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近年來,寧波市農辦先后派往各村的農指員已有10個批次、3.35萬人次。截至2015年,他們為鄉村落實資金發展項目2.17萬個,落實水電路等基建項目1.76萬個,爭取幫扶資金16.57億元,爭取捐贈物資價值1.88億元,調節矛盾糾紛14萬起……他們是建設美麗新農村、推進“精準扶貧”攻堅戰的排頭兵。分布在余姚市鹿亭鄉的農指員,就是我市廣大農指員扎根基層、服務農村的一個縮影。
鹿亭鄉位于余姚市南部,四明山麓,是一個資源豐富、風景秀麗、有廣闊開發前景的山區鄉鎮。近年來,農村指導員不斷發揮作用,使這個大山深處的鄉鎮煥發出新的活力。
鹿亭鄉黨委書記趙陽軍說:“農指員就是鄉里的寶,不僅將先進理念帶到了鄉村,更重要的是,農指員是支點,撬動社會資金投入美麗新農村建設;農指員是紐帶,整合各方資源共建幸福家園;農指員是基石,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各顯神通。”據了解,鹿亭鄉現有12名由寧波、余姚的各個單位派駐到鄉里的農指員,他們深入農村走訪調研,了解村情民意,盡心盡力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在鹿亭鄉流傳著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撬動社會資金
投入新農村建設
柯宏偉是寧波市職教中心學校的一名教師,2015年初,他被派駐鹿亭鄉曉云村做農指員。柯宏偉告訴記者:“其實,作為一名教師,離開熟悉的講臺和學生,心里有許多不舍,然而我更加知道,組織的需要就是最大的事。寧波市教育局從2007年開始就與鹿亭鄉結對扶貧,每年都有20萬資金援助幫扶對象。農指員隊伍是教育局所有援助隊伍中的一支,這幾年,派駐農指員也不單單從機關干部中選派了,改為從整個系統進行抽調派駐,這樣,我就有了機會到鹿亭鄉發揮我的能量。”
到村后,柯宏偉就通過挖掘村莊的革命文化、人文歷史文化,與鄉干部、村干部、村民一道,結合曉云村的優秀資源稟賦及生態農業,積極探索以農帶旅、以旅促農的生態文化旅游的特色發展之路。
曉云村95%的人都是褚姓,且村民中流傳著唐朝政治家、書法家褚遂良是曉云褚姓人先祖的傳說。據此,柯宏偉提出了把“紅色故里,褚相后裔”作為曉云村美麗鄉村建設品牌的構想。為了更好地推進該村的美麗鄉村建設,柯宏偉又將新規劃項目與村里在建項目整合歸納成“六個一”(一條溪流、一系列古道、一個居家養老院、一個便民服務中心、一個景點、一條老街),使之更具規范性。
但是,每個項目的建設都需要經費支持。鹿亭鄉作為欠發達地區,按慣例,工程經費絕大部分可由上級政府支持補助,但是仍有5%到10%的項目資金需要自籌。這對于經濟薄弱的鹿亭鄉來說,資金壓力依然很大。因此,如何幫鄉里、村里籌到資金成了柯宏偉最重要的事情。
2015年5月,柯宏偉和曉云村黨支部書記方建剛帶著剛整理好的“紅色故里,褚相后裔”美麗鄉村品牌建設方案來到余姚知名企業家褚總的辦公室。因為褚總是從曉云村走出的企業家,柯宏偉和方建剛希望他能協助完善“六個一”工程的方案,并為工程提供資金支持。
一本精致的建設方案,迅速拉近了柯宏偉和褚總的距離。經過多次拜訪和交流,褚總答應了柯宏偉和方建剛的請求:“我早有心出資建設家鄉。所有的項目,都需要一個會講故事的人,都要有一個發起人,柯老師的話說到我心里去了,我感覺到了自身的責任,我要帶著村里同宗同祖的人們一起致富,曉云村建設所需的政策性處理資金我都會出,5000萬之內都可以承受!”
