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經濟大發展,我國經濟轉型,為適應發展需求,各高校教學實訓平臺紛紛建立并改革,本文立足于教學實踐平臺,對實訓平臺改革提出新要求與意見,意見指出轉化單一線性的實訓平臺為多元立體式模式,增加交流加強管理,意在培養適應經濟大環境下的創新創業實踐型人才。
當前,全球快速發展,對人才要求也有著不斷的變化,為適應發展需求,各大高校教育都在不斷的改革,有些高校內還存在類似企業的模型發展,作坊、工作室正在興起,基礎教學之后要有教學的拓展,在學校中讓學生接觸實踐、了解社會,這種教學拓展的模式,稱之為“實訓平臺”。實訓平臺模式很多,各高校會根據自身需求不斷建設。
放眼世界,各國對教學實踐平臺的發展改革越發重視,目前,實訓課程具有創新創業能力導向、實踐導向、技能導向、結果導向等多種,以上眾多導向,最重要的是創新創業能力,這是適應我國大環境背景下的需求。因此,創新創業能力成為了實訓平臺建設的關鍵。
以往校企聯合已成為實訓平臺的基本模式,但單向線性,人才輸出有局限,這種模式更適用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而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來講比較有限 。如今孵化基地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多省市已經建成,中小型企業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一脈。而在中國優秀的中小型企業十分你稀少,競爭力相對較低。
基于這樣的環境下,實訓平臺教學拓展改革應運而生,教學改革從實施教育環境與載體開始。從教學環境、教學情多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和興趣,培養實戰型人才,比以往單向線性校企合作有巨大創新優勢。
1.實訓平臺模式
(1)工作室平臺
學校工作室悄然興起,以工作室為平臺結合實際項目培養學生綜合創新創業能力,將工作室創新創業實踐納入到實際教學中。
首先,工作室重在培養學生設計思維和理念,設計表現力的提升在具體實踐中會逐步提升,于此同時,工作室性質和功能也隨之改變。例如藝術空間工作室主要職能就是將項目方案從平面的只存在于學生腦海中的空間方案轉化為立體的,精準的數據模型。另外,工作室開展體驗式學習,對藝術空間表達的相關工藝以體驗模式進行教學,豐富學生技能;藝術空間工作室與手繪工作室和亮化工作之間的進行交流與合作,能夠培養多元知識結構的人才和適應現代化企業管理的創新型人才。
(2)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不是新鮮的概念,學生需要企業作為實習基地,提高自身就業能力,學生親臨工作環境,接觸實際項目,培養交流、創新、動手、管理、團隊協調等綜合能力,為日后的創業打下堅實基礎。
校企合作基于老套,在實踐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被扼殺掉了,基于此而誕生的創業很難注入新鮮血液,問題主要存在于公司的定為以及管理,而其中管理占了程度要更大一些,如何才能在校企合作的平臺上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在校期間就應該意識的引導學生參與管理,閱讀管理方面的書,培養學生發現相關問題的能力。
(3)交流平臺
a.高校交流平臺。高校之間的交流,可以增加老師和學生學習視野,促進高校之間的合作、取長補短,創造更好的學習空間平臺,這種高校間的交流日后逐步會形成一大趨勢。
高校交流中包含工作室的參觀訪問;講座報告會;特色課程試聽;項目合作等,利用高校間的優秀資源共同打造更具創新意識的學生。
b.網絡交流平臺。在日常教學中引入網絡,結合互聯網,拓寬教學廣度,豐富教學模型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把學生引入到網絡教學的新環境中,促進創新能力培養。
其中包含公開課視頻教學;同類專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2.實訓平臺目標
(1)在專業領域方面:構建多元化實訓教育平臺,實現綜合型人才培養的新型模式。(2)在其它領域方面: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在新型培養模式的引導下可以觸及到非本專業的相關學科和知識。學生有可能和生態學、環境科學、地球學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合作,立足本專業,在知識結構上突破專業限制,取得環境設計的研究創新。(3)綜合能力方面:培養具備多學科知識結構,具備企業管理思維;具備實際項目操作流程和設計管理能力的創新創業人才。
結論
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實訓平臺的建設與改革,有助于培養學生藝術設計與創作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使學生具有創新能力的和設計實踐能力,能在藝術設計相關工作部門從事專業設計、生產和管理等方面工作。通過實訓平臺使學生與實際工程項目進行對接,把相應的理論以及設計思想聯系實際,為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大連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趙蕓鴿(1986-),女,漢族,碩士,工作單位:大連藝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