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夏民族的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市”
——陳寅恪
“談到十一世紀,我們猶如來到最偉大的時期”
——英國著名漢學家李·約瑟
“如果讓我選擇,我愿意活在中國的宋朝”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
“上一個千年的中國,是世界超級大國,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美國著名學者喬納森
“宋朝的時候,中國很富裕,比世界平均水平富裕一倍”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愛德華·普雷斯科特
“處處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彩帛、絨線、香燭、油醬、食米、下飯魚肉鲞臘等鋪。蓋經濟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買見成飲食,此為快便爾。”
——《夢粱錄》宋·吳自牧
宋代文化藝術在中國古代社會處于空前絕后的水平。瓷器是宋代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兩宋文化的一朵絢麗的奇葩,故而被世人稱之為“宋瓷”。
北宋初年以來,結束了國家分裂的局面,農業、商業、手工業、文化藝術都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新局面。科學技術相當發達,“四大發明”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與生產力、科學技術密切相關的陶瓷業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下得到空前的發展。
宋朝盛行飲茶之風,茶具需求量劇增。而當時的經濟發展、外銷繁榮、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更進一步刺激了宋代陶瓷業的發展。
我國制瓷工藝發展到宋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成熟階段,進入歷史上陶瓷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宋代南北各瓷窯之間風格各異,各具特色,出現了以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為代表的“五大名窯”。
五大名窯瓷器釉色的“清新淡雅”和造型的“含蓄雋永”,就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反映與文人氣質的彰顯。
以程朱二人為代表的“程朱理學”,是在宋代統治階級的推崇下,融道教、佛學、儒學創造出的新的思想道路,認為人們應當“去人欲,存天理”,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當時的審美和意識形態,許多藝術形式追求空靈、含蓄、自然、平淡、寧靜。這種思想還促進了文人藝術的誕生,推動了一個新的美學時代的到來。
工藝美術受到了文人情懷的極大影響,文人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參與了工藝美術的設計和生產,有宋一朝的工藝美術因此具有了文人審美趣味的主流傾向。
宋瓷一掃唐之鮮艷雍容,追求細膩浸潤、色調單純的趣味,經濟的發展、文人的參與、“程朱理學”的流行等因素的影響,使得中國古代工藝美術以比較完美的范式和境界出現在宋代,并集中、突出地表現在陶瓷上。
發達的手工業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圍,為保持造物與主體審美聯想的和諧統一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從而形成一代沉靜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學風范。
