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仔豬健康是大家的目的,“無抗”日糧是大家的手段。近日,豬價近于瘋狂,在這一大背景下,大家只恨豬長得太慢,拿不出豬。今年通過配種技術的提升,已經趨近解決母豬產仔數的問題。每頭母豬每年的斷奶仔豬數(PSY)由產仔數、產胎數以及存活率決定。
1 仔豬健康——胃腸道健康
在豬場,健康=高效,健康仔豬的生產性能將會影響后期生長。今年國外引種公司提供了很多參數,但發現很多參數難以達到,這與仔豬健康密切相關。一旦出生時是弱仔豬,那么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很容易“掉鏈子”,更不用說到后期。當然,目前存在補償生長的對策,即使70日齡達不到體重32 kg,通過補償生長也可達到正常的出欄體重,但還是會存在兩個問題,即瘦肉率較低,因為最佳蛋白沉積階段拖了后腿。第二,整個生長后期的料肉比較高。因此,需密切關注仔豬的前期健康,前期豬的生長越好,后期的生長速率也會越高,且料肉比較低。如今,引進國外種豬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其生長潛能,而健康腸道是仔豬健康的基礎。
腸道具備消化吸收功能,同時又是最大的免疫器官,所有仔豬都是通過腸道將養分消化吸收后轉變為能量,然后滿足維持和生長需求。健康的腸道表現為形態結構的完整性以及微生物菌群的平衡性上。
腸道發育的幾個關鍵時期,分為產前階段(消化道內腔細微發育為主),妊娠前期開始發育;后期迅速發育(出生前兩周),妊娠后期急劇上升的皮質醇促進內臟器官成熟及消化系統發育。新生階段(0~10 d),出生后7 d胃重量增加約2倍,胃酸分泌能力在24 h內成倍升高,吮乳后小腸繼續快速生長,幾天內小腸組織增重超過70 %,出生后10 d腸道重量增重3倍,小腸的長度和直徑迅速增加,長度增加80 %,直徑增加30 %。斷奶前后(日糧因素),外界日糧直接影響仔豬腸道健康。腸道的每個細胞都有各自作用(圖1)。
豬胃腸道微生物菌群由800余種細菌構成,作為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機體的第一道防線,腸道菌群平衡打破會嚴重損害胃腸道健康,導致致病菌和條件性致病菌生長繁殖。腸道細菌組成受日糧影響較大,利用胃腸道的可用營養物質以及適應胃腸道環境的細菌群體往往占據主導。斷奶當天,乳酸菌含量較高,斷奶后4 d乳酸菌水平大大降低,且有害菌如大腸桿菌數量將會提升。
腸道的免疫機制在于,腸壁內的淋巴組織(小腸最為豐富)在抗原刺激下,產生局部免疫反應,中和抗原物質,主要產生大量S-IgA,S-IgA包被細菌,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刺激腸道粘液分泌,加速流動阻止細菌黏附于腸黏膜,使細菌不能從腸內進入腸壁。
2 “無抗”日糧
以前,當機體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后,一般都依靠抗生素解決。如今抗生素問題受到了詬病,因為抗生素的濫用不僅是醫院的問題,更多的是在家畜和家禽中。歐洲全面禁止抗生素至今已近10個年頭,美國和印度也已列入時間表,但在中國卻步履維艱,因為抗生素是最最廉價的抵抗病原體微生物侵害的物質。如今抗生素的危害在于藥物殘留和耐藥性產生,大大破壞了豬腸道微生物菌群,而且會影響動物和人類健康。但是抗生素卻屢禁不止,究其原因在于無法解決禁抗后的實際生產問題。
所謂的“無抗”日糧,指的是無抗生素、無抗原和抗營養因子。抗生素可以破壞腸道微生物區系的平衡,抗營養因子可以破壞腸道上皮組織的完整性。用高抗生素日糧會治標壞本,一時解決臨床問題,但會損害腸道。通過合理的營養,才是固本復本之道。
大豆抗營養因子是抗營養因子的主要來源,其中一部分可以通過熱處理來解決,但還有很大一部分熱穩定性因子,即使經過熱處理也無法解決。如球蛋白會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引起上皮細胞通透性增加和黏膜水腫,β-伴球蛋白會引起腸道形態變化,表現為腸道絨毛萎縮、脫落。使用低抗原原料,例如膨化大豆、發酵豆粕,此外易消化的原料有營養奶米糊、處理后的植物蛋白源、超優級蒸汽魚粉等。
3 日糧營養與仔豬腸道健康
腸道擁有機械屏障、化學屏障、微生物屏障、免疫機能等多個功能,只有這些功能的物質基礎完好,才能滿足其消化、吸收、免疫功能。今天,“無抗”日糧主要通過營養素、營養源和添加物三個方面來介紹。
