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入秋季的南京,依然高溫在攝氏度36度左右,室外溫度高達攝氏度40多度,可謂名副其實的“秋老虎”。筆者為著一本書的配圖仍然冒著酷暑外出拍攝,因為拍攝地點在南京大收藏家沙志明老先生府上附近,因此登門拜訪了他。
沙老是南京一位宜興紫砂收藏大家,可是,您不一定知道他還是一位宜興“宜均”的收藏大家。雖然筆者20年前首次采訪他時就知道他收藏有“宜均”藏品,也看過幾件他的“宜均”藏品,但沒有和沙老深談過,也未能專門向讀者介紹過。
沙老現在雖已是85歲高齡的老人,但身體不錯,依然健朗如昨。他見我這位也已年近七秩的老朋友冒著高溫來訪,自然喜不自勝,豪爽地大聲說笑。宜興陶器有7000年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歷史厚重。特別是“宜均”藏品,更是不可多得,世稱陶都。
談笑之際,三句話不離本行的沙老和我談起了宜興的“宜均”,并拿出了幾件他收藏了幾十年的“宜均”藏品給我看,延續了我20年前的未聊話題。
20多年前正是宜興紫砂熱的時期,兩岸藏家對紫砂關注的熱情超乎異常,自然使“宜均”藏品相對受到了“冷遇”??墒菣C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沙老超前的收藏意識,使他擁有了眾多的“宜均”藏品。
“宜均”制品有個特點,那就是你望上去以為是一件瓷器,但你一旦拿在手上,馬上就會覺得十分輕巧。20多年前,我就有這種感覺。當時沙老哈哈大笑,說,你看我如果不說破,你就不知道這是宜興“宜均”藏品了吧?
沙老的這幾件“宜均”藏品,頗富代表性,藍白黃多種色彩,尊、罐、壺形體多姿,筆者可是以前從未見過,一下來了興趣,不敢獨自一人欣賞,聊成小文與大家共享。
我們首先來欣賞這只宋代宜均執壺吧。這只玉壺春風格的宜均執壺高13.6厘米,撇口,著醬色釉。由于窯變的緣故,使其十分耐看。欣賞時猶如看一位身在燈火闌珊處的美人;亦或是身處夜空,仿佛薄霧之下的星星點點萬千燈火、朦朦朧朧螢火劃空的星光,神秘之中透露出無窮奧秘。
有宋一代,特別是南宋,由于外族入侵,所以天下戰爭不斷,中國的陶瓷的燒制逐漸由北向南發展。身處江南的宜興理所當然地挑起了保存并發展陶器的重任!起始于宋代,成熟于明清的宜興“均陶”和宜興“紫砂陶”從此逐漸名揚華夏乃至海外,終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明珠與中國陶器工業明珠!
筆者此前沒有見過宋代的醬色釉宜均執壺,印象中似乎在什么書或者雜志上,或者電視專題片上看到過上世紀60年代在宜興附近的江蘇省丹徒縣宋井之中曾經出土過宋代的宜興窯醬色釉宜均執壺。如果筆者記憶不誤,那沙老的這件宋代的醬色釉宜均執壺可是分外珍貴的了。
這是一件明代月白釉太乙罐,雖然高僅9厘米,卻是創立于明代的“歐窯”產品。這里需要向讀者朋友普及一下,所謂“歐窯”即明代嘉靖、萬歷年間由宜興一位著名陶工名叫歐子明的人所創立。因其人善于制作“均釉”陶器,制品形制妍整,釉色奇美清雅,所以后人把他所創立的陶系稱之為“歐窯”。“歐窯”由于存世藏品極少,所以顯得極其珍貴!而沙老卻一下拿出了2件,可謂底氣十足!
這件歐窯月白釉太乙罐雖然不大,卻小巧玲瓏。放在案上的一角,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不言不語,斯斯文文。欣賞之際,筆者似乎在白中泛青、青中透白之中看見了此物如瓊玉似凝脂般的玻璃的質感;又如置身于月色皎潔的夜空,在月光籠罩著的一層虛無縹緲的云煙里,在一種忽近忽遠之中若即若離,真的使人有一時不知身在何處的幻覺。
和歐窯月白釉太乙罐同時擺上桌的還有一件同為歐窯產品的直頸披肩歐窯月白釉罐。時間亦為明代,高13厘米,比歐窯月白釉太乙罐略大。
一般講,明代的東西粗大笨,但也有不少小巧細膩的物件,比如上面這兩件藏品。沙老說,有一本講陶器的書叫做《匋雅》,這本書曾經贊美歐窯宜均產品,說是“歐窯妍且姱,絢麗若晨葩”,真是獨到的點睛之筆!
