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用選文和文話互動照應的體例,為廣大讀者提供一本回味無窮的讀物,也為文化研究者提供可資參考的文本。書中所選五四名家的散文可能并非是他們的代表作,而是強調“白馬湖派”特色,或者說是朱惠民老師的識見成就了這樣一本典范的流派選本。朱老師所寫文話客觀、公允、精到,都通用統制在“白馬湖文學”精神中,凸顯其散文獨有的審美性,且以讀書隨筆體娓娓道來,輕靈可讀。
——編輯推薦語
翻閱朱惠民老先生的《悅讀白馬湖派散文家》,是一個洗禮心靈、仰望偉人背影的過程。朱自清、豐子愷、葉圣陶、朱光潛……每一個名字就是一座豐碑,他們代表了中國新文學光輝的進程。在那個偉人頻出、杰作疊起的時代,江浙一帶更是風云相聚,人才噴薄;寧波也見證了這一時代的風華。本書所選從某種意義上講即是對中國現代散文創作所做的一個總結。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新文學進程中以夏丏尊、朱自清、豐子愷為軸心的一批散文家,創造了一種獨標高格的文學樣式——“白馬湖散文”,朱惠民老師將之歸之為三個關鍵:“求真”“求善”“求美”。“求真”是以真摯的感情,抒寫所見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藝術效果;“求善”是堅持創作的真摯性,抒發一種歸心向善的情感;“求美”則是用一種樸素而優美的語言,表達出流暢、純樸和純凈的美質。共同的價值取向與美學向度,加之作家們一時都聚在上虞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與寧波省立四中,故被稱為“白馬湖派”,他們的散文亦被稱為“白馬湖散文”。在新文學史上“白馬湖散文”有重要地位,有不容輕視的文學創造意義,體現了現代散文的崇高境界。對推進現代散文發展,始終是一股無可替代的建設性力量。
朱惠民老師一直致力于白馬湖散文研究,其著作《白馬湖文派散論》等為人共知。朱老師對上世紀二十年代還原這一文學現象,緊依的是對《我們》《大風》《山雨》《四明日報.文學周刊》《寧波評論》《火曜》等曾經風行省立四中等校刊物的深入研究,以及自身深厚的文學與文化研究的學養,故而能由之上升到獨到而深刻的理性洞察,給予中肯而有識見的學理評析與歷史界定。而朱老師又善于駕馭文話這一傳統文體,話語表達鮮活、親切,又富含知性,故而這本選集極具悅讀之感,讓我們透讀到到這一些篇章中深蘊著的,與浙東山水曾經的滋養密切相關的熠熠閃光的五四青春與崇高的思想境界。
比如俞平伯寫《憶白馬湖寧波舊游》,其中寫對寧波“江南味”的記憶:“潮冷的天氣,狹窄的街巷,嘈雜的市場,暗黃的燈火,酸的南酒,奇異的山珍,更有滑的年糕。”朱老師一方面指出俞平伯文章深受周作人“苦雨齋”風格影響,浸透澀味,竭力創造一種有些惆悵迷離、如夢一般的朦朧境界;一方面細細道出俞平伯此來寧波,與朱自清、劉延陵、豐子愷等在四中相見,商議《我們》有關事宜,并留詩作《鬼劫》刊載于《我們的七月》。文史相映,意味頓生。可以說,朱老師從創作環境、審美思想和生活情趣出發,將對“散文”解讀延伸到了“文化”層次,這也為研究白馬湖文化甚至浙東文化作為很好的基礎工作。
(作者:孫 亮)
責任編輯:陳 熒
《悅讀白馬湖派散文家》精彩書摘
白馬湖派散文家為文便是如此——“亦劍亦蕭”。時而激越,時而清淡,流貫于“劍”與“蕭”之間。在他們眼里,兩個傳統是并行不悖的。他們的精神深處即流動著激越與清淡的意象,他們的文字在兩種韻味里游動,在兩種筆意里舒展。
因為能夠散淡,才能不失自我,保持本真,寫作能夠直抒胸臆,絕無矯揉造作、裝腔作勢之態,這就自然能夠寫出別人愛看的好文章來。
朱自清的“做”或曰“硬”做,他的吃力相正是前賢與輕車熟路的文言文搏斗、掙扎所留下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