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初期,在西方藝術思潮的沖擊下,中國畫壇驀然崛起了一支新的繪畫流派——“嶺南畫派”。“嶺南畫派”是由高劍父、高奇峰和陳樹人創立的以廣東籍畫家組成的繪畫流派,它是繼海上畫派之后最具成熟體系和影響力的一個畫派,是以革新傳統繪畫為己任的地域性畫派,是嶺南文化最具特色的優秀文化之一,是中國傳統國畫中的革命派,是中華民族繪畫史上一個重要的民族繪畫流派,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最優秀的畫派之一。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峰被稱為“嶺南三杰”,他們主張國畫應折衷中西、融匯古今,使“嶺南畫派”與“海上畫派”、“京津畫派”并列成為國畫三大派別之一。在藝術特色上,“嶺南畫派”深受西方藝術思潮的沖擊,注重寫生,他們以嶺南特有的景物作為創作題材,在繪畫技法上,他們一反傳統的勾勒法而用“沒骨”、“撞水撞粉”等法以求其真。“嶺南三杰”皆師出居廉卻各自又有所創新。高劍父的筆法蒼勁老辣,靈逸松肆;高奇峰的繪畫造型逼真,清秀靈脫;陳樹人的作品寧靜幽雅、清淡平正。
2013年廣東省博和吉林省博在吉林省博物院共同舉辦了“嶺南畫派畫展”,今逢本刊組織“嶺南畫派”專題,我們擷取“嶺南三杰”的部分精品佳作供讀者賞析。
高劍父(1879-1951)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名倫,字劍父,后以字行。廣東番禺人。他是我國近代最早嘗試融合中西和東洋畫法的先驅,一生不遺余力地提倡革新中國畫,反對將傳統繪畫定于一尊;主張折衷,即一方面折衷于傳統文人畫與院體畫之間,又折衷于中國傳統繪畫與東西方繪畫之間;強調兼容并蓄,取長補短,存菁去蕪。在創作上,他既擅長寫意,也能畫工筆,于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以至草蟲禽獸,無所不能,且均具有較高的造詣,畫作筆墨蒼勁奔放、充滿激情,另外,他還兼長書法,喜用雞毫筆,風格雄厚奇拙。他還大膽地融合中國傳統繪畫技法和西洋、日本畫法,注重寫生。他的繪畫追求透視、明暗、光線、空間的表現,尤其重視水墨和色彩的渲染,創造出一種奔放雄勁而又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效果,從而創立了自己的新風格,并在近代中國畫壇上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高劍父善用渴筆、禿筆,分披縱橫,蒼莽郁勃,乃其家法。他的山水畫多用水墨渲染,用筆潑辣,時作沒骨法,除樹石局部略用線條外,天色、水光和云霧都以水墨渲染,墨卷波濤,筆縮云煙,深淺遠近,詩意盎然。其作畫極少用線條,而是用色彩和水墨的渲染來表現形象和質感。此幅《一鞭殘照圖》(圖1),描繪了南國山川的奇峻秀麗,挺拔多姿,殘陽夕照,紅霞滿天之景象。正如畫中款識所題:“畫此幀擬馬遠小變其法”。作品氣勢磅礴,橫砍豎劈,干筆飛白,于秀逸中見剛勁。
人們喜歡將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負載自己的一片真情,從而使花木草石脫離或拓展了原有的意義,進而成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隱喻。梅花具有傲雪迎春,雖經苦寒而不凋的骨氣;竹子一身清氣,卓然獨立的品格,畫家借筆墨描繪梅竹的神韻與風采以抒懷。畫眉是一種吉祥鳥 它象征著美好。《梅竹畫眉圖》(圖2)這個畫題是許多畫家畫過的題材,此幅是高劍父擬新羅山人筆法為張伯母梁太夫人祝壽所繪制的。高劍父是較早地把西畫的表現方法吸收到國畫里來的,這是成功的嘗試。他的繪畫風格影響很大,從學者很多,成為“嶺南畫派”的創始人。此幅以小寫意的筆法,著重刻畫了畫眉鳥。畫中的每一筆都非常準確。畫眉的長喙和眼睛用筆精到,栩栩如生。畫眉的翅膀幾筆圖成,形態墨色恰到好處。通身以濃淡不同的墨色鉤染,使畫眉細膩的絨毛突現了出來,小寫意的作品收到了工筆畫的效果。