腸道對日糧抗原的短期過敏是仔豬腹瀉的原發病因,微生物感染和增殖是腹瀉加劇的繼發性病因。淀粉是谷物飼料主要的碳水化合物來源,也是仔豬能量的重要來源,其存在形式分為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其營養價值依賴于淀粉顆粒的大小,及淀粉中的直鏈淀粉與支鏈淀粉的比例,直鏈淀粉含量與高溫蒸煮后抗性淀粉的形成呈正比,而支鏈淀粉可用于提高消化率,增加腸道發育所需的營養供給。因此降低“日糧抗原”要合理選擇營養源(表1)。玉米的抗消化淀粉含量較低,大米經過熱加工處理后,其抗性淀粉含量歸0。
還有一個能量來源,即脂肪。乳豬料中建議椰子油和大豆油的添加比例為1︰1,椰子油含有70 %的中短鏈脂肪酸,可以快速供能;大豆油含有80 %長鏈不飽和脂肪酸,可滿足機體對能量的需求。大多數植物油會直接與鈣結合,造成大量鈣的流失和能量的損失。因此能量的可消化性及高利用率是維持仔豬健康的基礎。
蛋白是日糧抗原的主要來源,主要分為植物蛋白源、動物蛋白源、乳蛋白源以及血漿蛋白源、蛋制品蛋白源等。日糧抗原會大大影響小腸上皮組織的完整性。動物在采食一種新的日糧后獲得免疫耐受力之前,會經過一段過敏時期,即發生于腸黏膜的局部免疫反應時期。這種過敏為遲發型過敏,引入抗原物質后不會立即發生過敏反應,須經若干小時或若干天后才能發生反應,是抗原物質與敏感T細胞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過敏反應會引起小腸免疫性損傷,損傷的程度和持續時間取決于抗原種類和數量。試驗表明,給3周齡斷奶仔豬飼喂大豆蛋白質,5 d后發生過敏反應,13 d后才消失。
與含酪蛋白、大豆分離蛋白的日糧相比,復合型日糧會促進腸道消化酶的發育,但要注意劣質蛋白源+氨基酸≠優質蛋白,日糧氨基酸不平衡,會造成骨骼肌蛋白合成代謝增強,分解代謝相應增強,分解代謝大于合成代謝時,蛋白沉積下降,生產性能降低。
在低水平免疫刺激狀態下,氨基酸水平升高,機體蛋白質沉積能力更強,賴氨酸需要量比高免疫活性組高2 g/d~3 g/d;而在高免疫應激條件下,仔豬表現為厭食,蛋白質合成減少,骨骼肌蛋白降解,免疫系統激活程度過高,體蛋白降解,合成大量有保護功能的蛋白質,維持機體正常的免疫功能。氨基酸提升免疫力的作用在于,谷氨酰胺是腸上皮細胞和免疫細胞的主要能源;蘇氨酸為IgG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可提高懷孕母豬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增強淋巴細胞功能,促進非特異性免疫力,減少炎癥因子,緩解PRV對仔豬的損傷;色氨酸促進特異抗體合成,緩解PRRSV、PRV造成的生長抑制;精氨酸可以降低炎癥因子、IL-6、干擾素-γ、TDF,緩解仔豬免疫應激,提高母豬的PRRSV的抗體水平。
纖維是仔豬日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動物獲得最佳的健康和消化極其重要。傳統上,纖維被視為一種不良的飼料組分,會降低飼料的消化率和營養吸收率,特別是在添加高劑量抗生素的日糧中,但“無抗”日糧中粗纖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圖2)。斷奶仔豬日糧中添加適當的纖維飼料,可為大腸桿菌提供可消化的物質,促進消化道的生理發育和功能發育。非淀粉多糖發酵產生的酸性條件可以減少毒性胺的形成,如結腸和大腸內的尸胺、腐胺、組胺和色胺,從而減少腹瀉,最后保護腸道健康,降低營養性腹瀉。
抗菌肽與其他抗菌物質的優點在于具有很強的耐受性,很難產生耐藥性,在整個消化道內效價穩定且無殘留。而酸化劑的優點在于酸性的胃內環境是微生物的天然屏障,可提高蛋白質的消化率,防止營養性下痢,以及防止細菌性下痢。
4 總結
無抗日糧的選擇在于無抗生素、低抗原和抗營養因子,而健康仔豬的腸道健康在于腸道結構完整以及腸道內微生物菌群平衡,這都需要靠營養素、營養源和營養性添加劑來實現。
最后,保護仔豬的腸道要從母豬懷孕后期做起,初乳務必及時攝入,斷奶后10 d~14 d內需飼喂優質的無抗教槽料,以修復斷奶應激對腸道的損傷,確保保育豬、育肥豬的消化吸收、快速生長。選擇玉米、大米等易消化的淀粉,添加豆油、椰子油進行快速供能。合理比例的植物蛋白、動物蛋白、乳蛋蛋白,既可以快速修復腸道損傷,又可保證酶系激活。正確添加功能性氨基酸、維生素,提高豬群非特異免疫力、特異免疫抗體。功能性添加劑保證胃腸酸環境,保證有益菌定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