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調整果樹種植面積與果品供給量
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30多年來,我國多數農產品供應充足,滿足了人民群眾消費需求。然而,我國實行市場經濟僅幾十年,與發達國家一二百年已趨于完善的市場經濟相比,果業生產和果品市場供給出現諸多矛盾,突出表現為某個時期的一些果品或一些地區的果品出現賣難,甚至爛在樹上或庫里,另有一些果品則供應量嚴重不足,售價奇高。
據《中國農業年鑒》統計,2012年我國果樹面積1 229萬hm2,人均0.13畝,年產量24 057萬t,人均約170 kg。減去因產后技術處理跟不上而損耗的30%,實際提供給每個人的商品果約120 kg。而2002—2012年間,我國城市年人均果品購買量僅60 kg,農村人均購買量才 20 kg。這樣必然造成一些果品產出過剩的情況。除栽培果樹之外,我國上千萬畝野生果品加工利用上市,以及數千萬畝西甜瓜(西安年人均購買量大約20 kg)、甘蔗、櫻桃番茄、乳黃瓜等水果替代品,也大大影響果品的消費量。
綜上,筆者認為很有必要在科學調研的基礎上,有計劃地調減果樹種植面積和果品生 產量。
2 調整果品供應結構
據統計,2013年我國蘋果栽培面積3 800萬畝,產量3 800余萬t,居世界第一,為國內各類果品之首。而根據2012年統計數據,我國各類果品產量占比情況為:蘋果25.5%,柑橘21%,梨11.3%,香蕉7.7%,桃7.6%,葡萄7%,棗3.9%,柿2.3%,荔枝1.3%,龍眼1%,獼猴桃1%,菠蘿0.9%,其他9.5%。
據筆者掌握的情況,近幾年陜西、河南的柿子大量剩余;江蘇、福建的鮮柿就近供應當地,價格較好;廣西柿加工品柿餅較多。
山西、陜西的冬棗等鮮棗售價高,而干紅棗剩余較多,2016年春干紅棗產地收購價僅1.6元/kg。陜北狗頭棗售價尚可。河北金絲小棗和金絲大棗(贊皇大棗)市場供不應求。山西駿棗在新疆和田表現極好。山西、陜西等棗區的果農要密切關注市場動態,考慮是否通過高接換頭的方式改良現有紅棗品種。
陜西100萬畝獼猴桃銷售順暢,還有擴大生產規模的空間。
陜西關中的酥梨皮粗、石細胞多,品質差,應考慮高接換優,可選擇農業部下屬重點實驗室從56個梨品種中選定的黃冠、早酥、黃金、圓黃、紅香酥、早紅考密斯、巴梨等綜合性狀表現好的品種。
對于葡萄品種,應增加比現有主栽品種香味更濃的品種,如具有草莓香味的夏黑;具有濃郁玫瑰香味的陽光玫瑰、巨玫瑰,以及老品種玫瑰香(天津有幾萬畝);具有冰糖和牛奶味的金手指;具有茉莉香味的醉金香:借以提升葡萄果實質量,增加市場供應品類,避免集中上市造成激烈競爭。
陜南雨量大,應發展戶太、巨峰、醉金香、陽光玫瑰、巨玫瑰、金手指等抗病性強的歐美雜 交種。
20年前,山東蘋果種植面積600萬畝,經過10年的老劣園淘汰,面積調減為400萬畝。
25年前,山東、河北、遼寧提出果業種植結構調整,近年第3代水果作為淘汰蘋果的替代樹種發展迅速——僅山東青島即發展藍莓67萬畝,聯通公司在山東承包土地幾萬畝種植藍莓。陜西應學習山東經驗,有計劃地調整果樹種植結構。
3 調整果樹種植地域
30年前,“要得富,栽果樹”是國內南北各地一致的口號。陜西關中低海拔(海拔500 m左右)、水澆地大量栽植蘋果、梨,雖然產量很高,但果品質量差,后在高海拔蘋果、梨產量增加的沖擊之下出現賣難,這也是必然的。那時筆者就覺得,陜西渭河沿岸數百萬畝蘋果、梨低檔園應徹底淘汰,換栽葡萄、桃以及第3代水果。
“好葡萄酒是種出來的”,加工工藝只占三成。陜西關中城市周邊發展鮮食葡萄的同時,可自建葡萄酒莊,用鮮食葡萄釀酒供應市民日常飲用。而要想釀造品質極高的葡萄酒,還得依靠陜北、寧夏等地生產的釀酒葡萄專用品種。
