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港口博物館位于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春曉濱海新城,建筑面積40978平方米,于2014年10月16日建成開放,是國內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國字號港口專題博物館。港口博物館展廳總面積近1萬平方米,由“港通天下”中國港口歷史陳列、“創新之路”現代港口知識陳列、港口科學探索館、數字海洋體驗館、“水下考古在中國”專題陳列等六部分組成。
“港通天下”作為港口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之一,是國內第一個以港口為題材的專題陳列,其以物說史,彰顯古代中國開放的文化品格、不朽的文明成果,多層面、立體地向世人展示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與燦爛成就。
銀器作為一種藝術品古已有之,且一直是海、陸絲路交流的重要貿易商品,就其藝術風格而言,高中古時期帶有鮮明的宗教藝術色彩,是一種代表權力的神器。高古銀器具有青銅藝術一樣的的時代特征,禮樂尚法,神圣威嚴,超出了世人生活的常態。中古銀器隨著境外宗教的輸入以及世俗熱情的點燃,呈現出胡風氤氳,異域色彩的濫觴。近代伴隨著西方列強殖民戰爭的勝利,中西文化交流加劇,西方富有人士大量來中國定制外銷銀器,這時西方銀器較中國價錢昂貴,款式又不合中國欣賞習慣,因此銀器的文化交流主要是由中國傳入西方的單向交流。這使近代銀器的風格悄然生變。
近代銀制馬克杯,高12、口徑7.2、底徑8.4厘米(圖1)。馬克杯采用焊接工藝制成,以弓形龍身作杯把,再焊接至圓柱形杯身。馬克杯主體紋飾為中國傳統題材的人物故事圖。器物設計構思巧妙,工藝復雜。
近代銀制三足碗,高11.5、口徑10、底徑9厘米(圖2)。碗為六瓣不規則圓形,曲口,平底,下接三足。三足鑲嵌在木座上。碗外壁印飾六面雙龍拱月圖,與木座搭配相得益彰。
近代“慶云”款銀元寶擺件,高16.5、通長11厘米,重730克(圖3)。由多個構件組成,鏨雕模鑄拼接成型工藝。整器做工精致,器分五層,最頂層為一孩童人物站立于上,右手執旗,左手微曲,左腿前踏一車輪上,右腿直立。孩童著裝具有西洋特色,右腳直接踏于一銀錠之上,緊跟著三層往下漸大的元寶組成山型,最下一層元寶底接四足,元寶底款“慶云”。
近代銀制琺瑯朝珠(圖4),長248、直徑1.2厘米。仿清代朝珠,銀珠鑲嵌紅色、藍色和綠色琺瑯,朝珠下原墜有4串小珠,現缺一串小珠。該件近代銀制琺瑯朝珠制作精美,是中國近代出口外銷器物。
近代銀胎掐絲琺瑯花籃(圖5),長7.4、寬5、高8.3厘米,由器蓋與器身及提梁三部分組成。器提梁成拱型,上有填琺瑯花卉嵌飾。器蓋嵌瓜果鈕,滿掐絲,并由多條固梁隔開,隔開的每面各有一填琺瑯花卉圖案。器身與器蓋有子母口,同樣滿掐絲,并由多條固梁隔開,并于每個窗口有一填琺瑯花卉圖案。器足鏨刻花卉卷草圖案。整器工藝復雜,制作精巧。
通過以上幾件清代外銷銀器的賞析,我們大致可以得到如下認識,首先外銷銀器并不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都是質次價廉的粗制濫造之物。首先它是西方列強從墨西哥采掘出大量銀礦,由于在與中國的茶葉、絲綢和瓷器貿易中出現逆差,使得大量的白銀涌入中國。因為中國和外商交易,西方商人主要以銀來支付,特別是英國規定本土的銀不可出口,要用美國或西班牙的銀元來支付貸款,當時銀元的銀礦主要來自墨西哥或秘魯。加之中國藝術風靡歐洲,有中國藝術特色的中國銀器充斥著歐洲貴族階層的生活,使用中國銀器成為一種時尚,這決定了近代外銷銀器的藝術水準。其次在制作中除了使用中國傳統的打磨鑲嵌工藝還使用了西方的焊接工藝,這保證了制作的高水準。
其次外銷銀器是市場經濟的產物。近代上海、蘇州、廣州開埠較早,經濟相對富庶,能工巧匠云集,參與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也較早,一方面西方富有人士來中國大量定制外銷銀器,他們甚至要求廠商在銀器上仿刻英國純正銀器的品質證明標記。另一方面是各銀器作坊面對大量來中國旅游,經商的外國人為了擴大銷售亦刻意制作迎合外國人審美要求的產品,如上海銀器作坊當時就曾在《字林西報上》對外國人打廣告促銷銀器。在十九世紀外銷銀器的藝術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詩情畫意的夢想和市民生活的火熱是那個時期的真實感受,一種強烈表達君子好逑,物我兩悅,渴望心靈與形體雙重健美的美學向往被制作家們把握了。他們通過對中國傳統題材的精神提煉和融入西方美學的影響,注定使這批外銷銀器具備迥異于其他藝術的圖像感召力,從而產生了持續的美感,感動了當代的視覺需求。這可以說是市場決定生產的典型表現。這些都刺激了外銷銀器的生產。
最后外銷銀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典范,首先近代外銷銀器是中國文化的載體,因為幾乎每一件清代外銷銀器都有圖案裝飾,而這些圖案是“畫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其中絕大部分紋飾題材內容還是中國的。外銷銀器的中國主題,包括龍紋,通常龍爪是由一組云承托的,而龍口通常有珍珠。中國式的植物如松、竹、梅,所謂歲寒三友,象征堅毅、忍耐等,亦是銀器中常見的紋飾。車前草、葡萄葉亦十分普遍。至于銀器的手柄,一般用竹、蔓藤、龍身為裝飾。中國文學、歷史、神話中的人物景物都會成為出口銀器的題材,例如八仙等亦十分普遍。中國傳統花卉紋飾;平安祈福,平安吉祥紋飾;亭臺樓閣,花鳥蟲魚的雕篆表達出世俗生活中美的存在,在那個特定歷史時期凝結和概括出最具中國活力的藝術,極大地向西方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
同時外銷銀器作為當時西方社會的奢侈品使用者多為貴族等上層人員,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情趣,經常會提出自己在裝飾內容和圖案上的要求,有時甚至提供圖案進行定做。這就使有些外銷銀器上的圖案或內容出現西化現象,有的更是中西結合別有風味。同時一些西方特有的器物也成為銀器生產的品類如馬克杯。
總之,清代外銷銀器能在精神層面活躍著一種可貴的精彩,在空間感、立體感上聯想到生命的燦爛,給我們看到了民族向上的趨勢,抖擻了時代的精神,激越出民族藝術的朝氣,擴揚了民族藝術的張力,具有極大的工藝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值得博物館和收藏愛好者去收藏和深入的研究。
(作者單位:中國港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