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的話】 “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肥料對果樹產量、果實品質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本期,我們針對果農在果園用肥中經常碰到的問題,邀請果樹專業技術視頻交流“果濟惠”QQ群(264638085)的創辦者、農業推廣研究員徐志達進行集中解答,希望為廣大果農朋友科學施肥提供幫助。
下期,我們繼續關注與果業生產經營相關的問題,歡迎提供選題、積極撰稿。
1 什么是酸性、堿性和中性肥料
肥料施入土壤后,使土壤酸度提高的肥料叫生理酸性肥料,常用的有硫酸銨、氯化銨、過磷酸鈣(弱)等;肥料施入土壤后,使土壤堿性提高的肥料叫生理堿性肥料,常用的有氨水、碳酸鉀、硝酸鈉;肥料施入土壤后,基本不改變土壤酸堿性的肥料叫生理中性肥料,常用的有硝酸銨、碳酸氫銨、尿素、硫酸鉀、硝酸鈣、磷酸二 銨等。
應根據土壤酸堿度選用合適的肥料。酸性土壤最好選用堿性肥料,石灰性或堿性土壤最好選用酸性肥料。
2 什么是化肥的相容性
幾種肥料混用,如果養分不損失、有效性不下降,甚至肥效還能相互促進,即說明這幾種肥料的相容性好。一般來說,不穩定的肥料如碳 酸氫銨只能單用,酸性肥料不能與堿性肥料 混用。
3 什么叫肥料的利用率
所施肥料的有效成分為作物吸收利用的比率就是肥料利用率。根據肥料試驗推算,氮肥的當年利用率一般為30%~50%,磷肥為10%~30%(粉狀磷肥10%~15%,顆粒狀磷肥30%~40%),鉀肥不超過60%。詳見表1。
4 什么是土壤全氮(磷、鉀)和速效氮(磷、鉀)
土壤全氮(磷、鉀)含量代表著土壤氮(磷、鉀素)的總貯量,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標之一。土壤速效氮(磷、鉀)含量,則取決于土壤有機質含量和質量,以及氮(磷、鉀)肥施入數量,反映了土壤的供氮(磷、鉀)能力。具體而言:
1)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土壤中的氮素分有機態和無機態兩大類,兩者的總和就是全氮。其中,絕大部分氮素是以有機態存在的,有機態氮素經土壤微生物礦化作用轉化為無機態氮,供作物吸收利用。
速效氮又叫堿解氮、水解氮,包括無機態氮和結構簡單、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機態氮,可供作物近期吸收利用。
2)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土壤中的磷酸鹽有水溶性和不溶性兩種,兩者之和稱為土壤全磷。速效磷,即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溶性磷。
3)土壤全鉀和速效鉀。土壤全鉀指礦物性鉀、代換性鉀和水溶性鉀的總量。速效鉀指能被吸收利用的鉀,包括代換性鉀和水溶性鉀。
5 什么是復混肥料
氮、磷、鉀3種養分中,至少有兩種養分標明含量,由化學方法和(或)摻混方法制成的肥料,叫作復混肥料。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是單質肥料(通常把只含有氮、磷、鉀元素之一的肥料稱為單質肥料,如碳銨、尿素、氯化鉀等)。
根據養分總量不同,復混肥料可分為:①低濃度復混肥,氮、磷、鉀總量≥25%;②中濃度復混肥,氮、磷、鉀總量≥30%;③高濃度復混肥,氮、磷、鉀總量≥40%。
