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時間的推移,蛋雞的產蛋率、產蛋持久性和產蛋周期不斷提高或延長(圖1)。這種趨勢會因育種公司、雞蛋生產者以及飼料公司之間越來越深入的合作而得到延續,從使蛋雞的生產性能、飼料利用效率和動物福利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遺傳進展的加快和產蛋周期的延長受營養的影響。
中圖分類號:S831.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6)07-0044-03
當蛋雞的產蛋周期從60周或80周變為100周時,產蛋量和相關的養分輸出會更高。雞蛋質量進而是蛋黃大小會顯著增加,蛋殼和蛋殼所含有的鈣也是如此。
高生產性能的蛋雞需要一個理想的飼喂策略,以維持其期望的生產水平。本文將探討在設計一個理想的飼喂策略時應該考慮的因素。此外,確保自己了解所飼養蛋雞的遺傳潛能和它們特定的營養需求。
1 營養攝入
每羽蛋雞每天實際的營養攝入量由日糧組成(飼料配方)和飼料攝入水平(采食量)決定。
此實際營養攝入量應與蛋雞各生長發育階段[生長期、生長和產蛋相結合期(開產期)、僅產蛋期]的營養需求相匹配。除了生長和/或產蛋,機體的維持也離不開營養物質。營養需求也受到所產雞蛋質量水平的影響,這是由蛋重和雞蛋成分決定的。在18周齡~35周齡,蛋雞還在生長,因而需要營養物質和能量以維持生長,隨后是標準的維持需求。
由于蛋雞在此階段開產,產蛋也需要營養物質和能量。
遺憾的是,18周齡~25周齡的蛋雞采食量仍很有限,可能無法滿足其對營養和能量的需求,從而造成缺乏。
其他可造成營養缺乏的因素包括,由于高溫造成的日采食量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增加午夜喂料可以提高蛋雞的日采食量。如果日采食量低,還應檢查蛋雞的飲水水平。飲水限制過嚴,或由污染造成的水源變味可能會造成采食量降低,這會造成蛋重減輕,進而降低最終的產蛋總重。
在開產階段,由于采食量低造成的營養物質和能量缺乏,會給整個產蛋周期造成影響,如因低產蛋率、低蛋重、高死亡率以及低蛋殼質量引起的產蛋量減少。因此,應經常檢查蛋雞的營養需求和實際采食水平,因為:營養攝入量=日糧組成×采食量。
2 氨基酸需求
氨基酸的需求可以用理想氨基酸構成(以賴氨酸百分比定義)或所產的每克雞蛋所含氨基酸的毫克數表述。
事實上,3個不同生產階段(生長期、生長與產蛋相結合期、僅產蛋期)和相應的理想氨基酸構成會有所不同。雖然必需氨基酸可能會成為限制因素,但賴氨酸是最常見的影響生長的限制因素,因為肌肉正處在高水平發育階段,而蛋氨酸是產蛋期的限制因素。
開產伊始,蛋雞的采食能力仍受到限制,可能無法滿足其對氨基酸的營養需求,從而造成缺乏。
因此,日糧氨基酸水平應該根據觀察到的實際采食量和產蛋量進行調整。隨后,在產蛋周期中,從60周齡~90周齡,蛋雞的可消化蛋氨酸需求減少近12 %。
然而,同雞群中不同蛋雞在生產性能上將有所不同,結果造成它們對蛋氨酸的需求也有所差異。
隨后,在完成生長后(約30周齡~35周齡),減少趨勢仍會繼續。在產蛋周期的后期,氨基酸水平應該根據日產蛋質量而不是蛋雞年齡來確定。另一要考慮到的重要因素是:“平均產蛋率”并不等于每個個體的生產性能,群體中很可能有三分之二的蛋雞生產性能高于該平均值。