黃釉的宜均藏品釉面會給人一種凝重深沉之感,我們從中可以發現藏品的本身甚至會泛出一種泥土樸實無華的色彩,似乎可以使人嗅到泥土的芳香。沙老的這件黃釉如意龍紋罐就是這樣的一件藏品。
這件黃釉如意龍紋罐高11厘米,明代歐窯窯系制品。這件藏品的肩部為如意紋,中間罐身畫的是“黃龍戲水圖”,似乎此品非一般人所擁用。
沙老告訴筆者,宜均上面的畫面其技法獨特,給人強烈的“泥味”和“指味”。這是因為器物上面的畫面是制作者用他本人的大拇指在制品的泥坯上面“一指到位”畫出,這可是沒有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功夫恐怕難于達到。特別是走獸類紋飾,因其生龍活虎,始終處于一種動態之中,怎么抓住其特點,一指畫出,還要能畫出飄逸的神采來,殊為不易!
仔細觀看這件明代黃釉如意龍紋罐,但見一條黃龍云里霧里神龍見首不見尾攪得浪花四濺,如夢似幻。你看它穿云吐霧攪海水,飛騰萬里顯能為;好在是一條龍,筆者想象,如果畫面上再添一條龍,恐怕這件明代黃釉如意龍紋罐就會被它攪翻在地了!
再與您一起欣賞沙老拿出的灰藍釉抽線尊。這件灰藍釉抽線尊高貴典雅,不可多得。尊高20.7厘米,小盤口,披肩鼓腹,豐腴富態,一如美人楊貴妃。此件藏品為清代“葛窯”窯系制品。
“葛窯”窯系是繼明代歐子明創立“歐窯”后的宜興又一個著名的宜均窯系。時值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當時宜興著名陶工葛明祥、葛源祥兄弟在“歐窯”窯系的基礎上發展創立了“葛窯”窯系。“葛窯”窯系的出現,表明宜均生產工藝的發展壯大,將宜均生產推向了又一個歷史高峰。
“葛窯”所出之宜均,其釉彩多變,十分豐富;其產品造型多樣,古色古香,一時成為獨絕一方的特產。因此,“葛窯”產品暢銷日本、東南亞一帶,甚至通過南亞轉銷到世界各地。
“葛窯”產品色彩豐富,而其中的灰藍釉色彩更是均釉中最珍貴的釉色?;宜{釉因其施釉厚重,會在器物表面自然流淌,其結果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紋理,好像蠟燭的眼淚所堆成一樣,成重巒疊嶂、薄霧繚繞之感,十分迷人。有人形容,灰藍釉就像一支交響樂,或者是一首贊美詩,使人陶醉;灰藍釉就像一幅清雅脫俗的山水畫,或者是一首悅耳動聽的獨奏曲,引人入勝。
沙老的這只灰藍釉抽線尊(雖然名尊,但外形就是鼓腹罐的形式),仔細觀看之際,您會感到口沿凸起之際、肩部豐滿圓潤之間,無不流淌著悠閑淡雅、款款生香之態。
沙老拿出來給筆者欣賞的還有一只同為“葛窯”產品的清代的綠釉茶葉罐。此罐四方形,玉琮形紋飾(有稱錦地紋者),整體呈方柱形。罐高18.2厘米,寬12厘米。一眼望去,穩健有力,莊重大方,似乎給人一種神秘之感。因為裝飾的是玉琮紋,形狀亦是玉琮的形狀,猶如一枚綠色玉質的玉琮。如果收藏者不說,放在一旁,來訪者猛一看側面,很可能就把這只綠釉茶葉罐當作一枚玉琮。
玉琮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方柱形圓孔祭祀的禮器,外八角而內圓形,取八角象征廣袤八方之地;而中空虛圓,則對應無窮蒼天之德。
綠釉是一種綠色粉末陶瓷低溫無機顏料,主要用于陶瓷表面上色。綠釉含氧化銅的石灰釉,在還原氣氛中呈紅色,在氧化氣氛中則呈綠色。我國傳統的綠釉和綠彩都是以銅作著色劑,屬于銅綠釉。沙老的這只清代的綠釉茶葉罐也是屬于這種銅綠釉。
由于近年沙老年事已高,深居簡出,為人低調,不再接受采訪,所以外界只知沙老是紫砂藏界的收藏大家,而對于他的宜均收藏知者不多。此次筆者不速之行,想不到沙志明老先生收藏紫砂竟不期然地收藏出一片宜均天地,不知老先生的“烏雞軒”還有多少宜均寶貝等著筆者來欣賞。筆者想,為什么人們一再說宜興為中國的陶都,于沙老的這幾把宜均藏品,我們似乎可以窺見其中之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