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糾紛案件因其專業性和常發性而日益成為民事訴訟中的一大難題,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作為一種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對解決該難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08年,寧波創造性地提出了“理賠處理+人民調解”的共同調解模式,成果突出,截至2016年3月底,寧波9個醫調委共受理醫療糾紛5185起,結案4844起,調解成功率達93.42%,被業內人士稱為“寧波解法”。“寧波解法”作為現有最具操作性的醫療糾紛調解機制已經較為成熟,但要進一步發展以及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仍有完善的空間。
“寧波解法”的現有結構
“寧波解法”歸納起來為“一條原則,兩個機制,三點突破,四方合作”。
堅持一條原則。預防為主、依法處置、公平公正、及時便民。各級醫療機構首先要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確保醫療安全;其次要做好防范預案,并報衛生行政部門和公安機關備案。調委會、理賠處理中心、醫療機構以及相關部門在處置醫療糾紛過程中,必須及時按規定程序,依法公正執行和操作。
建立兩個機制。一是推行醫療責任保險,在國務院《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原有三條途徑的基礎上,對其中醫患雙方協商途徑進行了突破和創新,明確醫療機構按國家和市有關規定參加醫療責任保險,承擔醫療責任保險的保險機構應設立醫療糾紛理賠處理中心,并由醫療糾紛理賠處理中心把糾紛從院內轉移到院外進行處理。二是實施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機制,明確設立市和縣(市)區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醫調會”),具體負責醫療糾紛的人民調解工作,并對工作職責、程序、時限作了明確規定。同時組建由醫療、法律等專家組成的專家庫,為第三方處置醫療糾紛提供醫療、法律等咨詢服務,從而在現行法律框架下探索第三方介入的醫患協商處置途徑。
實現三點突破。一是醫療糾紛發生后,患方索賠金額在1萬元以上的,參加醫療責任保險的醫療機構應當委托理賠處理中心參加處理,醫患雙方不再另行協商。二是為了切實維護醫療機構的正常工作秩序,對現場處置中最為棘手的尸體問題進行了規定,即患者在醫療機構內死亡,患方拒絕將尸體移放太平間或殯儀館,勸說無效的,現場處置民警可以依法移放尸體。三是為了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規定新聞機構和新聞記者應當遵守有關法律、法規,恪守職業道德,力求客觀公正。
開展四方合作。規定了公安、司法、衛生、保監等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在加強醫療機構治安管理、保障醫患雙方合法權益、加強醫院質量管理、正確發揮人民調解作用和合理合規統一標準理賠等方面的職責義務,較為詳細地規定了相應的處理程序,建立了具體的工作制度和操作規范。
目前,全市建立了10個醫調會,除海曙、江東外,調解機構已覆蓋全市各縣(市)區,人員配備和辦公設施基本符合調解服務需求,政府財政保障醫調會經費基本到位。全市建立了1個理賠處理中心和5個理賠處理分中心(象山、寧海、奉化、余姚和慈溪),服務網絡覆蓋全市各縣(市)區,人員配備齊全,硬件設施符合服務需求。
理賠處理人員能做到24小時全天候服務,接到醫療機構報案都能及時到場,將醫療糾紛引導至院外處置,并進行調查、評估和協商。醫患雙方理賠協商一致的,可直接簽署協商協議,或因醫患雙方申請移交醫調會進行調解審核,并制作《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協議書》;醫患雙方理賠協商不下的、患方對理賠處理中心介入不服的和免賠額以下等情形的案件,可由醫患雙方申請醫調會受理并主持調解。全市各級醫調會和理賠處理中心工作人員認真履行職責,公平、公正調解醫療糾紛,增強了處置的公信力。
完善醫療糾紛“寧波解法”的建議
“寧波解法”有效化解了醫患糾紛,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但要進一步發展,尚有完善的空間。
建立多元化的雙重保險機制。一方面,建議醫療單位參加醫療責任保險的同時,以商業推廣的方式鼓勵患者參加醫療風險的保險,在出現醫療糾紛時,由醫方的過錯所致的損害由醫方的保險公司對患者提供賠償,非醫方的過錯的損害由患方的保險公司對患者進行補償。另一方面,建議由政府牽頭,鼓勵各家保險公司分別開展醫療責任保險和醫療風險保險業務,為需要參保的患者和醫方提供更多的選擇,同時在競爭中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險機制,以規避寧波現有的醫療責任保險機制由五家保險公司聯合組成共保體所導致的行業壟斷現象。
