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家具藝術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據文字可考和形象可證,已有三千余年歷史。它們和人類朝夕相處,是華夏社會物質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隨著人們起居形式的變化與歷代匠師們的逐步改進,至明清時期,家具已發展為具有高度科學性、藝術性、實用性的優秀生活用具。它們不但為華夏子孫所珍視,而且在世界家具體系中亦獨樹一幟、享有盛名,被譽為“東方藝術的一顆明珠”。
從唐五代使用垂足式高型家具始,經宋元兩代高度發展,至明清時期中國已形成了傳統家具藝術發展的黃金時代。加上明初手工藝的繁榮,海外貿易的發展,為明式家具的形成提供了技術力量和物質條件,使家具藝術發展到了成熟時期。其中明式家具以黃花梨木為主,其次為紫檀、楠木、鐵梨木、雞翅木、櫸木等。
而清式家具以紫檀木為主,次為黃花梨木、花梨木、酸枝木等。
黃花梨又名花梨、花黎、花黎母、花貍,以及降香、降香檀、降真香、花櫚、櫚木、香枝木、香紅木。它產于中國的海南島,其新切面紫紅色或深紅色,也有的呈黃色或金黃色,生長年輪明顯,新切面氣味濃郁,久則微香。黃花梨紋理斜或交錯,活節處常帶有變化多端的“鬼臉”。形成于明晚期至清前期的明式家具,之所以能達到中國古典家具的高峰,和采用堅硬致密、色澤幽雅、花紋華美的珍貴黃花梨木材,關系絕對密不可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清兩代家具甚為豐富,蔚為大觀,總數量多達上萬件。其中明代家具三百余件,清代家具品種則一應俱全,其質地就包括不少的黃花梨“國寶”。這些家具除部分由清宮造辦處制作,具有“皇苑天工”的特點以外,還有多數來自全國各地,尤見“簡約雋永”之美。今筆者精選其代表性藏品若干,與讀者共賞。
明代黃花梨月洞門架子床(圖1)
高227厘米,縱187.5厘米,橫247.5厘米。
此床由床屜、床圍、立柱、月洞門、倒掛牙子及床頂等多件組成。各結合部位均用活榫,便于分解組合。床身正面裝橢圓形門罩,民間常稱此為月亮門。床圍以三部分組成,均為雕如意云頭紋加十字形構件攢成透欞。床面為棕屜,上附花眼藤席。床面下高束腰,周圍用竹節形矮佬界出16格,格內鑲板,并浮雕花鳥蔬果,圖案無一相同。束腰下承托腮。四面牙板與腿足成壺門形。牙子邊緣起線,對稱浮雕螭紋及卷草紋。四腿三彎式,云紋足。其為典型的蘇州地區制品。
明代黃花梨卷草紋羅漢床(圖2)
高88厘米,長218厘米,寬100厘米。
此床圍為三屏式,每面均裝壺門圈口。藤心床面。壺門牙上雕卷草紋。三彎腿,渦紋足。腿、足上亦雕卷草紋。其造型簡練舒展,尤其是壺門圈口圍子,通透中顯出幾分輕便靈秀,具有空靈韻味,為明式風格的典型作品。
清代黃花梨云紋腳踏(圖3)
高11厘米,長84.5厘米,寬27厘米。
