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最早涉及藝術鑒藏的記錄出自《尚書》。其中《顧命》所述彩玉、雕玉、越玉、漆器、大璧、琬琰、天球、河圖等,都是周王內府藏品,清代阮元《十三經注疏》曾作考注?!蹲髠鳌酚嘘P先秦寶器的各種記述不下五十處,《公羊傳》、《韓非子》、《呂氏春秋》也說到其時玉器、青銅、圖畫乃至作偽的狀況。至漢武帝劉徹,“創置秘閣,以聚圖書。漢明雅好丹青,別開畫室,又創立鴻都學以集奇藝,天下之藝云集”。這是可知最早的宮廷收藏庫和皇家創作院。誠如唐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說,“圖畫之妙,爰自秦漢,可得而記。降于魏晉,代不乏賢”。
隋唐朝廷的搜求直達天下,書畫寶物名器匯聚于皇室“秘府”。隋煬帝楊廣專門建造“妙楷臺”庋藏法書,“寶跡臺”貯存名畫。李世民還是秦王時已開始收藏字畫,內府收藏的署記、鑒別、分帙各方面條理井然。所藏書畫,多由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進行鑒別。褚遂良目光精審,據說經他甄別的法書,真偽一無舛誤。李世民對王羲之書跡的搜求不遺余力,征集來的書跡重加裝池,其書每縫皆用小印印之?!柏懹^”、“開元”印押縫,乃開帝王鑒藏印璽風氣之先。
北宋建秘閣、天章閣、龍圖閣、寶文閣和后苑圖書庫,分貯書畫典籍。淳化三年(992)王著編次刊刻的《淳化秘閣法帖》,后人稱為“法帖之祖”。是書刊唐以前法書作品450件,惜五代以來書家作品并未收錄。至宋徽宗趙佶,內府收藏大為擴充,保護和整理更下工夫。書畫重新裝裱編成卷帙,多押鈐“大觀”、“政和”、“宣和”印鑒,趙佶親自題寫標簽,分級入藏。裝裱所用材料精美華貴,使用皇室綾錦鑲裱或整綾挖嵌,軸桿多用檀香木,軸頭用白玉、翡翠、瑪瑙,華麗古雅。這種極為講究的形式,世稱“宣和裝”。北宋梁師閔《蘆汀密雪圖》,絹本設色,曾經元代大長公主祥哥刺吉收藏,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裝池至今保持著“宣和裝”原格式。
宋徽宗時《宣和睿覽集》、《宣和書譜》、《宣和畫譜》與《宣和博古圖》之編纂,是中國收藏史上第一次最系統、規模最大的著錄工程。《宣和睿覽集》匯集內府所藏名畫達1500件之眾,惜此書已不存?!缎筒┕艌D》著錄宣和殿所藏商代至唐的青銅器839件。這是宋藏青銅器精粹所在,其中晉姜鼎、齊侯镈等都是著名重器。《宣和畫譜》收錄魏晉以來畫家231人所作名畫6396件,分為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畜獸、花鳥、墨竹、蔬果十門,并“隨其世次而品第之”?!缎蜁V》著錄歷代書家197人1344件作品。
元代雖不設專門的書畫創作機構,卻由秘書監承擔藝文管理的部分職能。秘書監設辨驗書畫直長,負責鑒辨書畫。約有20余人擔任過此要職,最著名的當為柯九思。元代內府法書名畫,主要接收金及南宋舊藏。元代王惲《書畫目錄》又名《元破臨安所得故宋書畫目》,所記法書名畫228件。流傳至今的孫過庭《書譜》卷、懷素《自敘》卷、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列傳》卷,名畫如顧愷之《洛神賦圖》、閻立本《歷代帝王圖》等,即在王惲所見之列。文宗時期設奎章閣,“奎章閣學士院”下設“群玉內司”,管理供御覽或鑒辨的圖書秘玩古物,這樣專職的機構是以往未見的,時為禮部尚書的康里夔夔就兼領過群玉內司。書畫名家虞集、揭奚斯、歐陽玄、柯九思等皆為奎章閣各項書畫鑒藏活動之主要人物。至今仍存的宋拓《定武蘭亭真本》(臺灣)、王獻之《鴨頭丸帖》(上海博物館)、蘇軾《黃州寒食詩帖》(臺灣),名畫如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遼寧省博物館)、關仝《關山行旅圖》(臺灣)、趙斡《江行初雪圖》(臺灣)、趙佶《芙蓉錦雞圖》(北京)等,鈐押“天歷之寶”、“奎章閣寶”等印章,有些還有柯九思、虞集等人題記。
按《明史》“職官志”,明代仁智殿設監工一員,專事“掌武英殿中書承旨所寫書籍、畫冊等,奏進御前”。文徵明次子文嘉撰《鈐山堂書畫記》,記抄沒嚴嵩家藏書畫近4000件重入內府,有展子虔《游春圖》、李思訓《海天落照圖》等名作,李公麟作品竟有18件之多。此類資料說明明代內廷收藏尚有一定規模。
承續歷代朝廷重文物典藏的風氣,清初皇帝多喜好書畫及古玩。康熙鐘愛董其昌作品,乾隆花幾十年時間搜覓宋代馬和之《國風圖》,到手后庋藏于學詩堂。收到唐韓滉《五牛圖》,又專門筑“春藕堂”收藏之。內府不僅收藏大量歷代名帖,還翻刻重要作品??滴鯐r,把明肅府本“淳化閣”帖重刻于西安,乾隆時又據宋拓本重輯刻于內廷。梁詩正等奉命銓次清宮所藏歷代法書,集眾工摹勒上石,得32冊巨制。其中有《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等稀世之珍,因名之為“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