建立統一的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機構。現有的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運作機制,在案件的受理范圍、解決程序、調解人員任職資格等方面已有了統一的行為規范,但是由于理賠中心的并存,醫調委的“中立第三方”地位逐漸被模糊。因此,為了保證第三方調解機制的有效運行和有序發展,筆者建議從立法上明確醫療糾紛調解機構的幾個基本問題:第一,明確醫調委作為唯一中立第三方的地位。醫調委是具有法人資格的社會團體組織,工作經費由各級政府財政提供保障,調解服務免費,居中從事醫療糾紛的調查、調解處理、咨詢指導等服務工作。理賠中心作為保險公司的下設機構只能參與到醫院與患者自主協商的過程中,而不能在調解中充當醫療機構的“全權代理人”。第二,選聘合格的專業人員組建調解人員專家庫。為了確保調解機構的專業性,規定只有具備醫學、法學、心理學、保險業等領域專業知識的人員通過考核后才能被選聘為醫調委的專職或兼職的調解員,依據學科專業組的名錄,分別組建醫學專業和法學專業的調解人員專家庫。第三,建立健全投訴管理與醫調委的銜接機制。規范醫療糾紛處置的程序,重點在醫療機構投訴部門建立完善糾紛處置途徑的告知事項,讓患者全面了解解決糾紛的途徑與方式方法,把院內協商不成的醫療糾紛更多地引導向選擇醫調委進行調解。
設置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為前置程序。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22條規定:“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即對于法律規定的某些特定類型的民事糾紛,在訴訟之前必須經過調解程序,調解不成的再行訴訟解決。筆者認為,應將醫療糾紛也納入必須經過調解程序的“特定類型”的民事糾紛,即在醫患糾紛的解決機制中引入調解前置制度,將第三方的調解設定為解決醫療糾紛的必經程序。醫療糾紛設置訴前調解程序,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作用:其一,對迅速解決醫療糾紛,緩和醫患矛盾,對實現醫療糾紛的公正解決與社會效益的平衡,將產生積極的作用。其二,當事人在提起醫療糾紛訴訟之前,如果能夠通過第三方的調解解決糾紛,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訴訟,從而節約大量的社會資源。因此,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審前委員會篩查制度、中國臺灣的民間第三方機構訴前參與調解方式,確立第三方機構的訴前調解程序,明確規定對醫療糾紛先行調解,只有在醫患雙方明確表示拒絕調解或經調解但無法達成協議的,才可進入訴訟解決的程序。
構建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機構與相關職能部門之間的聯動機制。醫療糾紛的解決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社會體制的配合與支持。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機構要在實踐中與衛生計生行政機關、公安機關、保險機構、司法機關、司法行政機關等職能部門建立指導、合作和聯動的機制,保證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的正常運作和作用發揮。具體而言,完善第三方調解機構與相關職能部門之間的聯動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第一,構建醫療機構向第三方調解機構通報糾紛和互通信息機制。借鑒美國的經驗,一旦發現醫療糾紛,醫療機構應當及時通知第三方調解機構,使第三方調解人員主動介入糾紛,并告知和引導患方可采取第三方調解的方式解決糾紛。第二,建立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與公安部門的出警配合機制。在實踐中,建立和完善公安部門協助參與第三方的調解活動并形成聯動機制,對維護醫療機構正常的工作秩序及社會的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確立第三方調解機構接受衛生行政機關和保險機構的委托。第三方調解機構掛靠于司法行政部門之下以確保其中立性,同時受衛生行政機關和保險機構的委托而運行,使各方對調解結果能達成共識。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
責任編輯:毛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