腳踏通體黃花梨木所制。踏面四邊打槽裝板,有束腰,束腰下雕洼堂肚,洼堂肚上雕卷云紋,直腿,雕回紋足。此腳踏是典型的清式做法。
清初黃花梨羅鍋棖加矮老方凳(圖4)
高44.5厘米,長43厘米,寬43厘米。
座面四角攢邊框,鑲席心。四腿外圓內方,帶側腳,腿間安羅鍋棖加矮老。通體光素,體現了明式家具簡潔明快的特點。
清中期黃花梨玉璧紋圓凳(圖5)
高45厘米,面積36厘米。
凳面圓形,有高束腰,雕六個長方形卷珠紋開光,束腰下有托腮,牙條浮雕海棠式珠花,鼓腿膨牙,腿上下兩端雕勾云紋玉璧,璧中心雕花朵紋,腿中心浮雕海棠式珠花,下承須彌式底座。
清中期黃花梨拐子紋掛椅(圖6)
高121厘米,長56厘米,寬44厘米。
卷云紋搭腦,兩端出頭,靠背板與立柱均作彎曲狀,背板浮雕拐子紋,背板上端安角牙,立柱與搭腦相接處有倒掛牙,立柱與座面相交處有座牙,管腳棖采用“步步高”手法。其搭腦處因為形似南方家居墻上用來懸掛燈盞的燈架,故名“燈掛椅”。
明代黃花梨南官帽椅(圖7)
高105厘米,長65厘米,寬49.5厘米。
椅靠背方直,搭腦凸起,搭腦兩側和扶手前部飾花角牙。背板下部有凸字形亮腳,座面下施方形券口牙。方腿直腳,步步高腳棖。
明代黃花梨六螭捧壽紋玫瑰椅(圖8)
高88厘米,長61厘米,寬46厘米。
椅靠背鑲板透雕六螭捧壽紋,下以圓形螭紋卡子花支墊。扶手橫梁下裝壺門牙,浮雕螭紋。藤心座面,下裝券口牙子,浮雕螭紋及回紋。圓腿直足,腿間裝步步高趕棖。此椅靠背、扶手下壺門牙及座面下券口牙子裝飾趣味頗濃,靠背的透雕紋樣尤為精細雅致。
明代黃花梨螭紋圈椅(圖9)
高100厘米,長61.3厘米,寬49厘米。
弧形椅圈自搭腦伸向兩側,通過后邊柱向前順勢而下形成扶手。背板稍向后彎曲,形成背傾角,頗具舒適感,板雕如意云頭紋。四角立柱與腿一木連做,“S”形聯幫棍。席心座面,座面下裝壺門卷口。腿間管腳棖自前向后逐漸升高,稱“步步高趕棖”,寓意步步高升。四腿外撇,稱側腳收分,意在增加器物的穩定感。圈椅為明代常見椅式,由交椅演變而來。
明代黃花梨交杌(圖10)
高55.5厘米,長66厘米,寬29厘米。
交杌杌面用藍絲絨織成回紋軟屜。著地的兩根橫材底平而寬,可以擺放平穩。凡橫材出頭處均用鋄金鐵葉包裹,并用釘加固。軸釘穿鉚處加護眼錢。此交杌為宮廷用具,為皇帝出游時所使用,故制作十分考究。
明代黃花梨交椅(圖11)
高104厘米,長69.3厘米,寬47.5厘米。
椅背板微曲,雕如意云頭紋。后推彎轉處,用角牙填塞支撐,椅面軟屜以絲繩編成。下有踏床,既可翻轉,亦可卸下。各構件交接處及踏床床面均用鐵飾件加固。交椅因其下身椅足呈交叉狀而得名。此為明代交椅的典型樣式。
明代黃花梨展腿方桌(圖12)
高86.5厘米,長100厘米,寬100厘米。
桌面下帶束腰,壺門式牙條,牙條與腿足結合處浮雕卷草紋。兩側腿間裝雙橫棖。四腿足展腿式,上端為拱肩三彎腿外翻馬蹄,下端為活動式圓形腿,可以拆分?!罢雇取笔敲魇郊揖叩某R娮龇ǎ嗫砷_合,后來演變成為一種裝飾手法,采用一木連做,但仍保留兩層足的形式。此桌造型大方莊重,線條簡練,有裝飾但不失其自然。