根據加工工藝不同,復混肥料可分為:①復合肥(僅由化學方法制成的復混肥料,如硝酸磷肥、磷酸二銨、磷酸二氫鉀);②復混肥(采用物理方法混合而成,養分總含量一般不高于30%);③摻混肥(又稱配方肥、BB肥,由兩種以上粒徑相近的肥料摻混而成,總養分不低于35%)。
6 常用化肥的養分含量是多少
常用化肥的養分含量見表2。
7 商品有機肥有哪些類型
根據加工情況和養分狀況,商品有機肥可分為有機肥、有機復混肥和生物有機肥。
1)有機肥。純粹的有機肥料,執行的是農業行業標準NY 525—2012,有機質(干基)≥45%,總養分(N、P2O5、K2O,干基)≥5%,水分≤30%,pH值5.5~8.5。
2)有機無機復混肥。執行的是國家標準GB 18877—2009,分為Ⅰ、Ⅱ、Ⅲ型,總養分(N、P2O5、K2O)分別≥15%、≥25%、≥30%,有機 質分別≥20%、≥15%、≥8%,水分含量分別 ≤12%、≤12%、≤8%,pH值均為3~8,粒度(1~4.75 mm)均≥70%,總腐植酸Ⅰ、Ⅱ無指標,Ⅲ為5%。還規定了蛔蟲卵死亡率、大腸菌值、氯離子及重金屬含量等指標(本文略)。
3)生物有機肥。指由特定功能微生物與經過無害化處理、腐熟的有機物料復合而成的肥料,執行農業行業標準NY 884—2012,有機質(干基)≥40%,水分≤30%,pH值5.5~8.5,有效活菌數≥0.2億個/g,糞大腸菌群數≤100個/g,蛔蟲卵死亡率≥95%,有效期≥6個月;還規定了5種重金屬限量指標(本文略)。
8 微生物肥料主要包括哪些種類
在農業部登記的微生物肥料主要分為3類:一是農用微生物菌劑,采用GB 20287—2006《農用微生物菌劑》標準生產;二是生物有機肥,采用NY 884—2012《生物有機肥》標準生產;三是復合微生物肥料,采用NY/T 798—2015《復合微生物肥料》標準生產。
1)農用微生物菌劑。由一種或一種以上功能微生物(有效活菌),經工業化生產增殖后直接使用,或經濃縮(或載體吸附)而制成的活菌制品,特點是含菌量高、用量少。
按所含微生物種類或功能特性分,主要包含以下9個品種:①根瘤菌菌劑;②固氮菌菌劑;③解磷微生物菌劑;④硅酸鹽微生物菌劑;⑤光合細菌菌劑;⑥有機物料腐熟劑;⑦促生菌劑; ⑧菌根菌劑;⑨生物修復菌劑。產品技術指標見表3。
2)生物有機肥。特定功能微生物與動植物殘體(如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經無害化處理、腐熟的有機物料復合而成的一類兼具微生物肥料和有機肥效應的肥料。除一般的肥效之外,生物有機肥還有固定轉化氮素(固氮菌每畝能固定45 kg氮)、提高磷鉀有效性(磷細菌每畝能釋放出有效磷30 kg,鉀細菌每畝能釋放出有效鉀45 kg)、提高化肥利用率(減少化肥用量10%~30%)、刺激和調節植物生長(微生物繁殖時產生大量植物激素,如吲哚乙酸、赤霉素、氨基酸、多種維生素等)、抑制有害微生物、誘導植株產生防御物質等作用。
其產品技術指標見表4。
3)復合微生物肥料。微生物經工業化生產增殖后與營養物質(氮磷鉀等)復合而成的肥料。特點是含有功能菌、氮磷鉀養分和有機載體,可平衡肥料的速效與長效供給需求。產品技術指標見表5。
9 不同微生物菌有哪些作用
1)枯草芽孢桿菌。增強作物的抗逆性, 固氮。
2)巨大芽孢桿菌。解磷,具有分解土壤中難溶性磷,增加有機磷含量的功效。
3)膠凍樣芽孢桿菌。解鉀,釋放出可溶性磷、鉀及鈣、硫、鎂、鐵、鋅、鉬、錳等中微量元素。
4)地衣芽孢桿菌。抗病,殺滅有害菌。
5)蘇云金芽孢桿菌。殺蟲(包括根結線蟲),對鱗翅目等節肢動物有特異性毒殺活性。
6)側孢芽孢桿菌。促根,殺菌,降解重金屬。
7)膠質芽孢桿菌。有溶磷釋鉀固氮功能,分泌多種酶,增強作物對一些病害的抵抗力。
8)涇陽鏈霉菌。具有增強土壤肥力、刺激作物生長的功效。
9)菌根真菌。擴大根系吸收面,增加對原根毛吸收范圍外的元素(特別是磷)的吸收能力。
10)棕色固氮菌。固定空氣中游離的氮素,增產。