進入清宮廷的書畫多經鑒定和品評,區分等第逐一著錄。奉敕編纂著錄的梁詩正、董邦達、阮元、胡敬等人也多為目光過人的鑒賞行家?;实劭釔蹠嫞p鑒之余喜歡往上題詩鈐印。所加鈐收藏印鑒,以乾隆時期最多。入選《石渠寶笈》、《秘殿珠林》正編的,一般有“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鑒賞”、“石渠寶笈”或“秘殿珠林”五璽。選入重編的精品,加鈐“秘殿新編”、“珠林重定”或“石渠定鑒”、“寶笈重編”二璽,稱為“七璽”。加鈐收藏處印的,如“乾清宮鑒藏寶”、“養心殿鑒藏寶”、“重華宮鑒藏寶”、“御書房鑒藏寶”、“寧壽宮續入石渠寶笈”,稱為“八璽”。還有加鈐“壽”、“古稀天子”、“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耄念之寶”等。嘉慶之后,所鈐印記明顯減少。
至乾隆、嘉慶年間,清宮秘藏法書名畫及各類珍品數量已很龐大,分了好幾處貯藏。遂有動用龐大人力物力對內府庋藏書畫珍品及典籍進行系統整理和編纂的大工程。所編纂的著錄,如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說,“皆以內府儲藏,得于目睹者為據。”涵蓋陶瓷、玉石、金銀、筆硯、錢幣、工藝品以至外域諸品等多種項目。如《南薰殿尊藏圖像目》,著錄內務府庫房所藏歷代帝王圖像79軸,《茶庫貯藏圖像目》著錄內務府茶庫所藏歷代功臣像21軸,胡敬《南薰殿圖像考》記南薰殿及茶庫所藏帝王像及功臣像凡121種,大小畫像583幀。張照、梁詩正等編《秘殿珠林》,收錄乾清宮、慈寧宮、萬壽殿、天穹宮、中正殿等處書畫、石刻、木刻及織繡等藏品,其后又出二編、三編??滴跛氖吣辏?708),孫岳頌、宋駿業、王原祁等十一人編纂一百卷的《佩文齋書畫譜》,征引書目達1844種之多,被近人余紹宋譽為“自有書畫譜以來最完備之作”。
從清宮內府著錄的資料看,所收達數萬件之多。而著錄內府書畫最負盛名的,當推《石渠寶笈》四十四卷。是書繼《秘殿珠林》而作,各依貯藏場所分類,成于乾隆十年(1745)。其后又命王杰、董浩、阮元等人續纂正編未收及新錄之作,續編達四十冊。至嘉慶二十年(1815),英和、黃鉞、胡敬等人奉敕編纂的三編完工,收書畫3000余件。至此,內府所藏書畫大備于此。各編分書冊、畫冊、書畫合冊,書卷、畫卷、書畫合卷,書軸、畫軸、書畫合軸九類。每類又分上、次兩等。惟三編未梓印,僅有抄本。延至1969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才出版三編著錄影印本并附索引。至此,《石渠寶笈》三編方告出齊。
書畫等藝術品收藏雖然歷來以宮廷為中心,但私家或民間收藏同樣歷史久遠,且規模也至為可觀。朝代更迭之際,宮廷藏品每每大量散佚流向民間。即使政局承平,達官顯貴、富商大儒也能搜集到不少珍品。清代的私人鑒藏大家有梁清標、孫承澤、耿昭忠、安歧、卞永譽、高士奇、孫星衍、梁章鉅、吳榮光、陸心源、邵松年等。吳升、安歧、吳其貞既是著名書畫商,也是收藏家,有著錄書籍行世。以金石收藏著稱的有王昶、陳介祺、吳大澂、孫冶讓、翁方綱。收藏印章甚多的有汪啟淑等。其他如周亮工、阮元、宋犖、錢坫、何紹基、姚鼐等人,也莫不以鑒藏聞名。朝野收藏鑒賞風氣興盛,著錄著述數量也大增。一些私家編纂著錄書至今仍有較大影響。顧復《平生壯觀》、吳升《大觀錄》、吳其貞《書畫記》、陸時化《吳越所見書畫錄》等,均為歷來鑒藏者所重。近人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等曾多方搜求中國書畫論著,得850余種。尚有學者從經、史、子、集各類各屬中鉤稽輯佚,得歷代畫學論著篇目近3000種,其中清代著述達833種,約占35%,這個比例是很高的。
《石渠寶笈》之編纂,是盛清一件大事。踵事增華,它承續宋代《宣和畫譜》之長而另創新猷。這種集大成式的系統工程,起了尊文物尚正統的作用,對保存和發揚歷史文化傳統功不可沒,其意義不下清代鴻篇巨制的《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
1860年,英法聯軍入京,圓明園各宮所藏書畫被洗劫一空,顧愷之《女史箴圖》即由此時運至倫敦。1900年八國聯軍入北京,宮廷書畫損毀更甚。1911年清帝遜位,宮中1200余件精品為溥儀運出宮禁,散佚嚴重。重提《石渠寶笈》,檢視歷經顛沛流離而尚存的歷代書畫珍品,相信我們會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更添一份珍重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