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生的主體意識需要老師的培養,猶如燦爛的花朵需要園丁的辛勤澆灌一樣,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同時老師自身也必須增強教育教學實踐的主體意識,為學生做出表率,主動積極,創造性地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為培養祖國的未來建設者不懈努力。
【關 鍵 詞】 主體意識;數學教學;培養
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要讓學生發展個性,必須讓學生有自我認識,體會到自己的主體作用。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客體,而且還是學習的主體。只有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學校的教育教學才能取得成效。在過去的應試教育背景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是“唯書”“唯上”,缺少主體意識,缺少創造性和進取精神,教學中忽視了學生是具有豐富思想的個體,是一個能動性的主體,如果把學生當成一個被動接受的容器,長時間進行這樣的強化,學生就會出現思維遲鈍,學習積極性不高,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差。因此,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尤其重要。
一、建立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良好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體驗主體意識
師生關系的和諧,是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主要條件。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后,愛的需要和受到尊重的需要就會顯露出來,成為人的一種主要需要。學生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已經得到滿足,只有老師對學生的愛、理解和信任尊重,才能激發孩子們的上進心,學習上的求知欲,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
教師要想在教學上取得優異成績,首要是要熱愛學生,熱愛你所從事的職業。當你走進教室面對學生,就好像看到滿園綻開的花朵,嬌翠欲滴的果實,喜愛和歡樂之情油然而生,你就會全身心把自己的一切奉獻在課堂上,用創造性的勞動去構筑師生間的深情厚誼。教學實踐也深深地告訴我們,教師對學生的喜愛之情,能引起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它不僅能引發學生的良好情緒,而且能轉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活動的形成,達到教育的目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說過,沒有情感的教育,只能派生出兩種類型的人:一種是在長期壓抑下,沒有創新精神、怯懦性格的人;二是學生不服你,逆反心理在不斷作祟,是一個厭惡學習的人。當前我們的小學教育中還存在個別教師罰學生抄作業、寫生字的現象,這是典型的體罰,應該受到處罰。我認為作業做錯了,改正后重抄一遍改正的題目,是可以起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可是要求學生抄20遍、30遍甚至50遍,則變成處罰學生的“苦差”,這種苦差越重,學生就會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勢必會破壞和諧的師生關系和情感高尚的課堂教學氣氛,也勢必會嚴重損害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害怕出一點差錯而導致無窮的苦差,哪還有心思去學習,去作更多的嘗試性思考,對學習的樂趣沒有一點感受,到最后必然導致學生產生厭學的不良后果,嚴重剝脫學生的主體角色。
二、教師要努力學習和提高自身的教學業務能力,積極發揮教材的整體結構的功能,以激發學生的未知欲和主體意識
系統論的觀點認為,數學知識是一個有系統的整體,掌握數學知識的基本結構,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知識更容易理解和記憶,也是讓學生順利通向“知識遷移”的大道,學生通過掌握知識的基本結構,就可以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既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提高了學習效率,達到了訓練學生思維品質發展能力的目的。如我們如果把小學數學中表內乘法看作一個整體,它的基本原理是“相同加數連加”,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從2的乘法口訣起,讓學生掌握“相同加數連加”的基本原理,就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編制出乘法口訣表,通過訓練,學生初步掌握了表內乘法的整體,進而引導學生觀察乘法表這個整體的規律,真正把握這個整體中各要素間的聯系,發現每個口訣間,后一句比前一句口訣多幾個。
三、駕馭和調控好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主體意識
在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中把游戲和教學結合起來,把樂學和會學結合起來,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它通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全程參與,快樂的數學游戲可以使學生沒有陷入枯燥的數字推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實踐告訴我們,只有通過課堂教學中全方位整體參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就是最精確、最牢固的。數學游戲雖然是根據教學任務來設計的,要符合教學目的和要求,但它的形式和師生的活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課堂上開火車、搶紅旗、找朋友、拼紅花,這樣作為學生認識能力的自由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也為學生個人潛能的迸發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群體游戲,密切了學生間的同伴關系,促進了學生與學生間的理解和信任,滿足了學生個人的團體歸屬欲望,明確了學生的主體意識,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游戲中的每一項規則都會是一條自覺成文的“紀律”,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集體主義的自我教育的方式,是孩子們心目中的共同承認的內部規定。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不斷通過這種訓練去培養學生的自制能力,有利于從小培養小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控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善于吸收反饋信息,掌握自我評估的最佳手段,形成良好的主體意識
系統論告訴我們,系統是有層次的,要使系統的低層次向高層次演化,必須實現開放,吸收外界信息,使系統中的信息量得到激增。由于學習是有目的性的活動,根據系統論的反饋原理,學習的過程沒有反饋信息,就不能實現控制,如果教學中缺少了反饋和評價,就是不完全的學習。我教過的班級中,有一些學生學習效率低,造成的原因是不關心學習結果,只關心分數,不知道學會了哪些知識,學習過程中還有哪些缺陷和錯誤,所以,要教會學生自己去檢查評估學習的結果,糾正錯誤,理解知識,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
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育學生掌握自我評估的方法。方法一,每節課“即時回想”。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困難,往往發生在由具體形象到抽象的詞語、符號過渡的這個關鍵點上,因此,每節課末尾留點時間讓學生回想一下,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數學》第二冊第57頁上的“求比一個數多幾的另一個數”的教學為例,老師設計問題:這節課學會了哪些?我是怎樣學會的?(通過使用學具,找出同樣多,再算出多的部分)用什么方法計算才快?我把上課的思路用圖形加上簡單的文字和對應符號留上黑板上,讓學生在課后回想時和復述時有依據。總之,讓學生課后回想,這就是給學生以“拐棍”幫助他們學習,從培養學生主體意識方面來說,這種“回想”是對學生自己學習過程的自我觀察和分析。方法二,訓練學生進行課程小結和單元自我檢測。我在單元教學或學段教學后,指導學生進行自我檢測,自己嘗試出題解答,這樣幫助學生把單元教學內容所掌握有知識進行一次自我復習,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己做學習主人翁的態度,而且也為他們自己提供了自我表現和發揮創造能力的機會,提高自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增強了學生今后參加社會競爭應具備的心理品質。
總而言之,學生的主體意識需要老師的培養,猶如燦爛的花朵需要園丁的辛勤澆灌一樣,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同時老師自身也必須增強教育教學實踐的主體意識,為學生做出表率,主動積極、創造性地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為培養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 丁建志. 主體教育[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2] 李玉慧.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策略[J]. 雜文月刊(學術版),2015(3).
[3] 鄭麗真.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J]. 學周刊,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