如果用平均產蛋率來估計每日的氨基酸需求,會造成大多數蛋雞的需求被低估。
由于各蛋雞在生產性能上存在差異,營養需求必須考慮到群體的均與度,方法是飼喂并管理弱禽,同時讓最佳的蛋雞發揮其遺傳潛力。
當群體的均勻度較差時,這可以通過關注安全極限利用添加可消化氨基酸來實現。如果可消化氨基酸水平高于理論水平(+5 %),可以得到良好結果。
總而言之,提供足夠的氨基酸(考慮到日產蛋質量和實際采食量),保持群體的均均勻度,提供高于理論需求的氨基酸水平以便獲得良好效果。
3 能量需求
能量需求由維持(體重、羽毛生長、體溫調節和活動)、產蛋和生長決定。正如上文提到的,影響蛋雞需求的3個發育階段是:生長期、生長與產蛋結合期和僅產蛋。能量消耗由飼料能量水平、飼料組成和飼料的飼喂/管理決定。采食量和代謝能攝入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因為蛋雞會根據日糧的能量水平調整其采食量。
然而,這種調節機制并不完美,較高水平的代謝能(以Kcal/kg計)會造成較高的能量攝入[以Kcal/(d·羽)計],雖然由于日糧代謝能水平升高,每日的采食量(以g/d計)會減少。
正如其他營養物質一樣,在采食能力還較低而由于生長和開產的需要使能量需求提高的開產階段,能量攝入量受到挑戰。因此,開產伊始,當務之急是使蛋雞達到成年體重,以便在產蛋周期能獲得良好的持久性。為了達成該目標,飼喂含高水平代謝能的飼料成為需要——高于產蛋后期所提供日糧的能量水平。
如果在開產時,蛋雞還在努力使自身的體重達到成年體重,此時日糧可以再添加50 Kcal/kg~ 100 Kcal/kg的能量來提高總能量。在達到成年體重且蛋重也到達期望的水平后,日糧能量水平可以在產蛋周期后期進行降低。
成年蛋雞的這種飼喂方案目的是防止蛋雞肥胖。通過降低日糧能水平和控制能量攝入量來達到防止蛋雞肥胖的目的,可以通過提高日糧纖維含量(如調到約7 %)來實現。當使用不可溶性纖維(如燕麥殼),尤其是以粗顆粒的形式添加時,蛋雞的存活率預期將會提高。
要取得日糧能量良好的管理,定期監測蛋雞的采食量和體重是關鍵。因此,通過關注生長、生產和維持所需的能量需求,控制蛋雞的能量平衡。此外,隨著產蛋將近結束降低日糧的能量水平,并通過在日糧中添加不溶性纖維(如燕麥殼)控制采食量,從而使蛋雞能成功完成一個90周~100周的較長產蛋周期。
4 肝臟健康
當蛋雞要實現90周~100周的生產周期時,肝臟被認為是其取得成功的關鍵器官。其原因是肝臟及其健康和功能會影響蛋重、產蛋率、產蛋持久性、蛋殼質量、死亡率和飼料轉化率。
蛋雞的年齡越大,其所產的雞蛋質量就越大,對肝臟保持健康所帶來的挑戰就越大。主要威脅是無所不在的患脂肪肝的風險,它是當前商業化雞蛋生產中常見的發病誘因。
蛋雞的能量來源會影響肝臟的健康。從代謝的角度出發,肝臟能夠方便、高效地代謝含脂質(脂肪)的脂蛋白,而代謝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淀粉中的能量則困難得多。因此,富含脂質的日糧有利于肝臟的健康。
在由于脂肪肝而引發產蛋的問題中其他極常見的誘病因素包括:高溫、能量的高攝入量、玉米型日糧、蛋雞肥胖、籠養系統。患脂肪肝的肝臟功能會喪失,蛋雞的生產性能會下降。
此外,肝臟的健康通過維生素D的代謝與蛋殼質量聯系到一起。當肝臟對維生素D3的活化效率降低時,蛋殼質量會下降。維生素D3是鈣轉運到蛋腺所必須的。
