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玉米價格的上漲,國內進口了不少的大麥和高粱,主要代替玉米的使用,降低飼料成本。相信在座的各位都使用過大麥和高粱配制飼料,但對其飼養價值未必完全了解。也有少部分人因為不了解大麥和高粱的飼養價值而不敢使用,我就簡單介紹一下大麥和高粱在豬雞飼養上存在哪些問題,如何克服這些問題以便提升大麥和高粱在豬雞飼養上的使用。
1 谷物營養重要性
谷物是家畜飼料的重要原料,在飼料中添加的比例較高,一般都超過60 %,為飼料提供了大部分能量以及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的蛋白。營養成分與其價值是有關系的,這些營養價值的差異表現在雞豬攝入后有多少被消化與吸收利用。
2 大麥和高粱營養成分和能量、氨基酸消化率
2.1 幾種必需氨基酸的含量
進口大麥的粗蛋白一般在9 %~ 10 %,國內玉米含量一般在8 %左右。谷物最重要的氨基酸是賴氨酸,大麥是0.37 %,玉米為0.25 %。玉米色氨酸含量0.06 %,比較低,而大麥色氨酸含量為0.10 %。由表1可以看出大麥中的一些氨基酸含量高于玉米。
2.2 能量含量
谷物營養價值最重要的指標是能量。大麥消化能為11.5 MJ/kg~13.7 MJ/kg,玉米消化能平均是14.5 MJ/kg。代謝能方面,大麥也比較低,為12.58 MJ/kg~14.83 MJ/kg,玉米為14.89 MJ/kg~16.68 MJ/kg。代謝的差異,主要是因為品種不同造成的——大麥品種不一樣,能量代謝存在差異。在配方上能量差異掌握不好,對飼養經濟上會帶來很大沖擊。
衡量谷物很重要的營養價值是氨基酸消化率。回腸到小腸末端,谷物在進入體內到消化道部分會停留在回腸,研究人員在回腸提取內源性物質來計算氨基酸的消化率,由于并沒有扣除內源性蛋白,因此稱為表觀回腸氨基酸消化率。表觀回腸氨基酸消化率=氨基酸有效率,氨基酸有效率=氨基酸可以消化吸收利用。大部分原料中氨基酸消化率=氨基酸有效率。但也有少部分原料,經過加工處理,如棉籽粕,其氨基酸有效率不等于氨基酸可以消化吸收利用,沒有完全被消化吸收利用。
2.3 氨基酸消化率
大麥和玉米在豬回腸氨基酸消化率的比較,大麥賴氨酸78 %,玉米賴氨酸88.2 %,可以看出豬回腸中其他幾個氨基酸消化率,大麥都低于玉米(表2)。
2.4 營養限制因子
肉雞上大麥的氨基酸消化率也比玉米低(表3),所以大麥中氨基酸含量雖然不低,但是飼養價值沒有玉米好。大麥營養消化率低的原因是營養限制因子,大麥粗纖維含量比玉米高:大麥7 %,玉米2.5 %。β-葡聚糖在腸道會釋放一些粘稠液體,降低營養消化率。大麥中β-葡聚糖的含量比玉米多,玉米幾乎不含β-葡聚糖(表4)。大麥胚乳細胞壁很厚,會阻止體內消化酶消化胚乳內淀粉。
2.4.1 聚糖
澳洲谷物中戊聚糖和β-葡聚糖含量,大麥是戊聚糖和β-葡聚糖含量都高的谷物,小麥僅戊聚糖含量高,高粱的戊聚糖含量是大麥的一半。這兩種糖類在動物細胞中會釋放粘稠物,造成能量和氨基酸消化率降低(表5)。
2.4.2 蛋白基質
大麥胚乳內淀粉粒被蛋白基質包圍,蛋白基質就像屏障一樣,不易讓體內消化酶進去消化淀粉,造成淀粉消化率低(圖1)。
2.4.3 粗纖維
豬日糧中粗纖維對蛋白能量消化率的影響見表6,粗纖維含量越高,蛋白質消化率就越低,能量消化率受到的影響更為明顯,從84 %降到50 %。
豬日糧中大麥粗纖維及β-葡聚糖對營養消化的影響見表7。不含殼的大麥與含殼的大麥相比,不含殼的大麥粗纖維較低,消化能較高,能量消化率也較明顯增加,β-葡聚糖含量也會影響能量消化率。
