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基層群眾對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日益多元,對政府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內容、形式以及方式方法有了更高的要求,長期以來的“填鴨式”計劃配送模式,不能真正貼合群眾的有效需求,日益成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短板”。
對此,慈溪按照“管辦分離、主體多元、競爭充分、供需對接”原則,成立專門機構,整合服務資源,建立慈溪市公共文化電子商務平臺,逐步構建起優質高效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機制和體系,并成功創建首批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僅2014-2015年兩年時間,慈溪市通過該平臺共配送戲劇進農村演出2840余場,實施文藝演出點播活動36場,開展舞臺設備租賃活動20場次,服務群眾280余萬人次,群眾對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滿意度由之前的70%提升至95%。
公共文化電子商務平臺的
供給側改革的做法
落實“機構、政策、平臺”三大保障,補強公共文化服務基礎建設短板。成立慈溪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將其作為慈溪市各級黨政組織及基層單位、城鄉群眾的文化服務指導協調機構,并配備專職人員2名負責日常工作。同時,中心依托鎮(街道)綜合文化站、農村文化禮堂等,在慈溪市設立18個鎮級文化資源配送服務站、382個村級文化資源配送服務點。出臺《關于打造慈溪市公共文化服務惠民工程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慈溪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的組織架構和工作職責,明確平臺的功能定位、建設要求和運行機制。開通慈溪市公共文化服務網,共設置地方戲劇、文藝演出、展覽講座、圖書配送等11個類型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欄目,在具體實施中,堅持“成熟一批上傳一批”,目前已上傳23個民間職業劇團的298個劇目、6個專業劇團的78個劇目和11個舞臺設備租賃套餐供基層點購。
抓好“準入、展示、配送”三個環節,補強公共文化服務供需錯配短板。制定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采購準入條件,對主體資質、演員隊伍、演出劇目等條件進行明確,并成立準入領導小組把好“資質關、質量關、價格關”。同時積極打破以往政府公共文化惠民項目內容承擔主體由本地劇團“一統天下”的格局。據統計,目前已上平臺的23個民間職業劇團、6個專業劇團、2個文藝演出公司中,外地劇團有12個(其中,省外劇團3個),占比達41.9%,群眾的選擇面更廣,市場競爭更充分。同時,通過公共文化服務網站對公共文化產品信息進行展示,展示內容包括劇目名稱、內容介紹、供應單位、演出人員、演出時長、市場價格、政府配送補助、聯系人及聯系方式,并附帶5分鐘左右的演出現場視頻,為基層點購提供全面、詳細、直觀的依據。充分發揮鎮、村兩級配送服務站(服務點)的渠道作用,為所有鎮、村聯絡員配備后臺登錄用戶名,鎮村管理人員在收集群眾意見后,可直接登錄平臺完成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檔期查詢、預定、下單、配送、內部配額結算等,極大提升了點購和配送效率。此外,不斷完善基層服務站(點)軟硬件設施設備,落實管理制度,定期對專兼職聯絡員進行業務培訓。
整合“政府、社會、群眾”三方力量,補強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單一短板。慈溪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開展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的配送,并根據各鎮(街道)上一年度戶籍人口基數下達年度配送資金額度,同時鎮(街道)對政府計劃配送項目按1∶1承擔配套資金。2014年以來,慈溪市鎮兩級已累計投入1362.8萬元,有效激活和規范了政府財政預算的使用。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對鎮(街道)超計劃自行采購的社會力量配送項目,慈溪市財政承擔30%的補助。另外,堅持以人為本,吸引群眾參與。打通需求表達“神經末梢”,由基層聯絡員匯總基層需求后逐級上報,老百姓可通過聯名或以個人名義到所在村(社區)服務點表達自己的愿望。同時,演出結束后,群眾可對演出滿意度進行打分評價,通過村(社區)服務點逐級向上反饋,評價結果將作為對產品服務提供方的考核依據。
公共文化電子商務平臺的
供給側改革的啟示
進一步加強電子商務平臺發展的支撐體系建設。政策支持體系是推動電商換市促進轉型升級的可靠保障,因此,要進一步細化優化政策保障,解決平臺建設的后顧之憂,指明平臺發展的前進方向。而基礎設施體系是加快推進電子商務發展的先決條件,要進一步加快基礎通信設施、光纖寬帶網和移動通信網、廣電有線網絡建設,推動“三網融合”,推進覆蓋市區、街道、鎮村的主要公共場所的無線網絡建設。資源人才體系是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平臺的成敗,關鍵看老百姓的點擊需求情況,而需求是否能夠得到滿足,就要看平臺提供的資源的多少,看平臺運營管理效率和成績。所以,進一步豐富資源人才體系也很重要。
進一步推進電子商務平臺跨界融合發展和延伸。平臺要想得到政府支持,得到百姓點贊,就必須在服務上有特色,有新引力。而吸引力又來源于平臺本身的特色。平臺不僅僅可以提供各種藝術門類的展演展示活動,還需要提供多元化、針對性的服務。當然,最好這些服務和產品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是獨一無二的,這樣的平臺會更有吸引力,更有生命力。同時,要大力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拓展服務空間和時間。平臺不僅能提供網上的訂購點單,還要能提供線下的服務,而且有時候線上線下要進行聯動,融合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對象具有個體性、多元性,特別是在服務時間上有很多差異,我們不僅要能提供數字化的網絡服務,還要能提供線下多時段的的上門服務。另外,要廣泛關注市場動態,了解群眾需求,積極探索嘗試“文化+旅游”服務、“文化+非遺”“文化+實體”“文化+交通”服務。比如在平臺開放具有文化概念的旅游紀念品,提供文博產品的復制品,提供文化體驗活動、文化創意產品。
進一步深化電子商務平臺的服務外包主體及市場建設。由于公共文化領域市場化的開放程度不高,市場主體的生存狀況并不樂觀,尚未找到明確的盈利模式,有實力的外包市場主體非常少。一些地區外包招標時,甚至出現無人投標的情況。因此,要積極培育外包市場服務主體的活力和能力,同時,積極營建健康的市場化競爭機制。
(作者單位:慈溪市文化館)
責任編輯:毛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