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5年4月初,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立平同志帶領部機關有關同志,赴奉化市西塢街道金峨村開展為期一周的蹲點調研。期間,調研組充分聽取村情民意,調研剖析發展瓶頸,牽頭落實十項民生實事。此后,楊立平部長及調研組的同志又多次到金峨村考察指導。這一年來,金峨村發生了哪些變化?民生事項落實得怎么樣?基層組織建設進展如何?在蹲點調研一周年之際,讓我們跟隨記者的視角,親身感受村里的發展變化。
最是一年春好處。
站在巍巍的金峨山頂遠眺,綠意蔥蔥,美景如畫。杜鵑谷、紅楓林,紅艷艷點綴了一整片金峨山;山下的金峨村沐浴在晨光之中,別墅成排,金溪蜿蜒……
“‘金溪五村’黨建聯合體也有了自己的‘一帶一路’:建立聯合黨建示范帶,打造美麗鄉村精品線路,把生態優勢轉為經濟優勢,把黨建優勢轉為發展優勢。”奉化市金峨村黨支部書記周康健的話語鏗鏘有力,信心滿滿。
金峨村里有“金蛋”。蹲點調研一年來,這只“金鵝”羽翼漸豐,孕育的“金蛋”正破殼而出。
精氣神更足了:“有干不完的事,使不完的勁”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金峨村引導村民百家種花、千人栽樹,依托花木產業,逐步改變了昔日貧窮落后的面貌,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但受近年來市場形勢的影響,傳統花木價格逐年走低,種植效益大幅下降。
發展遇到瓶頸,下步該怎么辦?村民們比較茫然,對于開拓市場、創新模式、產業轉型等存有疑慮、趨于保守,也不敢輕易嘗試。村班子也是信心不足,碰到困難有畏難情緒,沖刺拼搏的勁頭遠不如當年。
去年4月初,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立平帶領調研組來到金峨村開展蹲點調研,訪農戶、聽民聲、摸實情,號準“脈”后立即開出了“良方”:規劃觀賞花木林、提升村莊建設內涵品位、轉型發展鄉村休閑經濟……思路得到啟發,村里發展方向“豁然開朗”,也點燃了金峨村干部村民“二次創業”的激情。
“如果不是調研組指明了方向,我這個老黃牛跑得沒那么快。現在,我們感覺有干不完的事,使不完的勁。”村支書周康健如是說。
63歲的周康健以前不知微信為何物,更不會使用。在聽年輕人介紹了微信的諸多好處后,他硬生生地學會了簡單的使用方法。在他的朋友圈里,總共只發了三條信息。不過,三條信息都在為金峨村、金峨山的旅游做廣告。“我以前帶著村民大搞花木經濟,但是現在眼里只有旅游,這也是楊部長給我的金點子。”
書記帶了頭,村干部也坐不住了。碰頭開會商量工作的時間多了起來,有難度的工作搶著干,原來難啃的“硬骨頭”又拿出來琢磨了。村干部余成忠說:“本來拆遷工作不好做,我都有點灰心了。現在勁頭又上來了,一次次上門,終于把‘釘子’拔了。”
普通黨員的積極性也激發出來了。村里通過“黨員家庭戶”掛牌亮相,將干好本職事、做好身邊事、管好家庭事、參與公益事、完成組織事“鋒領五事訣”鐫刻上牌,給了黨員一面時時對照、提醒言行的鏡子。去年,經全體黨員打分評定,村里有2名黨員被評定為兩星,后經談話提醒和教育幫扶,今年考評中已沒有兩星黨員。
如今的金峨村,加快發展的理念已經成為共識,甩開膀子抓緊干的精氣神更足了。就連村里以前有些思想疙瘩的人,現在做通工作也不“梗”了,一戶原來阻擾村里征地的農戶說:“村干部一趟趟來做工作,都難為情了。其實看到村里有發展,我們勁頭也足,誰還計較這些?”
發展理念更新了:“既要賣花木,更要賣風景”
金峨村從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花木產業一直是村民發家致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主要手段,花木收益占到村級集體收入的九成,形成了“把雞蛋裝在一個籃子里”的經濟結構。
近年來,花木產業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加上受金峨村本身花木種植雜、小、散格局的制約,利潤逐年下降。村民們說:“現在紅楓的價格僅為三年前的一成,小工工資也在漲,錢不好賺了。”
花木產業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村級集體經濟的壯大發展,迫在眉睫。出路在哪里?很長一段時間,金峨村不得要領。
“應該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發展美麗經濟、鄉愁經濟、休閑經濟。”調研組亮出的“金點子”讓村里人一下子“腦洞大開”。
“以前只知道埋頭賣花木,苦累不說,利潤也不高。現在我們有了新目標:‘既要賣花木,更要賣風景’,綠水青山就是財富。”村支書周康健說。
有了想法,就抓緊干。這一年來,金峨人一門心思想著如何把“風景”打造得更漂亮。
500畝山林的林相改造完了,3萬株“彩色”苗木栽起來了,將近5公里的金峨山旅游道路鋪好了,“里三畝”水庫景觀式改造收工了,“青蒿小筑”民宿建筑搭好了……
