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民初,閩南錢莊業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各種形式的民間金融機構紛紛出現。早期經營銀錢兌換業務的商號叫作錢店,隨后發展為錢莊、銀莊、批局、匯兌局、商行等稱謂,其所發行的各種信用票券(亦稱私票)也是形形色色、豐富多彩,有錢莊票、銀元票、代用券、信局票、僑匯票等。
閩南私票使用范圍有限,發行量不多,流通亦不廣,因而流傳下來的十分稀少。作為特定經濟條件下的一種金融現象,閩南私票大都存在投機取巧等弊端,但它們在活躍地方經濟活動中還是有其獨特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銀莊匯票記錄城際金融往來
廈門是近代閩南金融業的中心,素有閩南金融樞紐之稱。除了官方銀行外,民間金融機構為數眾多。早在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廈門錢莊業便已在港仔口街(今鎮邦路)成立“華洋錢莊公會”。其業務范圍除涉獵海外東南亞及香港、上海等金融大埠外,與內地的漳、泉之間的資金往來也十分緊密。
圖1是一張1931年廈門順發銀莊出票,漳州濟川寶莊兌付的匯票。該票為橫式,長145、寬114毫米;此票票幅不大,但內容完整,信息豐富。其正文內容有:“第5號,祈撥交陳先班取去大銀陸佰五拾元正,此單為據,漳濟川寶莊驗付,二十年八月十一日。”票據落款處加蓋有“廈洪順發銀莊圖章”及“洪慶華”私章各一。四周為花卉構圖,四角圓圈內分別印“順、發、銀、莊”各一字;邊框上方印地名“廈門后海墘街”,其上加蓋紅字“現移在中山路”,下方注明“該單倘有錯誤,各由經手理會”字樣,右邊是“電話八一三號”,左邊是“印花貴客自理”。此外票面還有毛筆書寫的“蘇州碼子”、記賬日期及“連根”字樣,票面右側加蓋有支付行地址“漳洲醒民西路”紅字及“領現完”、“洪順發莊”印各一,填寫的金額上蓋有條印“洪順發銀莊圖章”一方,左右兩邊鈐騎縫印,票根無,表明這是一張已走完整個匯兌流程的票據。
圖2是一張“漳原銀莊”1931年開具給上海和豐銀行的匯票。該票為豎式,正面上方印“漳原銀莊”四字,票據內容為:“憑漳字第廿玖號票匯,付新同裕寶號 九八(蘇州碼子)規銀肆仟肆佰肆拾柒兩五錢正,訂明至上海。見票后大小 即天持向和豐銀行支理。”蓋有“此票匯上海中興銀行收,別人拾得一律作為廢紙”兩行藍字,另印有備注“該票倘有發生糾葛,只憑原匯票人理會,別人不得爭論”。開具時間是“中華民國貳拾年十月十五日立票”,落款處蓋有“漳原圖章”、“經理人陳實甫圖章”等。下方注“民國十六年廈門錢莊公會訂”。
漳州銀莊匯兌業與廈門聯系緊密,為了保障銀莊的資金安全,方便匯兌,1927年由實力雄厚的漳州“三元”銀莊發起集資募股,在廈門開設漳原銀莊,聘請熟悉閩南金融情況的原中國銀行廈門分行經理陳實甫為經理,推舉漳州黃仁裕為副經理。銀莊設立后,業務不斷發展,盈利頗豐。
僑鄉信局票獨具特色
閩南是著名的僑鄉,鴉片戰爭后,隨著出洋謀生的華僑與日俱增,便誕生了一種為華僑投寄信款的僑批信局。閩南最早的僑批局有鄭順榮批館、黃日興信局、天一信局等。僑批信局為海外華僑匯款回鄉提供收匯、承轉、解付等一條龍的金融服務。早期僑批信局派發現金由“水客”、“批腳”(派送員)直接送達僑眷手中,為了使信局的資金周轉更加方便快速,減少攜帶大量現金的危險,一些僑批信局便開始發行信用票。
圖3是一張泉州南安詩山建春儉記信局的信用票。該票正面方框內,上方書“建春儉記信局憑條”,左右分列號嗎00671;中間是樓塔圖案,兩邊線圈內各有面值“伍圓”字樣,下方中間橢圓框內注有“憑票兌付市用龍銀”字樣,右左加蓋“建春圖章”、“怡爽英印”紅色印章;四角分別是中文“伍”,代表伍元,右左豎框中間分別注明“南安詩山”、“如失作廢”,下方中間橫框是出票時間:“民國十八年十月四日”。背面由對稱的花符及代表幣值的阿拉伯數字“5”組成,此外票面還有多處的毛筆字背書,有兩處用“蘇州碼子”。
信局票與其他私票一樣,以自己經營店鋪的資金作為信用保證,儲備金大多不足。早期民信局基本上都能講求信譽,但隨著政局的不穩以及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一些信局開始任意發行山票(信用票),導致虧損而倒閉。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私營錢銀莊被取締。對于僑批業,政府則采取“團結與管理相結合”的政策,1950年1月1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福建省僑匯暫行處理辦法》和《福建省管理僑匯業暫行辦法》,規定僑匯業必須依法辦理登記,公開經營。20世紀70年代,閩南僑匯業務轉由中國銀行接辦。