明代黃花梨嵌石面羅鍋棖加矮老條桌(圖13)
高88厘米,長126厘米,寬58厘米。
桌面攢框鑲大理石心,帶束腰。四腿間安曲尺橫棖,棖上置矮老。拱肩直腿,足端削成內翻馬蹄。
清代黃花梨漆面卷云紋平頭案(圖14)
高87厘米,長144厘米,寬47厘米。
案面四邊攢框,面心髹黑漆,面下牙頭雕卷云紋,為格肩榫結構。直腿外側中心起雙陽線,側面兩腿間安有橫棖,平底足,下承雕卷云紋須彌式底座托泥。
明末清初黃花梨螭紋翹頭案 (圖15)
高86厘米,長147.5厘米,寬44厘米。
案面攢框鑲板心,兩端安裝外卷翹頭,面沿打洼。牙條與雕有象鼻紋的牙頭木連作,并在牙子的邊沿起陽線,兩端連接牙堵。案腿上部打槽,夾著牙頭與案面結合,這種結構稱之為夾頭榫結構。四腿素混面,兩側腿間鑲有魚肚形絳環板,開光處鑲透雕雙螭,大螭在上,小螭在下,寓意“教子升天”。足下帶托泥。
清代黃花梨回紋香幾(圖16)
高92厘米,面徑33厘米。
爐形,面沿起四層細線,上下兩層高束腰,每面中心皆凸起透雕勾蓮紋,兩側透雕回紋,并且上下托腮。兩層之間向外拱出四根邊框,下層束腰下的牙條與腿面起八條陽線,自拱肩處向上至足部外撇并逐漸收細。
明代黃花梨螭龍紋炕桌(圖17)
高28厘米,長82厘米,寬52厘米。
桌面外冰盤沿,束腰打洼。牙板滿雕紋飾,中間為寶相花紋,兩邊螭龍紋,邊起陽線與腿外側相連。彭腿彭牙,腿牙從掛肩榫相交,腿肩處雕如意云頭紋,內翻珠式足。
清早期黃花梨嵌螺鈿夔龍紋炕案(圖18)
高28厘米,長91.5厘米,寬60.5厘米。
案面平頭,長方形,上用紫檀木片鑲成珠花、岔角及開光,正中為嵌色石螺鈿螭紋、花朵紋, 邊勾渦旋紋加紫色石圓珠。桌面邊沿、四角鑲紫檀開光,分別嵌飾螺鈿色石勾蓮紋和飛鶴、彩云。面下雕螭紋花牙、沿板,直腿上嵌螺鈿螭紋,兩側腿間有鏤空螭紋沿板。四腿縮進安裝,雕云頭形足。
清代黃花梨亮格柜(圖19)
高204厘米,長92厘米,寬59.5厘米。
上層格正面及左右開敞,裝三面券口牙子,雕雙螭紋、 回紋,邊起陽線,券口下透雕螭紋、如意云紋欄桿。下部柜門為落堂踩鼓式,有銅合頁及面葉。柜下壺門牙雕卷草紋。
明末清初黃花梨百寶嵌職貢圖頂箱柜(圖20)
高272.5厘米,長187.5厘米,寬72.5厘米。
柜以雜木為骨架,用黃花梨三面包鑲。柜分為上下兩節,并各裝四門,正中可開,兩側可卸,門上裝銅合頁與銅鎖鼻。柜面用各色葉臘石、螺鈿等嵌出各種人物、異獸、山石、花木,上層為歷史故事畫,下層為《蕃人進寶圖》,柜肚為《嬰戲圖》,邊框飾螭龍紋。方足銅包腳。此類柜又稱頂箱立柜,由底柜與頂柜兩部分組成。一般成對擺設,故又稱四件柜。此柜為成對柜之一。柜面所嵌飾件高于面板,具有立體感。于黃花梨上作鑲嵌裝飾,在家具工藝中較為少見。
明代黃花梨聯三櫥(圖21)
高91厘米,長215厘米,寬60.5厘米。
