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學閱讀能力是學生數學學習力的核心,因此在教學中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數學語言具有符號化、邏輯化、嚴謹性、抽象性等特點,可以采用“問題驅動,靶向閱讀”“反思追問,思辨閱讀”“對比建構,系統閱讀”“體悟思想,升華閱讀”等策略,有效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關 鍵 詞】 小學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數學閱讀能力,是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核心。有效的數學閱讀,可以讓學生快速準確地發現、搜集、分析、處理數學信息,實現人本對話。當前,小學高年級學生在數學閱讀中,存在“方法比較匱乏、策略運用不夠、閱讀質量不高”的問題,影響了學生數學的學習和發展。
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加強對數學文本的“品讀”,提高閱讀的質量?現以小學數學第十冊《不規則物體的體積》一課為例,談談小學高年級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策略建議。
一、問題驅動,靶向閱讀
問題驅動,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學習起點、以問題為核心,有指向地讓學生圍繞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的一種學習方法。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在數學閱讀材料中,往往貫穿著一個或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學生思考的線索,是探索的階梯。在學生進行閱讀時,要引導學生找到核心問題,以問題為任務驅動,靶向性地進行閱讀,尋找知識之間的關聯節點,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本課中,閱讀材料有圖像、文字、對話等元素,有多個不同的問句或問題,如“要解決什么問題?這些物體分別有什么特點?”“用排水法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需要記錄那些數據?”等等。“如何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是最核心的問題,我們以此“問題”為驅動引擎,開展閱讀,讓學生圍繞該問題進行組織、選擇信息,有助于加深對閱讀的理解,最后獲得解決方法。
圍繞這一問題,學生需要思考:不規則物體能否轉化成規則物體?不能改變外形怎么辦?排水法操作測量分哪些步驟?排水法有什么局限性?
二、反思追問,思辨閱讀
學生閱讀時,僅停留在文字表面,則會膚淺;僅停留在課本的具象、例子中,則會狹隘。我們應引導學生反思追問,在字里行間得到啟發而又不囿于題材的局限,不斷地走向深度思考。
在學生閱讀本課時,預設大部分的學生會有三個層次的理解:一是理解“橡皮泥加工成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轉化法;二是理解“V上升=V物體”“V后-V前=V物體”的排水法;三是初步理解排水法不適合測量乒乓球、冰塊的體積。但閱讀僅到此為止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反思追問”,進行“思辨閱讀”,打開學生更開闊的思維空間。如引導學生進行三個層次的反思追問:
第一層次(初步認識層): 追問①“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能轉化為規則物體來計算體積?”。②“用排水法是否適合計算乒乓球、冰塊、塑料泡沫的體積?”。通過追問,學生認識到“排水法”可用于計算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適合計算完全浸沒的物體體積,不適合計算浮于水面的物體體積。
第二層次(深入認識層): 追問①“用排水法是否適合計算海綿的體積?”。②“用排水法能否計算會與水發生化學反應的物體的體積?如固體‘鈉’”。通過追問,學生進一步理解“排水法”中應“保持物理屬性不變”的核心前提。
第三層次(思辨認識層):追問①“排沙法能計算乒乓球的體積嗎?”。②“排水法真的不能計算乒乓球的體積嗎?”學生經過思辨追問,認識到排水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可以想辦法轉化,排水法仍然是可以測量乒乓球體積的,更進一步地認識到排水法中“完全浸沒”的重要性和可轉化性。
三、對比建構,系統閱讀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中斯基曾指出:“比較是一切理解、一切思維的基礎。”在數學閱讀中,要引導學生運用對比的手段確定不同題型、類似題型的異同關系,感悟知識的內在聯系,實現知識的系統建構,從而深入把握知識的內涵。
本課閱讀材料中有三個練習題例,內在聯系緊密,可以進行題組對比,以促進學生感悟內化、進行系統建構。如下:
一是P41第7題(如圖1),反映的數量關系是“V后-V前=V物體”。

二是P41第9題,“在一個長8m、寬5m、高2m的水池中注滿水,然后把兩條長3m、寬2m、高4m的石柱立放著放入池中,水池溢出的水的體積是多少?”,反映的數量關系是“h物>h水,部分浸沒,則V溢出=V浸沒”。
三是P120第14題(見圖2),“一個長方體的玻璃缸,長8dm,寬6dm,高4dm,水深2.8dm。如果投入一塊棱長為4dm的正方體鐵塊,缸里的水溢出多少升?”反映的數量關系是“h物 這三個題型,從水位的原始高與物體的高度來進行對比,呈現“h物 四、體悟思想,升華閱讀 《新課程標準》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我們要通過教學使學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熏陶,逐步發展數學思維能力和提高數學素養。小學高年級數學語言由文字、圖片、表格、符號等組成,比較抽象、邏輯強,往往滲透著推理、類比、變換等數學思想。學生進行數學閱讀時,不僅要掌握文本的表層知識,更重要的是還要體會感悟深層次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在本節課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在文字、圖片的信息中,感受轉化、等積變形的思想方法,提高閱讀的認識,升華閱讀的品質。如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形態上發生了什么變化,你從中體悟到什么思想與方法?” 課本中有三種比較典型的形態變化,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①文中提到:“可以把橡皮泥捏壓成規則的長方體或正方體形狀”,從形態上看,是把不規則物體轉化成規則的物體,從思維方式上看則是把新知轉化成舊知,滲透等積變形的方法。②課本主題圖(見圖3)所示,受測物體“梨”形態不變、水位上升,實則是把梨的體積轉化成上升部分水的體積。③P41第9題(見前述),則是受測物體“石柱”形態不變、水位上升且溢出,方法上是:浸沒部分的體積轉化成溢出水的體積,即V浸沒=V溢出。三個題例,呈現的角度不一樣,從直觀到抽象,從不同的角度詮釋轉化與等積變形的數學思想。 這樣閱讀,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探索熱情,又能夠加深對學科知識內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得到方法的啟發,感悟到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一個閱讀能力不好的學生,就是一個潛在的差生。” 我們在教學中應多維度、多策略地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周普瓊. 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J]. 讀寫算(教研版),2016(2). [2] 韓艷軍.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J]. 學周刊(下旬刊),2016(3). [3] 楊杰,方莉萍. 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現狀與對策[J]. 華夏教師,20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