高劍父在藝術上倡導現代生活,主張在繼承中國畫傳統的基礎上,吸收日本和西洋畫法,著重寫生,善用色彩或水墨渲染,追求透視、明暗、光線、空間的表現,尤其重視水墨和色彩的渲染。其花鳥畫色彩豐富明麗、格調新穎、意境獨特,特別注重對物象的仔細觀察和自然生命的把握,強調準確概括事物的形神。此幅《大吉圖》(圖3)以意筆寫出,筆法簡略,用筆灑脫,畫面用白色和水墨的渲染來表現形象和質感,形神灑落,天機物趣,躍躍于毫端。圖中雙雞以白色繪制,晶瑩剔透,似有透明之感。整幅畫色彩單純,卻又韻味豐富,用筆豪放,有滿壁風動之感。
高奇峰(1889—1933)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畫家,“嶺南畫派”的創始之人,高劍父之胞弟。名嵡,字奇峰,以字行。年少時隨居廉及其父兄習畫,后東渡日本,對京都畫派中的名家技藝有較深入的研究。擅畫花鳥走獸,亦能山水、人物,用筆能粗能細,能工能寫。其工者用筆細致入微,寫者則水墨淋漓,筆力豪放。尤擅畫雄獅猛禽。他把傳統的筆墨功夫,以及“撞水”、“撞粉”等花卉畫中的特殊技巧,運用于飛禽走獸和山水之中,達到形體逼真而又生氣勃勃的效果,構成了雄偉兼秀美的獨特風格,書法用筆老辣,功底深厚,自成一體,頗具影響。
高奇峰的寫生和表現能力是“嶺南三杰”中最強的一位。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國畫傳統的筆墨形式和日本畫法,在注重寫生的同時又長于色彩和水墨的渲染,筆法雄健、敷色濕潤、形象準確生動、氣氛輕盈活潑、真實而詩意盎然、極富時代感。《飲馬圖》(圖4)繪一馬在河邊飲水。畫家根據對馬的結構、解剖、光照遠近,以堅實的素描功夫和明暗結構,一絲不茍地畫出馬的形態,通過層層暈染表現了馬各部位的體積感、質感和明暗關系。高奇峰所畫的馬與中國傳統的畫馬方法是有所不同的。他在畫馬時吸取了西方藝術寫生法和幾何、光影、遠近等繪畫技法,他筆下的馬具有雄健與俊美兼而有之的特點,且形象十分逼真。
翎毛走獸題材的繪畫源遠流長,特別是自文人畫興起之后,這種題材便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喜愛,流派紛紜,畫風萬千。龍是一種吉祥的圖騰,被人們稱之為瑞獸和吉神。此幅《春雷起蟄圖》(圖5)繪一條巨龍騰躍云天,龍的軀體盤旋矯健,須止賁張,爪痕奮攫,云氣繚繞全身,軀尾被云霧掩蓋,展現了凌駕于九重天際的磅礴氣勢。畫家以水墨暈染來表現周圍的云氣,又用線條刻畫出龍首和龍體,讓龍身在云霧中時隱時現,從而強化了龍在云中舞動、駕云疾馳的效果,此幅作品為高奇峰受日本畫派影響,具有典型的和式繪畫風格。中國古人畫龍體現的是龍的神秘性和崇高性,不體現龍的獰厲性和兇狠性,而這幅畫更多體現的是日本繪畫的思路。
高奇峰早年隨高劍父習畫時,間接師承了清末廣東畫家居廉、居巢的技法和畫風。留日期間,接觸到西方寫生素描和透視等技法,眼界更為開闊。他從中西畫學擷取所長,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花鳥畫是他最為擅長的一種繪畫題材,用筆能粗能細,能工能寫。工者用筆細致入微,寫者則水墨淋漓,筆力豪放。在藝術上寫生最為突出,善用色彩和水墨渲染,畫風工整而剛勁、真實而詩意盎然。高奇峰花鳥畫題材的作品,多見飛禽形單影只,以顯其孤傲自潔。此幅《梨花雙鳩圖》(圖6)則大異其趣,取雙鳩棲息于梨枝之上。該幅由右下角至左上角繪一截粗大的梨枝橫斜于畫面,并著意表現倚樹棲立的雙鳩的神態。一鳩鳥羽毛蓬松雙翅低垂,閉眼縮頭棲息于樹干之上,另一鳩鳥爪子扒緊樹干,側頭注視身邊的伙伴,其形態、神情皆表現得自然生動。在手法上,他與高劍父有很大的不同,高奇峰對畫面的處理,筆法更加趨向精巧,樹干老節,用濃墨重筆以撞水、撞粉法。顯然在居廉的基礎上,又有了發展,借以獲得更加悅目的藝術效果。尤其是樹干和梨花的處理,充分利用撞水撞粉法,不僅使梨花樹干更富立體感,而且有水彩畫和沒骨法的效果,樹枝兩邊深,中間淡,工秀而有變化。