宋代工藝美術充分物化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體現和揭示的創造原則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程朱理學”思想在五大名窯瓷器上表現為對釉色的追求。無論是單色釉還是復色釉,厚釉裝飾法還是薄釉裝飾法,都極力追求自然美。
如汝窯“雨過天晴”的天青釉,色調沉靜淡雅 , 成為統治階級追求自然的最高標準 , 因“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汝窯成為繼定窯之后為宮廷燒制貢瓷的窯場。
“如冰似玉”的開片釉:官窯是在汝窯的影響下產生的青瓷窯,“釉色瑩澈,為世所珍”。
“燦如晚霞”的鈞瓷如彩霞般的窯變釉使瓷器裝飾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天地,鈞瓷雖然燦如晚霞,但不同于唐三彩的華麗奔放。 鈞瓷在青釉上打破了單色釉的單調局面,形成了對比妍麗的藝術風格,古人曾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鈞 瓷 無 雙 ”,“夕陽紫翠忽成嵐”來形容鈞瓷窯變現象。鈞瓷窯變之美,凝重深沉,含蓄耐看,把陶瓷藝術的自然美、藝術美融為一體,其自然形成的 釉色肌理形狀可謂鈞瓷藝術的一絕,高雅的藝術觀賞性使其在陶瓷史上具有獨特風格。
宋瓷自然美的形成,又體現在制釉工藝與審美及藝術表現的完美結合上,這種審美觀受益于宋代“理學”思想,崇尚天然真實,鄙薄雕琢偽劣, 把自然樸素之美作為理想之美的典范,可謂達到了渾然天成、天衣無縫的意境。
宋代瓷器釉色之美不僅體現在色上,而更注重對釉的自然紋理美的追求上。如鈞窯瓷器釉層肥厚,釉質乳濁瑩潤,釉面紋理多變,并有流動感,鈞瓷窯變,凝重深沉,含蓄耐看,把陶瓷藝術的自然美、藝術美融為一體,其自然形成的釉色肌理形狀,在陶瓷史上具有獨特風格。
燦爛如晚霞一般的玫瑰紫、海棠紅與天青、月白等色的相互交融,因施釉較厚在燒制過程中形成鈞窯特有的、變化豐富的蚯蚓走泥紋,可謂鈞瓷藝術的一絕。
汝窯青瓷的瑩潤如玉的質感有玄謐清遠之感,其釉面的蟹爪紋成為后世鑒定汝窯瓷器的一個重要依據。 即使是在燒制過程中出現的自然缺陷,也被宋人賦予了“百圾碎”、“金絲鐵線”這樣的美稱,宋官窯與哥窯均以開片而著稱,其器皿釉層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開片大而自然,端莊凝重,因其自然天成,為文人士大夫所欣賞,成為案頭陳設用器。 開片是因為釉和胎的收縮率不同,在燒成冷卻的過程中出現的釉面裂紋。當時曾以許多名詞稱頌這些肌理,有的稱頌與紋理的形成有關,有的則是形容釉色,如“魚子紋”就是形容哥窯瓷器釉內的小開片,其形狀如魚子密集一般;“牛毛紋”指鈞窯的厚釉流淌的紋理如同牛毛一般;“橘皮紋”是指燒成中的釉內氣泡密布破裂所造成的表面成細小針孔狀猶如橘皮;釉中出現的大小氣泡被稱作“聚球攢珠”;釉中氣泡呈現葡萄狀銹斑的被稱為“葡萄斑”等。
宋瓷多為單色釉,是中國單色釉瓷器的最高峰。由透明玻璃質青釉,變為以鈞窯、官窯、哥窯為代表的乳濁釉,為后世陶瓷藝術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至今宋瓷仍是后世追模的標本。宋代發明的石灰堿釉,使釉瓷瑩潤肥厚,釉層厚如凝脂,給人以觀賞無盡的美感和韻味,是宋代青瓷工藝的一個巨大進步。
宋代五大名窯瓷器造型與裝飾對“文人氣質”的彰顯。
宋代瓷器在造型、釉色和裝飾上都富有強烈的時代特征——“文人氣質”,這是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形成的。
宋代瓷器造型的成熟而又穩重的表現,是統治階級士大夫們的審美情趣對瓷器型制的影響,統治者的審美趣味成為整個社會的審美標準,并且促使瓷器的代表型制被廣泛制作并不斷完善,成為該時代的形象代表,標志著制瓷藝術的水平和藝術境界。
瓷器與玉器、銅器、漆器、印章成為士大夫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清玩”之物,朝野上下的好古之風,金石學的興起,促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藝術收藏高潮。
