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6日,江蘇古陶瓷研究會成員赴江蘇揚中一家民營企業參加年會,當大巴車載著一行人駛入一家公司院內,大家拾級到三樓的“永鑫堂”,不禁驚訝于主人的收藏:幾百件上至西周下至“文革”的陶瓷藏品,其中宋代瓷器里不僅有五大名窯的重量級藏品,還有眾多其他窯口的代表瓷器。更令人稱奇的是,其中絕大多數的收藏僅用3年時間完成。這位奇人便是李榮生。
鐘情古瓷20年終出手
上世紀90年代初,從事電器業的李榮生時常在全國各地出差,1992年他出差到景德鎮,街面上各式各樣的精美瓷器深深吸引了他,尤其是所謂明清時期的人物粉彩瓷更是讓他著迷,毫無辨識經驗的他便毫不猶豫掏出3千多元買下。雖然事后證明這不過是一件現代工藝品,但自此,李榮生對明清瓷的興趣漸漸濃厚,每次出差,他都會先把工作安排好,再擠出時間去參觀博物館、逛古玩市場。
回顧早年的收藏經歷,李榮生坦言因為輕信了所謂專家的話也曾吃過虧、走過彎路,但總體上,他對于古瓷是喜歡大過擁有,收藏的欲望并不強烈,他深知收藏需要雄厚的經濟實力作支撐,總想著撿漏不是正確的收藏態度。雖然出手不多,但他平日沒少下功夫,在書本文獻上學,在瓷片比對中學,向行家里手學,眼力也隨之提高。
一等就是20年,2013年李榮生開始其首個收藏高峰期,1年半的時間里投入將近2000萬元,買入100件左右的明清至“文革”瓷器。緊接著,2014年底至2016年初,李榮生按下了第二輪收藏快進鍵,這一次他將目光轉向宋瓷,來自20多個窯口的近150件宋瓷盡收囊中。
為什么選擇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收藏這么多瓷器?多年經商,李榮生對宏觀經濟感受敏銳:“經濟不好的時候就是收藏最好的時候,缺錢的藏家必須出手,東西會便宜。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就這么多,但是喜歡的人越來越多,我覺得現在有實力去收藏這些東西,絕對是物有所值。”
傾心宋瓷從求全到追精
物有所值是李榮生的收藏原則,而值不值的關鍵在于美不美,這也是他轉向收藏宋瓷的原因。“2014年底到2015年初,好的明清官窯瓷一件難求,行情已到頂峰,精美的如琺瑯彩、粉彩、單色釉仿宋瓷單一件都要千萬了,清三代官窯里最差的也要上百萬,精品太貴,普品又達不到我的審美標準,于是我把目光轉向宋瓷。”
他收藏的第一件宋瓷是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釉鬲式爐,優美的線條和形制、溫潤如玉的釉面,看多了明清瓷的花哨艷麗,這件瓷器讓李榮生充分領略了宋瓷的光素恬靜之美,把玩了3個月后,李榮生徹底被宋瓷征服。
在李榮生后來集中收藏的宋瓷中,有兩件是他的最愛。一件是五代至北宋寶豐窯的絞胎綠釉筆洗。絞胎瓷器自唐代就已盛燒,如當陽峪窯、鞏義窯、鞏縣窯、黃堡窯、登封窯、魯山窯等,雖然精美但畢竟是民窯,這件筆洗出自寶豐窯,是汝官窯窯址所在地,和其他窯口多為墊餅墊燒不同,這件采用支釘支燒得以呈現滿釉的效果,與后來典型的汝官窯瓷器如出一轍。
如果說這件綠釉筆洗系出名門,那么另一件宋代龍泉窯粉青釉蓋罐則身世多舛。這件蓋罐是李榮生的朋友在龍泉窯址發現的,原本蓋和罐連為一體,大約是當時窯工誤將蓋和罐合于一起燒制,融化的釉將蓋罐封死,只得當成次品扔在了窯址。雖說是殘器,但畢竟是為宮廷打造的官窯器,器型規整,年份也是一眼開門毫無爭議,李榮生原打算買回來當作展示古代工藝失誤的標本,但后來好奇心上來了:這么精美的蓋罐里面會是什么樣呢?敢想敢做,沒想到這一打開帶給他十足的驚喜,蓋罐內里不但施了釉,而且由于常年真空,釉色竟然如剛燒出來的一樣,“雖然龍泉窯相同的器型很多,但是一件器物上由于氧化不同呈現兩種釉色,這在國內外可以說沒有第二件。”他為蓋罐包了金邊,一件殘器在他手上成了一件完整的藝術品,李榮生頗感自豪。
來自20多個窯口的150件宋瓷讓李榮生一腳踏進宋瓷的長河里,下一步他打算重點關注與五大名窯并存的知名窯口,走出自己的名窯系列收藏道路,“我現在的眼光放在龍泉瓷上,第二步打算做湖田窯系列,再接著是吉州窯。走系列路線,以后無論是出資料還是和別人一起聯展,都有話語權,如果窯口太雜沒有精品瓷,只能叫玩玩,不能叫傳承。”李榮生說。
心系文化傳承創辦收藏館
傳承古陶瓷文化是李榮生一直以來的夢想。在李榮生的辦公室,兩組博古架上陳列的都是瓷器,受到父親熏陶,女兒對瓷雜也很感興趣,每次來都會看會問,后來也選擇了藝術類作為學業方向。
身為父親,李榮生知道教育離不開熏陶,除了家庭,社會也很重要。可是揚中沒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明嘉靖年才由長江沖積形成島嶼,清乾隆年間才有人居住,道光年才有縣志。古跡和文物的匱乏使得揚中沒有一個博物館,喜歡古陶瓷的揚中人也不多。
“而且瓷器和書畫不同,書畫較容易看出好與不好,但是瓷器不同,瓷器需要近距離觀看甚至直接上手才能判斷瓷器的年代特征。用現代工藝品去冒充高古藝術品,很多人吃虧就虧在這里。”為了給孩子們提供學習和傳承中國古代陶瓷文化的平臺,也為了給一些喜愛古陶瓷的本地人鍛煉眼力和交流學習的機會,李榮生在2014年5月1日正式創辦永鑫堂陶瓷收藏館,供公眾免費參觀,他親自接待講解。現在每周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專程到他這里參觀,一到暑假,學生來得尤其多。
在選擇入藏永鑫堂收藏館的藏品時,李榮生堅持“真、精、稀”的標準。他會同三五行家一起,對藏品嚴格把關。李榮生告訴記者,他因收藏結識了不少行家里手,其中不乏古瓷傳統燒造技藝傳承人,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建立了微信群,互相切磋,誠懇建議。“在鑒定一件藏品的過程中,只要有一個行家說東西不對,那我也不會收藏進來。”永鑫堂的藏品因此得到不少文博專家的肯定。
(本文轉載自《藝術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