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選取胎次、日齡、體重相近“杜×長×大”和“皮×杜×長×大”生長肥育豬各24頭,在基礎日糧相同的條件下,開展生豬“育肥性能、胴體性能、豬肉品質”三項試驗測定。結果表明,2個雜交組合的日增重、料重比平均達到100 kg的天數差異不顯著(P<0.05),“皮×杜×長×大”的眼肌面積、瘦肉率、后腿比例均高于“杜×長×大”,三點膘厚低于“杜×長×大”,組合間差異顯著(P<0.01)。
關鍵詞:生長育肥豬;生長表現;胴體性能;豬肉品質;測定
中圖分類號:S81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16)07-0029-02
杜洛克、長白、大約克是我縣當前分布最廣泛的瘦肉型品種,以杜洛克為終端父本,大約克×長白為母本雜交生產“杜×長×大”三元商品豬已被廣大養豬生產者所普遍應用,是各養殖場生產商品豬的主要雜交組合。近年來,為了滿足市場對高瘦肉率豬肉的需求,我縣又引進了世界上瘦肉率最高的品種——皮特蘭,對其雜交利用開展了試驗示范。皮特蘭與杜洛克相比,豬瘦肉率高,但繁殖性能、適應性及肉質較差,攜帶應激敏感基因,而且對飼養管理條件要求高。為此,多用皮特蘭×杜洛克二元雜種公豬(皮杜)與長大母豬雜交生產“皮×杜×長×大”四元商品豬。為進一步探討和驗證“杜×長×大”與“皮×杜×長×大”生產性能,我們于2014年6月~9月在我縣2家豬場進行了本試驗。
1 試驗材料和方法
1.1 試豬的選擇與分組
選擇胎次、日齡相近、體重15 kg左右的“杜×長×大”三元雜交仔豬和“皮×杜×長×大”三元雜交仔豬各24頭(公母各半,各組合分別來自2頭公豬、4頭母豬的后代)進行肥育性能、胴體品質和肌肉品質測定。每個組合設3個重復(欄),每個重復(欄)8頭。經統計分析,組合間差異不顯著(P≥0.05)。
1.2 組成及營養水平
2組均采用同期同一日糧,分為前(20 kg~ 40 kg)、中(40 kg~60 kg)、后(60 kg~100 kg)三期。
1.3 飼養管理
2組豬飼養于同一棟單列式全封閉育肥豬舍內。公豬已于10日齡去勢,母豬未去勢,防疫按我縣規模化豬場免疫程序進行,喂料以干粉料飼喂,喂量以吃飽不剩料為度,早、中、晚日喂3次,自動飲水器自由飲水,2組飼養管理條件相同。預試期10 d,進行合欄調教,驅蟲等,預試結束后即進入正試期,各組在平均體重達100 kg結束。試驗開始和結束時于早晨空腹稱個體重,記錄各組耗料量,試驗結束時每組隨機抽取6頭屠宰,測定胴體品質和肌肉品質。計算日增重、料重比和經濟效益。并進行統計、檢驗、分析。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2.1 肥育性能
從肥育性能統計可以看出,各組合日增重、料重比、平均達到100 kg的天數差異不顯著(P<0.05)。說明“杜×長×大”和“皮×杜×長×大”的肥育性能比較接近。其試驗統計見表1。
2.2 胴體性能
各組合的胴體性能測定結果見表2。
從表2可見:“皮×杜×長×大”的眼肌面積、瘦肉率、后腿比例均高于“杜×長×大”,三點膘厚低于“杜×長×大”。組合間差異顯著(P<0.01)。各組合的肥肉率與瘦肉率呈相反趨勢,但組間差異不顯著。骨率、皮率的組間差異也不顯著。
2.3 豬肉品質
各組合的豬肉品質測定結果見表3。
3 小結與討論
(1)本次試驗結果表明,在同等飼養條件下,各組合的肥育性能相近。“皮×杜×長×大”的眼肌面積、瘦肉率、后腿比例均高于“杜×長×大”,三點膘厚低于“杜×長×大”。組合間差異顯著(P<0.01)。在養豬生產中具有較大的推廣應用價值。
(2)本試驗中各組合的胴體和肉質性狀均較理想,生長速度也較快,但料重比稍高。為此通過繼續選育提高生長速度外,進一步調整試驗豬營養水平和改進飼養管理方式,提高料重比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3)由于條件所限,本次僅對生長肥育性能、胴體品質、肉質進行了試驗,對雜種優勢率和繁殖性能尚待進一步試驗探討。本次試驗在本地區氣候較暖的季節進行,可能對試驗結果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