默的理論認知。影片的成功不僅僅體現在其言語幽默方面,也表現在其獨特的敘事方式、濃厚的印度文化等方面,這些方面也值得深入研究,以期為制作出更多的 “三性統一”的優秀影片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張強. 從《三傻大鬧寶萊塢》再談電影的“三性統一”[N]. 中國電影報, 2011-12-22 (2).
[2]劉輝.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臺詞的修辭藝術分析[J]. 電影文學, 2011 (19):84-85.
[3]張曉明,阮瑾.《三傻大鬧寶萊塢》幽默對白的語用分析[J]. 電影文學, 2012(5):92-93.
[4]Stalnaker, R. Pragmatics[J]. Synthese, 1970/22:272-289.
[5]Richards, J.C., Platt, J., Platt, H. 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Z]. 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3:360.
[6]蔣冰清. 預設理論與言語幽默的生成機制闡釋[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9(3):14-27.
[7]鄒濤,曾江霞. 虛假語用預設:預設的一種超常操作現象[J]. 2001(12):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