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溪縣是福建古代民間制瓷業的重要地區之一。據安溪縣博物館原館長葉清琳調查得知,全縣有一百六十多處古窯址,其中青花瓷系的窯口有一百二十五處,以珠塔、福昌、吉山、翰苑、銀坑等窯為主,主要分布在縣東北部、中部、西南部。安溪青花窯址的考古發掘較少,20世紀七八十年代泉州海交館曾對其進行調查,采集了一些標本,90年代又征集購買了一些,現介紹如下:
圖1,清安溪窯青花飛蝶纏枝紋碗,口徑14.8、高5.6、足徑6.1厘米。敞口,弧腹,圈足。除足底露胎外,通體施白釉。器外壁口沿下及圈足上方各飾兩道青花弦紋,主題紋飾為飛蝶纏枝紋。灰白胎且胎質細密,多處可見沙眼。基本完整,口沿有磕破。此件采集于安溪蓬萊鎮新林村。
圖2,明安溪窯青花碗,口徑14.6、高4.7、足徑5厘米。敞口,弧腹,圈足。器內外口沿下及碗內底部各飾青花弦紋,碗外壁飾滿排點紋。灰胎,胎質不甚細密,沙足底(足端粘細沙)。變形,口沿處有窯裂。此件采集于安溪魁斗村。
圖3,明安溪窯青花喜鵲棲枝紋碗,口徑15.2、高7.6、底徑6.6厘米。直口,弧腹,圈足,除足底外,通體施白釉,主題紋飾為喜鵲棲枝紋。灰白胎,胎質細膩堅硬。口沿有多處磕破。采集于安溪翰苑。
圖4,清安溪窯青花酒壺,口徑4.2、高13.8、底徑9.6厘米。帶蓋,蓋有鈕。直口內斂,平沿,短頸,溜肩,直腹,平底微內凹,底附三小短足。一側有流,另一側帶把。除底部外,通體施白釉,口沿、頸部及腹下飾青花弦紋,腹部主題紋飾為壽字紋和花草紋,蓋上飾有蓮瓣紋。灰白胎,胎質細膩堅硬。征集購買于安溪。
圖5,清安溪窯青花沖耳爐,口徑9.1、高11.4、底徑6.7厘米。盤口,口沿至肩上附有兩耳,雙耳從口沿翹起,束頸,鼓腹,平底,三足。器外壁通體施白釉不及底,口沿下、肩上及腹下各飾有弦紋,腹部主題紋飾為纏枝菊紋。灰白胎,胎質細膩堅硬。征集購買于安溪。
圖6,清安溪窯青花山水三足爐,口徑20.8、高7.7、底徑9.6厘米。方唇,短頸,扁腹,假圈足底,三足。器外壁通體施白釉不及底,腹部飾青花人物山水畫。灰白胎,胎質細膩堅硬。征集購買于安溪。
圖7,清安溪窯青花碟,口徑12.3、高2.6、底6厘米。撇口,淺斜直腹,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內口沿下飾圈點紋、交叉紋及弦紋,底部繪圈點花卉紋和弦紋。器外口沿下飾弦紋和三朵花草紋。灰白胎,胎質細膩堅硬。口沿處有窯裂。采集于安溪。
安溪瓷業蓬勃發展,有賴于其本身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比如便利的水力、茂盛的林木和大儲量的高嶺土等等。以此為基礎,以泉州港和漳州月港為平臺,安溪瓷器從此遠銷國外市場。其中安溪青花瓷就是重要商品之一,在西沙群島、日本沖繩島、坦桑尼亞、東南亞、印度、斯里蘭卡等地都有發現。歷史上,其不僅暢銷國外,制瓷技術也隨著華人華僑傳播出去,對當地的生產、生活起了很大作用,對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有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