宋瓷造型集中國古代器皿造型之大成,既有原始彩陶的渾圓飽滿;又有商周禮器的直中有曲,方硬厚重的豐富變化,方圓結合,方中有圓,圓中有方,莊重大方又富有人情味。
宋代隨著人們起居生活方式的轉變,瓷器具有了實用性與觀賞性的雙重責任,器型的變化表現在對古玩的仿制上,如官窯造型簡潔洗練,優美雅靜,宋官窯不僅重視質地,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以釉色為裝飾,其造型風格均按宮廷式樣設計,瓷器多為陳設用瓷,有仿商周玉琮,仿青銅器的尊、鼎、爐、觚、彝等。梅瓶,細頸,圓潤的肩、豐滿的身軀,小口、寬肩、收腹、斂足,恰恰是一個少女的儀態,造型整體比例修長,輪廓挺拔剛健,重心上移,又恰恰符合直、長、開的禮儀美原則。
始創于北宋的玉壺春,其修長玲瓏的造型,柔和且優美的曲線,給人以“豆蔻稍頭二月初”的美感。梅瓶、玉壺春、斗笠碗等成為宋代最典型的實用性器皿的代表型制, 并影響到后世。正如田自秉先生說:“……恰當的比例尺度, 使人感到減一分則短,增一分則長。”
鈞窯的海棠洗與鈞窯變化莫測的窯變釉完美結合,恰當地表達了宋人的審美情趣,即來源于對自然的崇尚,反映在瓷器造型上就是對自然物形態的提煉與表現。
定窯瓷器孩兒枕造型中表現最為典型。宋瓷的裝飾紋樣隨造型的多變而為之一新,題材豐富,構成形式自由活潑。如象形器,是模擬人的肌體,把器皿當作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以求造型的完整,器皿的各部位如口、肩、腰、腹、足等,是對人體器官的模擬和比附,局部構件也往往稱之為耳、鼻、口,成為生命象征的一部分,器皿被賦予了生命形式,呈現的是充滿人性的氣韻之美。此外像生器還有如葫蘆瓶、瓜棱瓶、龍虎瓶、橄欖瓶、石榴尊、魚簍罐等,他們是自然物的放大或縮小,體現了宋人巧法造化的造物觀。宋瓷風格簡潔、優美、莊重典雅,內涵深邃,含蓄雋永的造型韻味,體現出宋人與自然環境融合的民族性格,也是“與理為一”這一思想在宋瓷上的反映,反映出宋文人玩賞的瓷器脫繁縟、尚樸素、重意態,使宋瓷展現了極為清遠的意象世界。
瓷器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基因之一。 與許多文化形態一樣,瓷器本身就包容了很大的文化容量。
在宋代,瓷與茶、瓷與繪畫、瓷與書法、瓷與詩等構成了復雜的文化綜合體,其成就在中國歷史上有著不可或缺的一頁,無論是在造型、釉色和裝飾上都富有強烈的時代特征,是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成就了這時期制瓷業的輝煌。
商品經濟的繁榮,科技的發展,給制瓷業的百花齊放奠定了經濟基礎,“程朱理學”興盛對該時代文化藝術的深遠影響,以及統治階級及士大夫的清雅淡泊,表現在宋代瓷器藝術風格上的“文人氣質”,即對瓷器釉色追求清新淡雅的“類冰”“類玉”,造型上追求“含蓄雋永”、“莊重典雅”。
宋代瓷器無論是在釉色還是在造型與裝飾上,在中國陶瓷史上達到了極致,是我國古代制瓷藝術的高峰,是宋代“文人氣質”的彰顯。
偉大的宋朝
繁榮得讓人心醉;
墮落得讓人心碎;
強盛得讓整個世界為之目眩神迷;
衰亡得讓中國人欲哭無淚;
文化燦爛得如漫天星河;
商業繁榮得讓世人駭然驚嘆;
政治開明得讓唐太宗汗顏;
城市興旺得讓歐洲人為之神往;
可惜,宋朝的文明沒能延續,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馬蹄踐踏下、在彎刀的揮舞中戛然而止。
梅毅在《刀鋒上的文明》一書中對此有一段精準而形象的描述:“宋朝的文明對于當時來說太先進。宋朝的中國人像極了一個酒足飯飽、事業有成而又身體虛弱的中年男人,自戀之極,太關注自身精神層面的至高享受,全然忘記體內機能的衰落和‘高度發展’所引至的遲鈍。最讓人恐懼的是,野心勃勃、充滿活力的蠻人垂涎于文明所創造的物質財富,逐水草而居之余,如同窺視獵物的群狼,隨時會蹴然一躍,撲向這些定居的、文明的、柔軟的好鄰居。野蠻毀滅文明,于野蠻人而言,是一種莫大的成長;于文明人而言,卻是萬劫不復的、可悲的停滯。”
這就是宋瓷帶給我們的感悟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