陳樹人(1884—1948)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畫家,“嶺南畫派”的創始之人。原名韶,又名哲,別號“葭外漁子”,以字行。別署二山山樵,晚號安定老人,廣東番禺人,故居名為“息園”。他自幼喜愛美術,曾師從于居廉,兩次東渡日本,學習繪畫及英國文學。從政之余,他致力于中國畫的革新,鍥而不舍,執著求索,終于自辟蹊徑,與高劍父一道,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陳樹人雖與高劍父、高奇峰開嶺南畫派先河,但三人風格各有不同。陳樹人的藝術風格超然于傳統的束縛,更加重視現實對象的寫生。他曾對高劍父說:“子為其奇,我為其正,奇峰先生則執中。”因受日本畫風影響,在技法上,他將色彩與光、影的對比與傳統國畫技法相結合,創造出清新自然的花鳥畫風;在意境上,他更多地側重于畫面的渲染;在題材上,他大膽將許多新事物如汽車、輪船、燈塔等引入畫中,既是對傳統國畫的一種反叛,又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氣息。他精通畫、書、詩、文、史,其字如畫竹,別具一格;其詩純乎天籟,少用典故;其畫則有濃郁的書卷氣。他摒棄仿古,注重寫生,融合中國傳統畫風與日本名家畫法,畫風清新、恬淡、秀雅,獨樹一幟。
陳樹人的國畫創作尤其以花鳥為精,畫風清新自然,筆墨秀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為近代嶺南畫壇帶來了一股春天的氣息。1907年他曾去日本游學,在此期間,他吸收了大量日本與西方的繪畫語言。他晚期的繪畫作品,在中西融合的基礎上充分展現出其個性化的面貌。1943年創作的這幅《淡黃楊柳舞春風》(圖7)便是一例。此幅根據姜白石“淡黃楊柳舞春風”的詩意繪制而成。畫面輕柔飄舞的柳條非常均勻地由上而下布滿整個畫面,它們有長有短,體態輕盈,風姿秀麗,爛漫成趣,自然瀟灑。陳樹人尤愛畫江南的楊柳,他曾說過:千紅萬紫究妍麗,不及鵝黃一兩條。他常用深情的筆墨,來表現楊柳多姿多彩的風貌。此圖就是表現春光明媚,芳草如茵,江水泛碧時嫩黃的春柳。春風吹動著春柳起舞弄影,婀娜多姿,別具柔情的美,不僅把柳條垂落的形態畫得惟妙惟肖,而且把新柳纖柔飄逸之美表現得格外富有韻致。
在陳樹人看來,“詩文書畫皆足以表現作者人格”,而“繪畫須得文學之助乃克大成”,他的畫作也往往充滿濃郁的詩意。“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文人畫的一個特點。陳樹人曾經說過:“繪畫須得文學之助乃克大成”。陳樹人本人就是一位非常浪漫的詩人,他曾出版過兩本個人詩集。《雪擁藍關馬不前》(圖8)就是他依據唐代詩人韓愈的詩意繪制而成一件精品佳作。這樣一首詩表現的是詩人韓愈被貶后,由于在政治上的失意而心情郁悶,偏在此時,他又在路途中遇到大雪封山道路阻隔的困擾,人在大自然面前感覺到非常無助和十分蒼茫的一種心境,此幅作品把韓愈那種失落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充分體現出畫家高超的藝術技巧和他駕馭畫面的能力。這件作品是陳樹人早年的一件畫作。1929年他剛剛從日本留學回來不久,此時他的畫風明顯受到日本畫風的影響。日本畫的一個典型的特色就是特別注重意境和環境的渲染,在光暗的對比方面,十分注意明暗的效果,我們從畫的雪景房屋,包括鞍馬和人物的衣紋及顏色上都可以看出這種明顯的影響。
陳樹人的山水畫既是實景寫生,又是精心創作并加以藝術加工,是其寫生與寫意的融合體。這類山水大多用較為厚重的青綠或花青顏料,色彩感極強,很少用皴擦,而是直接用線條勾勒輪廓,用顏料填充山形,并配之于茂密的叢林,完全是一種有別于傳統的山水模式。
1936年創作的這幅《黃龍潭秋色圖》(圖9)充滿了空靈與恬靜,是他山水畫作的佳作。圖中一男子棄杖坐在巖石上,抬頭仰望前方山石間飛流直下的瀑布,盡享飛流直下的美景。
陳樹人自謂此人物雖只占畫面很少位置,但下筆時,其體形、動態卻不容一發之差。由此可見他在藝術創作中的嚴謹態度。該圖在構圖和用色上也很有特色,顯然得益于西洋畫的水彩影響,薄而不輕,淡而厚重,雅而不俗,清麗而不浮艷,展現出深遠曠闊,有意在畫外之感。
“嶺南畫派”自清末綿延至今,歷時百年,影響波及中國乃至世界,是活躍在當今中國畫壇的重要畫派。以上介紹了“嶺南三杰”的九件畫作,愿透過這些浸潤著畫家創作靈感與生命意志的藝術架構,能讓您領略他們各自的藝術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