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收藏有很多門類,其中,石印古籍也得到了許多藏家的重視。對于戲曲石印戲本,雖算不上什么古籍善本,但其研究價值不可忽視。從清末到中華民國時期,中國出現的大小石印書局多達百余家,以上海為中心遍布全國,其中以官刻書和私家刻書為主流,而供應人民群眾所需要的通俗讀物則仍然有賴于民間書坊。
清末民初,坊刻事業得到快速發展,許多民間大眾讀物,諸如小說、戲曲、唱本、醫方、星占、類書、日用雜字等,用以反映民間生活、社會風俗習慣的資料,多由這些書坊刻印出版。對于繁榮市場、普及文化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石印是平版印刷的一種方法,分單色和彩色兩種,德國A·遜納菲爾德于1798年發明。我們目前所看到的豫劇石印戲本就充分反映了清末民初坊刻的興盛與發展。戲本也叫唱本,是以演唱形式為主的劇本,曲藝或戲曲唱詞的小冊子。
《秦香蓮抱琵琶》戲本(圖1、2),豎長方形,紙質,泛黃,共9頁,石印,上面一行“秦香蓮”字樣,從右至左排列。背為素面,從首頁至第八頁為抱琵琶戲曲文字內容,長14.9、寬10.4厘米,鄭州聚文堂存板。
石印利用油水不相容的原理在石灰石板上印刷。先將質地十分細膩的石灰石板打磨得非常平整光滑,然后用油性墨在上面繪圖或寫字,再刷上薄薄的一層水,用墨滾在上滾動。這時有油性圖文線條的地方因為沒有水就獲得油墨;相反,空白處有水,不沾染墨,然后覆上紙,加壓,就獲得一份印刷品。但這時紙上得到的圖文是反的。所以,實際運用時還得加一道工續:先用油性墨在紙上寫字或繪畫,然后用壓力覆到石上,揭去紙,刷水、上墨,再覆紙,加壓,就得到一份正的圖文:正→反→正。曾經一度,石印與鉛印取代中國古老的木刻雕版印刷,而在印刷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
《秦香蓮抱琵琶》戲本內容為:“滾板旦唱:‘哎,相爺呀,雙手接過這杯茶,不由我兩眼淚如麻,觀見陳世美心中如刀扎,這一杯殘茶我不用,對著王相爺表一表家,我唱夫相飲酒妻站堂,我對王相爺訴一訴冤枉,居住鈞州在湖廣,離城十里陳家莊,奴公爹姓陳名克讓,婆母娘康氏多賢良,民婦配于陳世美,秦香蓮我是他妻房,大比之年王開場,賊強盜上京去求金榜,人人說得中狀元位,并未有’……”對照現今的豫劇《秦香蓮抱琵琶》戲本唱詞,此唱詞改動較多,為適應不同時代人群的欣賞與唱曲習慣。
“滾板”為河南梆子腔系板式中的輔板。梆子腔系的板式,一般劇種均為8種(正板5種:原板、慢板、流水、快流水、緊打慢唱 ;輔板 3 種:倒板、散板、滾板)。河南梆子分得更細,如慢板又包括金鉤掛、迎風板、連環扣。
河南梆子以硬木梆子擊節,并以不同形制的板胡主奏樂器;調式多為徵調式,唱調為上下句式,多有華彩流暢的花腔樂句為輔;曲調以七聲音階為主,旋法上多跳進,常用閃板,整個音樂風格高亢激越,悲壯粗獷。
《秦香蓮抱琵琶》是旦行豫西調的代表作,唱腔比較低回、婉轉、哀怨、悲壯,調式主音為宮音,旋律多在do-sol音之間展開,俗稱為“下五音”,唱法采用“大本腔”(真聲),感情上比較樸實。
《三上轎》戲本(圖3、4),豎長方形,紙質,泛黃,共11頁,石印,右翻,所有內容均為豎讀,背為素面,末頁左下角有“三上轎全本卷終”字樣,長15.6、寬10.6厘米。內有丑白、凈白等戲文,記載清晰,由鄭州聚文堂發行,壬申年新刻,經考證,壬申年應為民國二十一年,即公元1932年,由鄭州聚文堂出版發行。
清末,書坊集中地區,仍以南北兩京和蘇、揚二州為中心,如南京的李光明莊、聚錦堂、德聚堂;北京的老二酉堂、聚珍堂、善成堂、文寶堂、泰山堂、榮祿堂、文貴堂、本立堂、寶文堂、龍文閣、文光樓、文錦齋、文友堂、文成堂;蘇州的寶興堂、聚文堂、綠蔭堂、文學山房、三經堂;揚州的文富堂;寧波的群玉山房等,都刻印了不少書。
聚文堂為清末民初較為有名的出版印刷機構,全國各地均有聚文堂書籍的石印版本,如蘇州聚文堂、姑蘇聚文堂、浙江金華聚文堂等,鄭州聚文堂是其中之一。
《代子上朝 打金枝》(圖5、6),豎長方形,紙質,泛黃,共10頁,石印,下面中間豎寫“打金枝”字樣,背為素面,從首頁至第10頁豎起為打金枝戲曲文字內容,長18.9、寬12厘米,元堂梓。
《代子上朝 打金枝》是旦行豫東調常見的戲曲,唱腔較為高亢、激越、活潑、跳動,調式主音為徵音,旋律多在sol-re音之間展開,俗稱為“上五音”,演唱多用二本腔(假聲),花腔較多。
《困銅臺 楊六郎招親》戲本(圖7、8),豎長方形,紙質,泛黃,共18頁,石印,右翻,寫有“困銅臺十三、楊六郎招親、元堂梓”字樣,背為素面,從首頁至第十七頁為楊六郎招親戲曲文字內容,長19.2、寬12.6厘米。
梓,《辭海》中解釋:雕制印書的木板,引申為印刷,如付梓???,如梓行。元堂應為河南安陽地區的印刷機構,由“元堂”出版印刷此戲本。元堂應為一個不太出名的民間印刷肆坊,在相關文獻中查找不到。
河南豫劇的特征,主要重在唱詞與動態,純全合于河南的風俗習慣,而起為觀眾所愛好者,表現風俗習慣中鄙俚粗俗之人與事物的關系,與觀眾的生活行動打成一片。豫劇的唱詞不能專重文言,以合本劇之聲調節奏為第一。其敘事言情,喜怒哀樂,委婉曲折,入情入理,感化力很強,加以方言,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盡人皆解,歷久不衰。
而中國近代石印技術的發展,充分記載了豫劇發展的歷史,所印的唱本文字與原作不差毫厘,文字多為蠅頭小字,筆畫清晰,將石印與木刻印刷版本的書進行比較,石印版的字普遍比木刻版的字小,卻明顯比木刻版的字更加清晰,是見證豫劇發展過程的珍貴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