渭北塬區柿子干物質含量較陜南及南方產區高,富平尖柿制成柿墜(餅)大量出口日、韓。富平周邊各縣的柿樹,如蒲城、合陽的小型橘蜜柿樹,均可考慮高接為富平尖柿,2~3年后即可為富平柿餅提供優質原料。另外,還應改進工藝,加工適銷東南亞的柿餅,進一步擴大富平柿餅的海外市場份額。
目前的問題是鮮柿資源短缺。西安臨潼火晶柿是世界馳名的軟柿品種,但因為無法保鮮(硬)遠銷,銷售半徑很小。可考慮秋冬季節采用目前較為成熟的保鮮技術措施供應電商,從而帶動臨潼、藍田、渭南塬上大量的“社黃”柿(編者注:“社黃”是藍田等地的地方柿品種)、高接換頭的火晶柿通過網銷走向全國。
4 調整果品生產目的
現階段果品供應充裕,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在不斷升級,不但要求果品外觀品質好、食用更安全,而且對營養(食療)作用也越來越重視。果品生產和流通環節應密切關注消費者的喜好,提高品質,創新技術。
除利用現行普通生產技術措施保證果品質量外,還可以普及提高果品內在營養質量的富鋅、富硒、SOD、多鈣、多類黃酮、多花青素等技術措施,迎合消費者不同的消費需求。
5 調整果品成熟上市期
果品供應常常出現的情況是,在某時期內市場飽和,生產過剩,而在另一時期則供應不足,貨源短缺。例如葡萄,成熟期集中在8月份之后,大面積集中上市,造成銷售不暢,而六七月市場上葡萄奇缺。
蘋果也存在同樣的情況。嘎拉成熟之前市場上蘋果缺貨,嘎拉下市之后的9月(中秋節前后)雖有紅星、金冠上市,但數量太少,供不應求,常造成應該10月中下旬成熟采收的紅富士早采上市,不但損害了晚熟紅富士的品牌形象,而且因品質太差打擊了消費者的購買信心,得不償失。
許多果品通過貯藏、加工可以做到“季產年銷”,但其中一些養分會有較大損失,不能滿足消費者追求更新鮮果品的需求。當今,農業觀光旅游業日漸發達,消費者更希望四季都能采摘到新鮮果品,這就要求生產者采用提早或延后技術措施,盡量延長水果的采摘期。
山東、河北、遼寧不但有促早栽培,還有延后栽培,種植面積達到數十萬畝,而陜西大多采用溫棚促早栽培葡萄、桃、櫻桃,目前的面積僅幾萬畝,發展空間很大。
6 重視發展核桃以外的堅果
20年前在實施大規模退耕還林政策時,為方便起見,許多退耕地種了刺槐。筆者認為,可在這些山地上更換種植大扁杏(仁)、扁桃(仁)、榛子等抗旱、抗寒的堅果類果樹。
扁桃仁也叫美國大杏仁,可以種在陜北山塬坡地。還可以將關中南北二山的野山杏嫁接成大扁杏,提高經濟價值。
《詩經》里即有“樹(栽植)之榛栗”的記載,說明我國人工栽植榛的歷史悠久。榛子的VE含量、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非常高,優于許多植物油。遼寧培育的榛子品種,畝產250 kg,畝收入0.5萬~1萬元。
7 在沙石地、鹽堿地種果樹
保證國人吃自己的糧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果樹上山下灘,不與糧棉爭地”這句話,無論是在糧食短缺年代還在現在同樣適用。
與糧食、蔬菜等農作物相比,“果樹占天不占地”,可通過改良果樹栽植的局部土地,在不毛之地,花較少的成本,讓果樹取得正常產量。這樣,數以十萬畝計的陜北沙漠、黃河灘、秦嶺百條峪口外的石頭灘以及城鎮鄉村道路、水渠、停車場等地,都可以開發為果園。
除了砂石地,我國還有大面積鹽堿地被閑置,可試驗種植耐鹽堿果樹品種。比如,葡萄較耐鹽堿的品種有玫瑰香、龍眼、里扎馬特、紅地球、火焰無核等,耐鹽堿的砧木有1103P、101-14、洛特等。
鹽堿地開排水溝修臺田,并以河水壓堿,多施有機肥和酸性化肥,也可保證果樹生長結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