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尤其是基層干部在提拔和任用時,遇到大大小小的“隱性臺階”一直被干部和學界所詬病。所謂“隱性臺階”,是相對于制度規定的臺階而言的,指在選拔任用黨政領導干部過程中人為設置或由于習慣做法所形成的,非《干部任用條例》所規定、群眾所共知的,而是內部掌握或客觀存在的同一級別之間的臺階。一般來說,隱性臺階大概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部門型臺階”,黨委部門和政府部門、管理建設類部門和社科服務類部門等由于職能不同而擁有的權力大小也不同,使人們產生重要性不同的感覺;二是“崗位型臺階”,領導與非領導職務、常務與非常務職務、綜合性崗位與非綜合性崗位等由于崗位性質不同而形成的重要性不同的認識差別;三是“地域性臺階”,沿海與內地、城市與農村、都市與縣城等由于工作環境與相關福利差別給人造成優劣不同的印象。
“隱性臺階”的存在,產生了許多負面作用,如拉長崗位鏈條、不利于年輕干部成長、年齡限制形成“職業天花板效應”、選拔干部看重論資排輩等等。針對“隱性臺階”現象,中央和各地方相繼出臺了一些辦法與法規,但在規范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副作用,如公開選拔考試成了某些“官二代”火箭提拔的渠道、削減領導職數使得副科級以下的“隱性臺階”變相增加、職級并行消減干部干事創業勁頭等,多地 “28歲縣委書記”“26歲縣委常委”被輿論和媒體炒至風口浪尖,其中不乏被撤職和問責的干部。黑格爾曾經說過,存在即合理。尤其是在目前中央花大力氣整治“三超兩亂”的背景下,對于“隱性臺階”我們要以更加辯證的態度去看待它合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隱性臺階”的存在可以更加全面地鍛煉和考察干部。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優秀的年輕干部就如同一塊璞玉,如果不把外面的那層石皮磨去,璞玉和頑石并沒有太大的區別,而“隱性臺階”就是一塊磨玉的砂輪。年輕干部在經驗和能力尚不足以駕馭更高職級崗位的時候,通過一到兩個“隱形臺階”過渡,使自身能力和工作經驗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從而為邁上新的高度做好充分準備,避免因“揠苗助長”式的提拔而造成能力水平和職務不相匹配的尷尬。另外,“隱性臺階”也是考察和篩選干部的“試金石”。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干部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陷,有的干部大局意識好,綜合協調能力強,適合綜合領導崗位;有的干部業務素質好,工作創新思維多,但是性格比較急躁,就更適合業務部門領導崗位。通過多崗位的考察,可以更好地把最合適的干部放在最恰當的崗位上。而由于年齡、身體素質、個人能力等原因明顯不適合擔任現職的干部,也可以運用“隱性臺階”調整到非領導崗位,從而實現領導干部的迭代與更替。
“隱性臺階”的存在可以調動干部的積極性,可以促成隊伍團結。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兵。干部的提拔使用,是組織激勵干部、提高干部工作積極性的重要手段,而基層干部數量的龐大和領導干部職數的相對短缺是一對無法調和的矛盾。為了盡可能調動更多干部的積極性,只有依靠運用“隱性臺階”,在級別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通過職務和崗位的微小變動和提升來不斷激勵干部,使干部一直對工作保持新鮮感和積極性。另外,“隱性臺階”也是干部隊伍的“穩定劑”。在目前縣鄉領導換屆的大背景下,選優配強班子也需要積極運用“隱性臺階”,在提拔重用年輕干部的同時,兼顧能力強、素質好但是年齡偏大或是學歷偏低的領導干部,這對破除干部管理“一刀切”問題,推進領導班子年齡結構合理化、心理素質穩定化和工作效能高速化有著積極意義。
“隱性臺階”的存在可以減少部分不良現象的蔓延。目前多地破除“隱性臺階”的方法多為破格提拔一些潛力較好、學歷較高、素質優秀、業績突出的年輕干部,或是通過固定的公開選拔考試,限定年齡和學歷乃至工作經歷來選拔符合條件的年輕干部到領導崗位。而這兩種辦法在有些地方卻成了腐敗、行賄等犯罪行為和宗派、裙帶關系等不良社會風氣發芽生長的溫床,破格提拔、公開選拔打破“隱性臺階”的目的和不拘一格選用人才的目標沒達到,反而成了部分“官二代”“關系戶”們職務升遷的快車道,極大地破壞了黨和政府在群眾心中的形象。設置一定的“隱性臺階”,使得達到某個位置的領導干部必須經過一些崗位的歷練,一方面可以使某些明顯不具備相關素質的干部“原形畢露”,另一方面也可以放慢“火箭提拔”的速度。部分干部出現的“五十九歲”現象,很多是由于個人能明確預測自己的政治前途,從而喪失了進取心,進而利用職權撈取好處。隨著目前退休年齡延遲的呼聲漸強和省委組織部提出鄉鎮換屆希望能出現55周歲的書記和鎮長的要求,合理運用“隱性臺階”,延長政治生命,增加前途的不可預知性,可以在一定情況下減少“五十九歲”現象的出現。
綜上所述,我們要辯證看待“隱性臺階”,分析“隱性臺階”的存在是因為實際工作的需要,還是出于人為因素。對于確有需要的“隱性臺階”,我們要認識到它存在的價值,并合理地將之運用于干部培養、鍛煉和管理中。對于特別優秀的干部,可以用“小步快跑”的方式縮短他們在每一層臺階上的時間;同時也應該依照干部個人情況有針對性地設置或抽掉一部分“隱性臺階”,從而全面地選育年輕干部。對于可有可無的“隱性臺階”則需要堅決予以破除,真正使“隱性臺階”成為干部成長過程中的“墊腳石”而不是“絆馬索”。
(作者單位:寧海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