如今,“美麗經濟”這個詞在村里已是家喻戶曉。打造美麗花木、美麗庭院、美麗盆景,打破一家一戶的散種模式,科學規劃出可觀賞的杜鵑谷、櫻花園、茶花林。金峨人決心做好美麗文章,讓苗木經濟延伸出更多新的經濟業態。
青山綠水飽含鄉愁,讓城里人深深向往。為了打好鄉愁牌,金峨村千方百計鼓勵年輕人回鄉創業,吸引文化人打造金峨特色鄉愁。并積極發展鄉村旅游、鄉村漫步、鄉村騎行、鄉村露營、鄉村垂釣等項目,用美麗攬客,用鄉愁留客。
如今,沿著金峨村的鄉間小道漫步,清透的水庫旁是古香古色的涼亭,蜿蜒的古道兩側種滿了櫻花,輕風徐徐送來縷縷花香,拾級而上,收獲滿眼綠色。一路笑臉相迎的鄉人,讓人恍惚中以為走進了“桃花源”。落英繽紛的畫卷,就這么在眼前緩緩展開。
“這里,將成為寧波的后花園。”站在漫山遍野的花木叢中,周康健指著村邊的一處空地說,“我們準備在這里規劃種植一片櫻花林,引進最好的品種。以后,城里人不用大老遠跑去日本、武漢看櫻花了,到我們金峨村就能一飽眼福。”周康健的臉上,寫滿了憧憬和期待。
幸福指數更高了:“服務開進村,文化送到家”
山里山,彎里彎,金峨村村民生活雖然富裕了,但在公共服務、文化生活方面還比較匱乏,基本上是“天亮外出勞作,天黑熄燈睡覺”。
“口袋富了,腦袋也要富。”調研組在深入走訪調研后,一針見血地指出。
“首先要從看得見、摸得著的便民服務做起,讓村民實實在在得實惠。”去年7月,金峨村將原來用于出租的集體用房收回來,改造成了400平方米的便民服務中心,主要為村民提供植物檢疫、小額存取款、水電費代繳等服務。
這樣的重大利好讓村民們紛紛豎起了大拇指.“我們大都做花木生意,要打植物檢疫證、運輸證等,以前都得去西塢街道,碰到周末還要到奉化城里,太不方便了,現在好了,在家門口就可以搞定了。”
硬件上去了,軟件服務也要跟上去。村里要求便民服務中心實行“5+2、白+黑”工作模式,目的就是方便村民辦事。村干部周孫斌說:“有一天,有個花農晚上11點打電話來要打植物檢疫證明,我們也馬上給他打好了。這要放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村民賣花木,現金交易較多,存取款比較頻繁。以往大多要到西塢街道才能辦理,多有不便。考慮到村民的實際需求,村里多方聯系協調,終于在去年7月將奉化農商銀行“請”進了村,開設了村級營業網點,村民存取款、轉賬都可以就地解決,再也不用為了提款跑鎮上了。
更讓人高興的是,投資300余萬元、面積達1350平方米的村文化禮堂在今年5月初正式建成投用。在這里,村民逛超市菜場、辦紅白喜事,甚至休閑娛樂、醫療健身等都可以一站式解決。
“五一”期間,金峨村聯合附近的幾個村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場文藝演出,唱歌跳舞,吹拉彈唱,掌聲笑聲沸騰了整個村莊。觀看演出的村民們都感嘆:“好多年沒有這樣熱鬧過了。”
示范引領更強了:“區域聯動,抱團發展”
金峨村附近,沿金溪河一帶依次坐落著雷山、蔣家池頭、稅務場、余家壩四個村。這五個村子“山水相親,產業相近”,同飲金溪水。
以往在金溪河一帶,金峨村一直是一枝獨秀。附近幾個村子“坐不住”,一路追趕,但差距還是很明顯,看著金峨村的“紅火”,也只能“干著急”。
但如今走進金峨村,大家嘴里多了一個新名詞:“金溪五村”。
原來,在去年蹲點調研后,楊立平部長做了個“媒”,她提議:要發揮金峨村的“老大哥”作用,輻射帶動周邊村實現抱團發展。一個月后,“金溪五村”黨建聯合體正式成立。金溪五村把黨建聯合體的標志設計成五個人互相挽肩,圍著一圈,中心是黨徽,以表達“黨建引領、區域聯動、互學共促、抱團發展”的宗旨。當然,五村之間不調整行政設置、不增加管理層級、不違背各村意愿、不插手具體事務、不改變財務核算,紐帶的關鍵一環是“黨建”二字。
“金溪五村”黨建聯合體的成立,給當地帶來了可喜的變化。五村的互動交流變成了“家常便飯”,五個村的負責人不僅每月都會召開聯席會議,平時的交流議事也越發頻繁,至少一兩天就有一次。婦女組織、志愿者組織也經常在一起議事。他們謀劃著怎么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精品苗木和鄉村旅游,打造新的增長點。
“五村聯合抱團提高了辦事效率!”稅務場村村支書戴召平介紹,過去一年,該村河道改造,多出30畝土地;文化禮堂,紅白喜事、文化娛樂向五村開放;帶頭拆舊墳,集約環保利用土地;三改一拆,建起一棟棟歐式別墅……
不到一年時間,幾個村子就搭建了花木電商平臺,組團編制了鄉村旅游規劃,實現了區域陣地資源的統籌使用。眼下,他們又將目光投向了“綠水青山”,計劃將身邊6公里長的蜿蜒河流打造成“金溪漂流項目”,把旅游產業鏈繼續拉長,寫出更多“黨建+綠色”的生態經。
按照規劃,“金溪五村”的未來更為精彩。以金峨村為龍頭,通過統籌人力資源、產業資源、陣地建設、治理方式、規劃編制,輻射帶動其他幾個村共同發展,力爭在2年內村村實現“四有一化”目標任務,即有一個團結高效的村級班子和黨員隊伍、有一條壯村富民的發展路子、有一處功能齊全的服務陣地、有一套規范化管理制度,提高區域黨建科學化水平。
“不僅是黨建,這還是一次區域聯動后的共贏。”在周康健看來,抱團發展,改善的不僅是看得見的“硬實力”,還有更多看不見的“軟實力”。大家優勢互補,有商有量,黨建、經濟、社會事業一盤棋,整塊區域都盤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