大麥對生長豬的生長表現見表8。飼喂大麥的生長豬日增重為0.86 kg,料肉比1.81∶1;而使用小麥的生長豬料肉比1.79∶1;較差的是高粱,料肉比是1.96∶1。
3 如何提高大麥的飼養價值
首先加入酶制劑,大麥中加入酶制劑對生長豬的影響見表9,結果發現飼喂加入酶制劑的大麥后,生長豬日采食量、日增重、料肉比都比未添加酶制劑的要好很多,但是對育肥豬、生長育肥豬沒有明顯的改變。
加拿大早期試驗證明,在大麥中添加酶可以改善肉雞的體重、料肉比。但是相對于玉米、小麥還是差一些(表10、11),說明大麥的能量利用率較差。
從飼料加工技術著手,大麥加酶對蛋白消化率有幫助。在豬上,“低溫擠壓+酶”對蛋白消化率都有幫助,但膨化成本較高。“蒸汽制粒+酶”效果較好,而且成本也較低。最簡單方法是粉碎,采用二次粉碎方法的日采食量、日增重、飼料效率比一次粉碎好(表12、圖2)。
4 高粱在豬雞飼養上的價值和應用
由表13可知,高粱粗蛋白為10.5 %,玉米粗蛋白為7.9 %。玉米蘇氨酸含量比高粱高,但是高粱色氨酸含量比玉米高。其他幾個必需氨基酸基本沒什么差異。
高粱與玉米的能量比較,高粱能量介于14.1 MJ/kg~14.9 MJ/kg,玉米能量為14.5 MJ/kg,高粱代謝能15.62 MJ/kg~16.25 MJ/kg,玉米代謝能14.89 MJ/kg~16.68 MJ/kg,沒有明顯差異。
高粱在豬回腸氨基酸消化率上,賴氨酸含量:高粱87.4 %,玉米88.2 %。蛋氨酸含量:高粱88.0 %,玉米 85.8 %。蛋氨酸+胱氨酸含量:高粱86.6 %,玉米86.9 %。蘇氨酸含量:高粱86.3 %,玉米86.9 %。色氨酸含量:高粱84.6 %,玉米87.3 %。
高粱在肉雞消化率上,賴氨酸含量:高粱75 %,玉米81 %,大麥69 %。蛋氨酸含量:高粱80 %,玉米90 %,大麥79 %。蘇氨酸含量:高粱64 %,玉米69 %,大麥62 %。
高粱營養限制因子:丹寧酸(進口大麥,尤其是澳洲,幾乎沒有丹寧酸)、植酸高、高粱醇蛋白。研究人員得出高粱除含有這3個限制因子外可能還含有酚酸。利用植酸磷可以幫助消化,植酸磷高,能量與賴氨酸的消化率會降低。加入植酸磷后,氨基酸、能量消化率并沒有改善。
高粱胚乳內淀粉粒會包圍蛋白基質,體內蛋白酶很難進入來消化淀粉(圖3)。
提高高粱飼養價值的方法——酶制劑。前面講到高粱在生長豬試驗中,料肉比比大麥、小麥都差。高粱加酶后比不加酶的日增重好,但始終沒有小麥好。
高粱加酶在肉雞上的生長表現見表14,加酶后的日增重、料肉比都比沒加酶好,但沒有明顯的差異,數據上顯示玉米比高粱好。
提高高粱飼養價值還可以通過飼料加工技術。顆粒大小<0.7 mm細度,蛋白和能量消化率、料肉比分別為:82.9 %、85.8 %、1.74。粒徑>0.7 mm,<1 mm細度,蛋白和能量消化率、料肉比分別為:80.5 %、84.4 %、1.84∶1。大小>1 mm細度,蛋白和能量消化率、料肉比分別為:79.1 %、82.6 %、1.92∶1。
顆粒大小對斷奶仔豬生產性能影響見表15,0.5 mm表現最好。
二次粉碎對生長豬料肉比的影響見圖2,利用一次粉碎生長豬的料肉比大約在2.2∶1,利用二次粉碎生長豬的料肉比大約在1.93∶1,飼料改善較明顯。
二次粉碎后,粉料的高粱飼料利用效率改進11.5 %,大麥改進8.3 %。顆粒飼料能夠改進飼料效率。推薦高粱顆粒使用0.5 mm。
5 結論
大麥和高粱的營養價值是可以經過工藝或酶制劑來改善的,尤其是顆粒粉碎很細對飼養效益的改善作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