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政府部門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已先后公布,各項權力和責任在清單的制約下得到規范運行,初步達成“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目標,但是,經過清理的部分政府職能,尤其是很多要求轉移的事項,被以各種理由轉移給直屬事業單位,甚至個別要求取消的事項,也以各種名目在下屬事業單位中得以重生。事業單位作為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主體,一方面,存在公共服務產品短缺的現實問題,另一方面,卻面臨著無法集中精力做好公共服務的困境。因此,亟需全面梳理事業單位職責,出臺事業單位公共服務清單,明確其公共服務的職責定位,從而真正回歸公共服務本位。
如果說,權力清單是政府權力的“瘦身”,責任清單是政府責任的“健身”,那么,事業單位公共服務清單就是事業單位公共服務的“瘦身+健身”。因此,編制事業單位公共服務清單既是政府權責清單的延伸和補充,又是提升事業單位公共服務水平、豐富服務產品的客觀需要。
寧海縣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全面對事業單位的職責任務進行徹底梳理,于去年打造出了全省首份事業單位公共服務清單——涉及全額財政撥款、差額財政撥款和自收自支的公益一類、公益二類事業單位350家,包括教育、衛生、社會保障、水利、農林等16個行業,涵蓋公共服務事項1497項——取得了明顯的改革成效,有力推進事業單位辦事流程簡化優化和服務方式創新。
舉“曬家底”之力
讓清單“定下來”
摸清底數是健全和優化事業單位公共服務體現的前提,為此,寧海縣集中業務骨干力量,組建三個專項審核小組,依據法律、法規、規章、“三定”規定以及業務宗旨范圍,對各事業單位主要職責及內設機構職責,按照公益服務、經營服務兩類劃分標準,一項項進行仔細梳理,尤其是對群眾關注度高、敏感性強的涉及收費方面的服務事項,一條條對照標準及相關批文進行嚴格核準,確保零差錯、無死角。對存在的職責不清、越位、錯位等問題則逐條逐項進行分類登記,并提交縣政府常務會議進行討論,對非公共服務的職責任務,及時進行清理、轉移和整合。如縣科技局上報的“發明專利及專利大戶資助審核”因為屬于政府職能,在此次公布的公共服務清單中被剔除;縣住建局下屬的某安全監督站公布的近10條服務因為都屬于政府內部管理職能,全部被清減。而對一些老百姓關心的熱點服務則相應增加,縣白蟻防治站就在原有服務內容公布的基礎上,增加公開了白蟻滅治的收費標準,方便群眾提前做好預算。醫保、社保、就業與失業、人才市場等參公單位因為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在此次公共服務清單中全部增加,共增加32項公共服務內容。
在此基礎上,本著簡政放權、便民利民的原則,通過幾上幾下,上下聯動的反復醞釀和協商,最終敲定公布的服務事項,在網絡上“曬”出所有事業單位的“家底”,并收集整理相關反饋意見,認真傾聽社會公共對事業單位公共服務的需求與期待,作為改進和完善清單的重要依據。
對機構編制部門而言,通過編制事業單位公共服務清單,既達到了對事業單位相關職責任務、內設機構知根知底的目的,又相當于建立了一本事業單位管理的動態數字臺賬,解決了事業單位職責任務常因“三定”方案修訂不及時,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固化滯后等問題,為推進事業機構編制管理精細化、科學化管理夯實基礎。
繪“便民服務”之圖
讓清單“實起來”
圍繞1497個公共服務事項,按照工作步驟設置每項事務的操作環節,繪制具體辦事環節的流程圖,明確每個事項的名稱、具體實施的責任主體、事項的來由依據、運行的操作流程、運行過程的公開公示等5個方面內容,確保事業單位公共服務“工作有程序,程序有控制,控制有規范,規范有依據”。在繪制流程圖設置工作環節時,堅持務實、管用、簡便的原則,盡可能地簡化操作程序,除了上級部門有規定以外,絕大部分的服務事項都控制盡量在5個環節左右,同時在全縣事業單位中全面推行一次性告知、現時答復、按時辦結等制度,讓群眾明白辦事的程序、需要提供的資料、具體找什么人辦、什么時候辦好,避免了辦事群眾“來回跑”,切實提高服務效率和群眾滿意度。
辦事前,群眾只要輸入想辦的事項名稱,便可找到相應的辦理單位、聯系電話,甚至可以了解到承辦單位的歷史沿革、所承擔的具體職責等信息。辦完事后,又可以利用網絡在線評價、提意見等功能,對此項服務進行打分,打分結果作為事業單位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因此,事業單位公共服務清單既可作為深化事業單位績效考核的輔助手段,也可為群眾進行監督拓寬和暢通渠道。
搭“政民互動”之橋
讓清單“活起來”
公布事業單位公共服務清單,絕非以此來搞個創新“噱頭”,一曬了之,其真正意義在于讓清單“活起來”,而不是“沉睡”在網絡和書面上。為賦予清單生命力,寧海以開放的胸襟,走了一次政民互動的“新長征”。在開始編制公共服務清單前,以“開門搞改革”的姿態,就如何編制具有寧海特色的服務清單廣泛征求群眾、兩代表一委員、機構編制聯絡員等各類群體的意見建議,獲取第一手的社情民意數據。在編制清單過程中,及時將工作進展情況向社會公開,全程在“玻璃房”里打造清單。清單公布后,又通過寧海本地報紙、廣播電視臺、論壇、以及手機客戶端和宣傳資料等載體加強對群眾的宣傳,引導群眾通過清單來享受更好更便捷的公共服務,使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同時,借“互聯網+”之翼,讓清單動起來。一方面,依托現有的網絡資源如“寧海機構編制網”和“寧海事業單位績效考核網”等對清單進行公示,公布內容主要包括服務事項、是否收費、收費依據、提供形式和需要提交的材料等。另一方面,精心打造“指尖上”的清單,切實發揮新媒體撬動事業單位公共服務清單的省力杠桿作用,積極創建“寧海公益服務”微信公眾號,將服務清單放入該微信號,并專門設置有搜索、留言、反饋、分享、評價、實時交流等功能。另外,通過網絡平臺的云計算、大數據等功能,對事業單位年度內公共服務次數、質量、人數進行統計,既為事業單位優化服務提供依據,也為機構編制部門優化人員編制配置提供科學分析。
自推行事業單位公共服務清單制度以來,全縣事業單位的公共服務數量、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如縣就業中心的創業貸款扶持項目,當月提交的申請材料數量比以往月均數增加了32%,打電話咨詢的人也在逐步增加,并且很多人提交的一次性的材料更齊全。該制度還倒逼事業單位加強內部管理、自我加壓,如縣婦幼保健院針對醫患關系緊張的現狀,建立短信投訴平臺,將流行的“滿意度”調查變為“不滿意度”調查,主動求揭短,促使全體工作人員提升服務質量,努力使醫患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作者單位:寧海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責任編輯: 毛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