櫥為案形結構,櫥面兩頭翹起,面下兩端與櫥身相連處有花牙。櫥面下設三具抽屜,裝白銅拉手、插銷及鎖鼻。抽屜下為柜,對開兩扇門,門旁有可裝卸的余塞板。四腿外撇,側腳收分。此櫥具有桌案和柜兩種功能,既可儲物,又可作桌案使用。此聯三櫥做工精細,為明式家具的標準器。
清代黃花梨嵌玉璧插屏(圖22)
高62厘米,長42厘米,寬62厘米。
插屏邊座黃花梨木制作,屏心正中嵌玉璧。玉璧中心鑲黃花梨木圓形開光,浮雕八卦“乾”字符,周圍飾雙螭紋。座的披水牙和絳環板均透雕如意云紋,四個站牙雕卷草紋。清乾隆時期制作。
明代黃花梨龍首衣架(圖23)
高188厘米,長191.5厘米,寬57厘米。
衣架搭腦兩端雕出須發飄動的龍首,中牌子上分段嵌裝透雕螭紋絳環板。立柱下端有透雕螭紋站牙抵夾,如意云頭式抱鼓墩。中牌子下部和底墩間原有橫棖和欞板,現尚存被堵沒的榫眼痕跡。各部榫卯均為活榫,可拆裝。衣架為臥室家具,脫下的衣物可搭在搭腦和中牌子的橫桿上。因古代皆穿長袍,故衣架也做得較高而使衣物不至垂地。此衣架造型簡潔明快,合乎實用,裝飾紋樣具有鮮明的皇家風格。
明代黃花梨龍鳳紋五屏式鏡臺(圖24)
高77厘米,長49.5厘米,寬35厘米。
臺座以上為五屏風式,屏風腳穿過座面,植插穩固。中扇最高,向左右遞減,并依次向前兜轉。搭腦挑出,頭作龍頭或鳳頭狀。臺座為柜式,兩開門,內設抽屜三具。橫棖下有屈形牙板,四腿施雙燈草線并凸出座面,與座面望柱相連形成攔板。柱頭與腿上端均雕一獅,與柱、腿為一木連作。鏡臺雕刻的圖案以龍、鳳、蓮、獅紋為主。屏風四邊扇全部透雕龍紋、纏枝蓮紋等,唯正中一扇用龍鳳紋組成圓形圖案,外留較寬的板邊,不施雕刻,至四角再鏤空透雕,運用虛實對比的手法,使透雕部分突出。使用時,有一木架置臺座上承接圓鏡,鏡面斜倚在屏風上,使器物更見和諧。
黃花梨官皮箱(圖25)
高38厘米,長37厘米,寬26.5厘米。
箱蓋內有一方形淺屜。箱正面為對開門,內分三層,設抽屜五具。箱蓋、門上安銅飾件,箱體兩側裝銅提手。下有座臺,底邊為壺門式曲邊。此箱為官員出行時盛物之用,明代使用較多。
明晚期黃花梨百寶嵌石榴綬帶紋盒(圖26)
高15厘米,長27.4厘米,寬16.3厘米。
盒為長方形,兩層,有蓋。蓋、盒銜接處飾以嵌銀絲回紋,蓋面凸邊微隆,上嵌月季、石榴、綬帶鳥。以褐色木制樹干,染牙為葉,螺鈿為花,綠葉、白花相互輝映,生機盎然,花樹間一只紅喙的綬帶鳥立于枝頭,寓意“富貴多子”。此器棕紅色,以染牙、大漆、螺鈿為主料,采用百寶嵌技法制成。盒、屜銜接緊密,圖紋端莊典雅,制作技巧高超,木色紋理清晰自然,為木雕百寶嵌中之精品。
以上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部分明清時期黃花梨家具,不僅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可全面地反映明清家具的風格特點,而且對研究明清家具的藝術成就和明清時期的思想文化,極具重要的借鑒和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