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江南賦予了紫砂壺太多的創作題材和內容,用純樸的紫砂泥、流暢的線條、簡約的形體幻化出其真情、真趣,充盈了對江南美景的贊美、愛戀和歌頌。每一件壺藝作品都承載了一種意境、一種內涵,同時又蘊藏了作者的內在修養、技藝功底和創新能力,正如 “江南春色壺”一般,它傾注了對江南之美的仰慕。
關鍵詞 江南春色壺;紫砂;造型
人們常說紫砂壺是立體的畫、凝固的詩。“江南春色壺”(見圖1)就是一款“道法自然”的作品,它將江南美景與紫砂壺藝相融合,使人感受到江南的形象、情感、神韻、氣息和美感。將山水風光納入“江南春色壺”的創作中,就是運用自然的美來闡發紫砂壺的設計理念,傳遞出喜悅的心情。此壺的寓意定格在“江南春色”上,是想讓作品更有畫面感,它所營造的畫面情景交融,內容十分豐富,意境含蓄,思想深邃,余味無窮。
1 “江南春色壺”的造型美
“江南春色壺”為經典的“石瓢壺”造型,其造型簡練、古樸大方、清新優雅,引人矚目。此壺呈下大上小的三角形,周身皆以圓弧線條構成;直流壺嘴做暗接處理,簡潔而見力度,融于壺身。壺嘴、壺把、壺身三位一體,其銜接處處流暢自然,線條清爽利落,起承轉合自如得法。壺底部為三圓足立起全身,使壺顯得挺括有神,有大氣風范。“江南春色壺”精選原礦底槽清泥料制成,泥質醇厚、色澤古穆、觸手生溫
2 “江南春色壺”的裝飾美
“江南春色壺”的壺腹以湖光、山色、小橋、亭臺、行舟作為裝飾畫面,表現了獨特的江南春景。水自飄逸靈動,但始終保持著一種單調的蔚藍色;山自沉穩厚重,但春季的山色更加迷人。山和水的融合,是靜和動的搭配,單調與精彩的結合,也就構成了最美的江南風景。在青山間探索,在綠水間泛舟,歷代多少文人墨客寫盡了水的魅力、靈動、深邃和神韻。以水為畫、為歌、為詩、為曲的作品,不勝枚舉。“水調歌頭”的詞牌演繹出多少耐讀的名篇;“高山流水”之琴音,傾倒了無數知音。而贊頌山的詩句,抒寫山的散文,描繪山的畫卷也不在少數。泰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廬山之瀑布、衡山之煙云,讓多少仁人志士為之傾倒,在青山綠水之間流連忘返。“江南春色壺”的水面那么靈動清麗,令人神往遐思;山新奇秀麗,令人憶起娥眉。沉穩是山的天性,它不露聲色地詮釋著生命的博大、肅穆和莊嚴。而水,仿佛渲染出《楓橋夜泊》的萬籟俱寂。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筆者不是智者,亦非仁者,但卻偏愛自然中的山山水水,在青山綠水、名山大川中找尋最美的風景。筆者終于明白,最美的風景既不是靈動的水,也不是沉穩的山;只有山水融合才能交織出世間最美的景色。山因水而更巍峨,水因山而更秀美;山有狀而水無形,山有頭而水無盡。山是靜止的,水則奔騰不息;水是永恒的蔚藍,山則色彩絢爛。山水相依便有了大自然的明麗。山水產生了文明,山水延續了生命。當沉穩的山與靈動的水交織在一起,山庇護起水,所以有了清潭、有了池塘;水滋潤了山,所以有了花草、有了綠樹,所以山明水秀。山水,讓“江南春色壺”糅合了靈動與沉穩,如智者與仁者相輔相成。筆者愛江南,愛“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也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于是將湖光、山色、小橋、亭臺、行舟組合成一幅美不勝收的江南美景,裝飾在此壺上。
3 結 語
江南的美景令人神往,獨特的自然山水、濃厚的人文氣息,成為了“江南春色壺”的創作題材。那種在山水畫上潑墨的感覺,那種山清水秀的美,在此壺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這也是“江南春色壺”傳遞出的藝術魅力。
參 考 文 獻
[1]王瑋.“天人合一”與“道法自然”——儒家道家思想觀照下的江南古典園林[J].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6):83~85
[2]陳智文.仁者愛山,智者樂水[J].福建教育.2004,(12A):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