11)光合菌群。肥沃土壤、促進動植物生長的“主力軍”。
12)凝結芽孢桿菌。降低環境中的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含量,提高果實中氨基酸的 含量。
13)米曲霉。使秸稈中的有機質成為植物 生長所需養分,提高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 結構。
14)淡紫擬青霉。對多種線蟲有抑制、防控效能,是防治根結線蟲最有前途的生物防治 制劑。
10 常用復合微生物菌劑有哪些
1)EM復合菌劑。EM含有10個屬近百種有益微生物,主要包括乳酸菌、酵母菌、光合菌、放線菌、醋酸桿菌、解磷解鉀菌等有益菌群,是特殊條件下人工誘導發酵而成的復合菌劑,已廣泛應用于農業種植、養殖,以及環境保護治理、人體保健等領域。
2)CM或AM復合菌劑。我國在EM基礎上研發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復合菌劑。
3)ETS復合菌劑。由60多種有益微生物組成的復合微生物菌群。1905年先由美國人發現,后經日、歐幾代科學家努力,上世紀20年代開始在日本廣泛應用,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
11 什么是腐植酸
腐植酸是土壤有機質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復雜而較穩定的大分子有機化合物,其主要成分(風干基)為N(1%)、P2O5(0.23%)、K2O (1.1%)。土壤肥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土壤中腐殖酸的含量。
腐植酸的分類:①按形成分為兩大類:天然腐植酸和人工腐植酸。天然腐植酸包括土壤腐植酸、水體腐植酸、煤類腐植酸;人工腐植酸包括生物發酵腐植酸、化學合成腐植酸和氧化再生腐植酸。②按來源分為三大類:原生腐植酸、再生腐植酸、合成腐植酸。原生腐植酸指的是天然物質所固有的腐植酸;再生腐植酸指的是煤經過自然風化或人工氧化生成的腐植酸;合成腐植酸指的是以人工方法利用非煤炭物質制得的,與天然腐植酸相類似的物質。
腐植酸在農業上的作用:與氮、磷、鉀等元素結合制成腐植酸類肥料(如腐植酸銨),具有肥料增效、改良土壤、刺激作物生長、改善品質等功能;腐植酸鎂、腐植酸鋅、腐植酸鐵在補充土壤鎂、鋅、鐵元素方面有良好效果;腐植酸鈉對治療蘋果樹腐爛病有效。
鏈接:“果濟惠”QQ群簡介
該群(264638085)由陜西乾縣周城南齊村蘋果栽培能手韓川社提議動員,果樹專家徐志達2015年4月創建。“果濟”為“果樹技術”之諧音,也有技術扶農濟農之含意;“惠”表達“惠及果農”之主旨,也有集群友“大智慧”之意義。總之,該群就是想用技術惠農、扶農、濟農。
群主徐志達,上世紀80年代初畢業于原西北農學院園藝系果樹專業,30多年來一直面向果農推廣技術。上大學前,他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對農村、農民、農業之難有深切體會,更了解農民對農業技術的需求與渴盼,現雖已退休多年,但仍一直活躍在果業生產一線。并通過QQ群,開展果樹技術簡易遠程視頻教學與交流,義務為果農傳道解惑。
該群創立1年來,已實名登記核準100人入群,舉辦了29場視頻技術教學,受益群友(含課件被下載)累計1 300多人(次),上傳技術圖片、技術示范視頻和文字資料共56集(張或篇),成功破解了群成員在果樹技術進村入戶、專家與果農面對面互動方面的難題。本期僅摘錄登載了該群有關肥料技術的教學內容。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