閩南信局票發行起于何時,終于何時,至今沒有確切的資料記載。由于信局票存量十分稀少,有關其研究還需要整合現今已發現的信局票加于梳理。
見證昔日商埠繁華的 銀元票和匯兌票
圖4是一張漳州“德祥銀莊”的銀元票,正面上方書“漳州德祥銀莊”字樣,中間內容“憑票兌付大銀壹元正,民國廿年一月八日票”。票面左邊鈐蓋“沈景年信記”印章,下方中間小長方格內注明“此票須受票人蓋印方生效力”,兩邊由“德祥銀莊”四字重復排列組成圖案。該票出票時間是“中華民國廿年一月八日”,票面左邊票根保留完整,說明該票尚未兌換,票根號是“第一六九八號”。背面上方是英文“CHIANG CHOU TAK CHEONG BANK”(漳州德祥銀莊),中間是霞漳名園“小姐樓”圖案,下方中間方框內用英文注明面額“ONE DOLLAR”(1元),四邊邊角上、下分別是兩個中文“壹”及羅馬字“1”代表壹元。該銀票設計精美,票面采用中英文暗紋防偽印刷,印制技術先進,堪比當時高水平的官方紙幣。
漳州自明中葉月港興起,洋貨、番銀不斷輸入,當時就有“天子之南庫”的稱譽,經濟、金融活動十分活躍。民國初期,漳州城為通往粵東、閩西南的交通要道,位于城區東南部的大路頭、陳公巷、府口街、斷蛙池以及東門街等地錢莊、銀莊、當鋪、銀樓林立,興盛一時。
漳州銀莊的業務以存款、放款為主,并承辦匯兌和兌換等,有的銀莊還發行銀票。據《漳州金融志》記載,1927年為漳州銀莊業的鼎盛時期,銀莊業吸收社會資金約達銀元三五百萬。當時銀莊業以啟源、天元、豫原三家銀莊的實力最為雄厚。
另有一張安溪蓬萊墟源豐匯兌憑票(圖5)。該票面上方印“源豐匯兌憑票”;正中印有頤和園圖案;下方中間書“安溪蓬萊墟”,左右注明“憑票對號”、“驗明點付”;兩邊豎印“列字第 號及民國 年 月 日立”。該票存有騎逢,票根不存,說明已參與流通使用過。
宋朝以來,在閩南一帶城鄉人口集中的地方設有“圩市”。圩市設“五天一圩”、“七日一圩”或者逢農歷三、五、九等日為“圩日”。每逢圩日,周邊的百姓、客商便從各地前來趕圩,交易各種農副產品、生活用品,民間雜耍等亦紛紛登場,十分熱鬧。
蓬萊地處泉州安溪,這里是閩南著名的茶鄉,也是重點僑鄉。民國十九年(1930),地方民軍陳國輝盤踞安溪,曾推行鄉村建設。蓬萊等安溪的一些主要集鎮街道模仿泉州“雨腳騎”的樣式進行整治,街道面貌有所改觀,臨街郵政匯兌、當鋪錢莊等金融匯兌業隨之興起。這張源豐匯兌票見證了閩南鎮圩集市的繁華和發展。
商行巨額匯票見證 民國內戰期間通貨膨脹
抗戰時期,隨著廈門的淪陷,閩南銀莊遭受重創,眾多私營金融機構紛紛倒閉或外遷。抗戰勝利后,雖有部分銀莊復業,但隨著國共內戰的爆發,國民政府為應付龐大的軍事開支而濫發鈔票,造成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當時國內金融一片混亂,閩南一帶許多銀莊業紛紛轉入地下,從事黑市及投機買賣。面對此景,國民政府雖出臺了一些政策加以整頓,但隨著國民黨的節節敗退已是回天無力。
圖6是一張由廈門東南商行開具給漳州振裕行的匯票,豎式,橫87、豎189毫米,出票時間為“中華民國37年1月31日”。該票天頭花飾內印有中英文“東南商行”及“匯票”字樣。地格內容有:“列東字第壹柒貳號,憑條祈付國幣伍仟萬元正 ,(小寫)$50,000,000,00元,漳州振裕行支理,(中)華民國37年1月31日”;票面正中還加蓋有雙圓圈藍色印章,內圈為“東南商行”四字,外圈書“大元路3號,電話324,電報掛號9946”等字樣,此外票面上方騎縫處和下方均加蓋有紅色“(東)南商行圖章”。其形式與現代的匯票十分接近。
這張臨近國民黨潰敗前所簽發的匯票,其匯款額高達伍仟萬元,足見內戰期間的閩南一帶通貨膨脹的嚴峻。據《福建金融志》記載“抗日戰爭前夕,國民政府發行的紙幣(法幣)為14億元,1947年4月發行額增至16萬億元,1948年竟增至660萬億元,等于抗戰前的47萬倍,物價上漲3492萬倍。”這張廈門東南商行匯票,見證了內戰期間國民政府貨幣發行無度,紙幣大幅貶值的混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