有褚總的資金作為后盾,“紅色故里,褚相后裔”的構想照進了現實,“六個一”工程立即上馬建設。如今,“一條溪流”工程已完成80%進度,預計今年8月份完工;“一個便民服務中心”工程的原村辦公樓和農民公園已于今年4月份拆除完畢,目前已開始進行方案設計;“一個養老院”工程所需的政策處理已基本完成,涉及“一系列古道、一個景點和一條老街”項目的政策處理都在按部就班地進行……
“六個一”工程的推開,也吸引了許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回歸家鄉,空巢老人有了子女照顧,留守兒童也有了父母呵護。“我們現在是工程建設者,將來,我們就在家鄉做農家樂的老板了!”一位在工地上勞動的工人笑著對記者說。
整合各方資源
共建幸福家園
白云古橋、“曉嶺十景”等自然景觀為鹿亭鄉增色,同時,豐厚的人文底蘊也引人遐思。“忠清堂”里流傳著大書法家褚遂良的故事,“龔輝故居”里流傳著明代侍郎世居于此的故事。農指員結合自然和人文景觀,讓鹿亭鄉“引鳳來棲”。
從2013年起,寧波大學就開始向鹿亭鄉白鹿村派駐農指員。2015年,寧波大學派駐到鹿亭鄉白鹿村的是徐霽老師,他以“互聯網+”為切入點,指導白鹿村村干部和村民利用網絡銷售農產品。互聯網迅速擴大了白鹿村的知名度,不僅農產品好賣了,到村里旅游的人也明顯增加了。
徐霽老師在白鹿村的工作得到了寧波大學黨委書記郭華巍的重視,在寧波市農指辦的牽線搭橋下,今年4月20日上午,鹿亭鄉政府和寧波大學舉行了共建“美麗鄉村”簽約儀式。
“教師的職業發展需要通過農村的社會實踐來深化,農村也亟需人力資源和科技資源,所以,結對不單單是幫扶,也是共建。”郭華巍在寧波大學與鹿亭鄉政府共建“美麗鄉村”簽約儀式上說。
從此,單向“幫扶”變成了雙方“共建”。寧波大學在每兩年派駐一名農指員的基礎上,根據鹿亭鄉的實際需要,再增派兩名骨干教師擔任鹿亭鄉旅游發展顧問和項目建設顧問,幫助開展各種規劃制訂、培訓、宣傳策劃,為鹿亭鄉生態旅游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同時,寧大在鹿亭鄉設立的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新農村建設實踐基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基地和鄉村旅游產學研基地也成為師生課外實踐的場地。
“鄉村兩級政府只要給農指員平臺,并給予他們信任,農指員回報的不僅僅是他們如火般的工作熱情,還有其身后無盡的資源。”共建帶來的成效讓鹿亭鄉鄉長陳曉珍進一步體會到農指員背后力量的強大。
寧波市編委辦派駐上莊村的農指員項波引進寧波市編委辦幫扶資金13萬元,修建的牛塘自然村老年活動室已于2015年11月正式啟用;寧波工業投資集團公司派駐李家塔村的農指員平德興,從2012年起就為李家塔村帶來了該集團公司每年20萬元的固定幫扶資金,集團公司還承諾在有特殊需求的時候會追加資金,如今已累計捐助135萬元。農指員就像一根紐帶,串起各方資源,共推幸福家園建設。
利用專業特長
幫助農民致富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實踐證明,農村指導員,作為探索新時期下如何構建黨群關系的實踐者,是黨派出的工作隊,更是黨在農村的形象代言人,他們在基層一線樹起的形象,艷麗鮮紅,照亮民心。
舒巧云是農科院派駐中村的農指員,她利用專業特長,指導農戶改進農作物品種,助農增收,還幫助村里規劃梯田,開發觀光農業;來自余姚市委宣傳部的高山村農指員余文鍇,牽線泗門鎮“我來幫”志愿者組織在重陽節為高山村養老院送去志愿活動并表演戲曲;余姚市住建局派駐中姚村的農指員余美芬對農村城鎮化建設給出了很多意見和建議……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來自各行各業的農指員,利用自身技術優勢,為鹿亭鄉的建設發展傾注大量心力。
在農村,農指員這枚黨群關系的“紐扣”,更是系緊了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心。
“他在村里認了很多‘干親戚’,他和村民的關系比村干部和村民的關系更緊密。”鹿亭鄉副書記黃伯忠這樣評價徐友文。徐友文是大榭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派駐高巖村的農指員,為開展好村莊整治工作,春節他都住在村里,以便與那些外出務工返鄉的年輕人進行溝通交流。看到村里的茶葉量多質優,卻沒有名字,他覺得這是個要緊事:“沒有名稱的農產品將來即使有了出口渠道,也無法得到出口產品必需的‘原產地證書’。”他與村干部商量,與老百姓討論,最后取了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字“金竹尖”——這也是村里海拔最高的山峰名。同時,在他的牽線搭橋下,高巖村的農產品以“金竹尖”為名成功注冊了商標。在徐友文的努力下,經過整治的高巖村還獲得了“寧波市16+3區域村莊整治提升十佳村”的榮譽。
徐友文感慨地說:“個人能力有高低,單位資源有優劣,唯有為百姓服務的那顆心是真誠的,才能真正體會農指員工作的愉悅。你全身心投入了,百姓才會從心底接納你,得到接納和首肯后你會更愿意投入,這種良性互動的感覺真的很美妙。”
責任編輯:毛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