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劇中,周樸園是以一個封建大家長的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有人說,《雷雨》中的一切罪孽的根源都在他的身上。實際上,周樸園也是真真切切的受害者,是無辜的替罪羊。因為他的一切行為都是在“轉換儀式”的強制下進行的,無論是妥協還是反抗,都毫無出路:他的妥協讓他拋棄了侍萍,而“侍萍情結”又造就了兩段不幸福的婚姻,以致后來悲劇的發生。而兩代人命運的循環對接又將反抗的結局進行了補充。所以,妥不妥協,周樸園都會成為替罪羔羊。
關鍵詞:替罪羊;侍萍情結;轉換儀式;循環對接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0--01
“替罪羊”是古代獻祭儀式的產物,目的在于凈化和救贖。話劇《雷雨》的結局帶有明顯的“替罪”意味。不過,對于“替罪”,應該從更寬泛的視角來理解。說他無辜,更傾向于他所遭受的不幸大大超過他所作所為應得的報應。而說他有罪,則是指在他所生活的世界中,不公平構成了生存無法回避的一部分。那么周樸園的所作所為到底是有罪還是無罪呢?
通過閱讀《雷雨》,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整篇中的氣氛是“郁熱”的,客觀環境是熱的,要有一場雷雨到來。而人物的內心也是非常焦灼的。在這樣的主客觀環境下,文章中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幾乎生活在周公館的所有人都感到熱的時候,獨獨周樸園不覺得,反而在這樣熱的天氣里,關上窗子。這在所有正常人看來應該都是反常的,但是隨著事件的敘述發展,你就會認為這一點也不稀奇。因為周樸園有“侍萍情結”,這不單單表現在關窗的習慣上,還體現在一系列的習慣上,比如他保留著侍萍在時的居室的樣式,放置侍萍的照片,用侍萍在時的雨衣,留著侍萍給他縫過的襯衫。“侍萍情結”是在周樸園拋棄梅侍萍的那一刻形成的,一直保持至今。那么這一情結的顯現到底是為了證明周樸園對侍萍的愛呢還是為了展現他多年來的內心的愧疚呢?其實周樸園與侍萍是有愛的。首先,闊公子與女下人的愛情是反封建反禮教的。其次,周樸園對侍萍的美麗是癡迷的。再次,就是從被拋棄的侍萍的反應上,“忽然”,可見周樸園對侍萍的愛是真的。最后,在侍萍之后,周樸園的兩次婚姻都是不幸福的。也證明了周樸園與侍萍愛的真誠。楊樸先生認為,“轉換儀式”是造成侍萍情結,造成周樸園的愛情悲劇的最主要的根源。它不僅是造成老一代愛情悲劇的主要力量,更是造成年青一代悲慘命運的直接導火索。所以我認為《雷雨》人物結局的設置應該是替罪,暗含的是遠古時代的“替罪羊”原型。在劇中,造成悲劇的源頭似乎都直指周樸園,但仔細想來,周樸園作為當時社會的一員,面對不公,他是反抗過的,只不過封建制度的力量過于強大。最終他不堪重負,做下了讓其痛悔一生的事情,害了侍萍,害了繁漪,更傷害了無辜的兒女們。但是不妥協又會怎么樣?
楊樸老師認為:曹禺在《雷雨》表現人物的過程中運用了完型的方法,這種方法將兩代人愛情的因果得到了更加完整的補充。在文中只對周樸園與侍萍的愛情悲劇表現出來,卻沒有說明他們愛情的發生;對周萍與四鳳的愛情的發生進行了充分的表現,卻沒有表現他們愛情悲劇的原由。因此,這個故事不是講述兩代人的愛情悲劇命運,而是一種愛情悲劇命運在兩代人之中的完美對接。這種對接是通過悲劇命運的循環結構體現出來的。而這種循環結構是曹禺在創作的時候沒有意識到的,在《雷雨》序中有這樣一段話:“《雷雨》對我是個誘惑……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對我是一種神秘的吸引,一種抓牢我心靈的魔。”那么這種抓牢人心的“魔”到底是什么呢?是“自主情結”。榮格認為“自主情結”即不為創作者的自覺意識所完全控制的一種情欲本能狀態,它反映的是更為深邃的“集體無意識”。兩代人的“畸形”愛情都是在不被家長認可的情況下發生的。在三十年前,當侍萍被趕出周家后,她的母親被氣死了。而在三十年后,當她得知女兒四鳳也來到了周家,做她從前在周家做過的事的時候,她也是企圖將她帶走的。如果說愛情悲劇命運存在完型,存在循環,那么“自主情結”就是推動循環的主要動力。老一輩的愛情和年輕一代的愛情因為受到封建家長的阻擾,受到社會制度的破壞,受到“轉換儀式”的制約,才造成了周沖、四鳳的觸電而亡。才有了周萍與繁漪的亂倫。周萍與繁漪為什么亂倫?或者說繁漪為什么要勾引自己名義上的兒子呢?根源還是周樸園的“侍萍情結”,因為“侍萍情結”,周樸園根本就不能接納侍萍以外的其他女子,對待繁漪的感情是冷淡的,長期冷淡造成了繁漪的性饑渴。所以繁漪的瘋是對愛情的精神獻祭。她對愛是執迷不悟的:即使繁漪已經意識到自己的罪孽,但是她還是站到了愛的一邊。愛的消亡,徹底將其精神所擊垮,她失去了所有的精神支柱。所以她瘋了。至于周萍,我認為他完全是一個無辜的犧牲者。因為他與繼母的亂倫完全是繼母勾引的結果。而他與四鳳相愛也是在不知情是兄妹關系的情況下發生的?,F在回到上面的問題,如果周樸園不妥協會怎樣?根據上面的分析,可想而知,由于悲劇命運的循環,“轉換儀式”、等級觀念與階級意識仍然存在的情況下,周樸園無論妥不妥協,都會被剝奪了愛的權利,淪為替罪羔羊。
參考文獻:
[1]楊樸.《中學語文名篇新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曹禺.《雷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3]榮格.《心理學與文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