能夠刺激肝臟康復并能防止脂肪肝發生的營養因素是采用高脂肪型日糧而不是高碳水化合物型日糧,以及添加膽堿、維生素B12、葉酸和維生素E。
膽堿是一類高效率的養分,且存在于多種飼料原料中,如大豆粉、菜籽粉,不過菜籽粕中的膽堿利用率較低。小麥和玉米種也含有膽堿,與玉米相比,小麥的含量更高。
雖然膽堿存在于許多飼料原料中,但在生產中補充膽堿總是能給家禽帶來好處,因此蛋雞日糧必須添加膽堿。幾個因素決定了所需添加的膽堿量,主要是原料的選擇、產蛋周期的長短以及作為風險管理一部分的所期望的安全極限。
在脂肪肝發病率較高的情況下,蛋雞于18周齡開始其日糧可添加膽堿。建議添加水平為 500 mg/kg~1 000 mg/kg,以250 mg/kg作為最小添加量。
通過關注蛋雞的肝臟健康,并通過提供脂肪類能量而不是碳水化合物類能量,同時補充充足數量的膽堿,來維持蛋雞在整個產蛋周期中的生產性能,
5 礦物供應
育成期是家禽做好產蛋準備的最重要因素。蛋雞于11周齡左右其骨骼的發育已完成95 %;當其進入產蛋期后,鈣的利用率再次變得非常重要。及早給蛋雞群供給產蛋前期料,從而滿足其對鈣營養的需求,一個良好且安全的策略是始于計劃產第1枚蛋前的2周,并至少持續到產蛋率達2 %時。
剛剛開產時,母雞向每枚雞蛋輸出1.9 g鈣。當蛋雞采食普通的育成期日糧時,通過飼料獲得的鈣僅0.9 g。這種情況會造成母雞脫鈣,以及骨骼中的鈣向蛋殼中轉移。為了使母雞的骨骼保持強健,應該防止發生脫鈣。
在產蛋過程中,年輕的和年老的蛋雞對礦物的需求沒有多大的差異。但是,在產蛋期末,鈣源則變得更為重要。鈣源應為粗顆粒(2 mm~4 mm)且緩釋型,從而能延長機體從腸道內的飼料中吸收鈣的時間,進而降低骨骼的脫鈣水平,這將會提高蛋殼質量。
因此,確保鈣能夠以適當的水平供應,尤其在育成期的后期(供給產蛋前期料),從而能盡最大可能降低骨骼的脫鈣水平,以便獲得強健的骨骼;另外,在產蛋期供給粗糙、緩釋型鈣源。
6 飼喂技術
飼喂技術和礦物動力學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雖然產蛋周期較長的蛋雞對鈣的需求不會有顯著的差異,但是研究表明,通過改變飼喂技術來調整管理將會給蛋雞帶來好處。
要保持良好的蛋殼質量,對處于長產蛋周期后期的蛋雞而言,所采用的飼喂技術似乎比實際的營養更重要。
改變飼喂技術的目的是在蛋殼進行鈣化的過程中能夠通過飼料來補充所需的鈣。通過這種方法,蛋雞在產蛋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飼料中的鈣,同時能夠盡量降低骨骼的脫鈣。建議的飼喂技術具體內容如下:早晨供給飼料(占每天總飼喂量的40 %),確保中午時料槽為空(維持1.0 h~1.5 h,以提高當天結束時的采食量);在關燈前6 h~7 h進行1次午后喂料(占當天飼料總量的60 %);如果有可能,增加1次午夜飼喂(關燈3.5 h后,開燈1 h~2 h)。
在日常操作中,如果可能應采用分開飼喂法(Split Feeding),即每天飼喂二種不同的飼料。分開飼喂能夠滿足蛋雞特定的需求,從而提高早晨的能量和氨基酸攝入量和下午鈣的攝入量。
這種營養物質供應方式更適合蛋形成的需求,通常能提高蛋殼質量。在長產蛋周期中,營養物質的供應對維持生產性能至關重要,因此可在蛋殼的鈣化過程中提供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