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前“哭窮”、人后貪腐的“老虎”“蒼蠅”并不在少數。《新京報》對此進行了盤點:廣東原省委常委、廣州原市委書記萬慶良曾在廣東省“兩會”上高調“哭窮”,聲稱自己參加工作20多年,連住房也“沒有”,可背后卻受賄總值約1.1億元人民幣的財物;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長魏鵬遠,穿衣樸素并騎自行車上班,而背后卻收受財物2.1億,并有1.3億財產來源不明,涉案金額達3.4億元……
縱觀這些“哭窮貪官”,一個個都喜歡用嘴巴“表演”:談起腐敗時痛心疾首,抨擊時弊時義正辭嚴,可謂是“說得比唱得還好聽”。給“哭窮貪官”卸妝還需制度發力,從根本上消除“哭窮貪官”產生的土壤。
首先,要嚴把選人用人關。必須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群眾信得過”作為選拔任用干部的基本標準,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在民主推薦和干部考察工作中進一步貫徹落實群眾公認原則,讓群眾更有效地參與到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來,防止考察失實、失真。
其次,要嚴格干部個人事項報告制度。對填報不規范或錯報、漏報的,要責成其重新如實申報;對未如實填報的,必須由當事人作出說明;對有意瞞報的,不得提拔任用,不得列入后備干部人選;對發現違規問題的,責令其限期改正。
第三,要完善全天候的監督機制。充分發揮黨內監督、專門機關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的作用。對那些“哭窮”背后的腐敗行為,要高揚處罰的利劍,不論身居何職,能力多強、貢獻多大,都要發現一起,嚴懲一起,絕不姑息。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只要我們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讓權力在陽光下公開、公平、公正地運行,就能夠讓“哭窮貪官”在陽光下顯形。
責任編輯:邵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