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圖文并茂的硯銘,玩硯人自然會想起那位多才多藝,不但精于詩、書、畫、印,而且也嗜好蓄硯,曾收藏千余方,又擇其佳者作銘辭,手書后多半自己鐫刻的高鳳翰。高鳳翰毅力驚人,右臂病廢后,書畫篆刻鑿銘全用左手。他的詩作年輕時即負盛名。他的書法精妙流美,奇趣橫生。他工于山水、花卉,亦能畫人物,為“揚州八怪”之一。他以左手治印,蒼拙豪縱,直追秦漢,尤善印篆,開齊魯印派之先河。高鳳翰將詩、書、畫、印與制硯刻銘相互滲透交融,熔鑄于一爐,獨樹一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在他辭世近二百年后,福建的陳子奮步其后塵,也愛收集名硯,并自己撰銘刊刻,將印藝入硯,書法入硯,畫境入硯,詩意入硯。所鐫硯銘,運刀剛毅利落,字體雄邁遒勁,風格古雅峻秀,極富金石味。尤為難得的是,他以自己擅長的白描手法入硯,構圖嚴謹,景物清晰,線條有力。字畫相配,圖文并茂。我收藏他鐫銘刻圖的一方端硯,可見一斑。
這方硯(圖1、2),清代,以上等端石琢制,青紫泛黑,細膩幼嫩,梯形,長12.7厘米,寬9.5厘米(窄處8厘米),厚1.8厘米,四圓角。面有起邊,硯堂中間下凹。硯池稍深,硯崗飽滿,四邊側內斂。背平,上邊陰刻篆書“夜坐軒”,落款行書:“榕華弟屬,水叟陳子奮刻,庚戌十一月之吉”。下陰刻庭院、屋舍、山石、高樹。一老者正坐在椅上,臨窗遠眺。屋后右角兩棵梧桐,枝壯葉茂,直插云天。房屋右邊的巖石上,陰刻行書:“學老蓮,予又記”。左邊秀巖圍墻。近處有青草碎石,遠處是青紫泛黑的石色構成的深邃靜謐夜空,無邊無際。中間一顆金黃小石眼和旁邊的胭脂暈,恰如月亮從云中露出一角,染紅四周云朵。上邊文字,以沖刀手法刊刻,雄健有力,又恰如畫圖題名。全幅宛如一張秀雅白描風景畫,意境古雅,線條洗練,刀法圓熟。陳子奮一生雕刻硯銘不少,但多只有文字,有圖有文者鳳毛麟角。這一方稱得上他的代表作,彌足珍貴。這則銘文刻于庚戌年,即1970年。陳子奮先生已經72歲了,依然精力充沛,刀工雄健。硯主人榕華,即陳榕華,福州市一位中醫,與陳子奮先生交好,家藏不少字畫、硯臺等古玩。“夜坐軒”為其居所雅號。陳子奮一生筆耕不輟,除創作字畫外,撰刻不少硯銘。筆者在一位朋友家見到他的硯銘拓片近50幅,當然這不是全部。這些銘文無不精辟雋永,字體無不雄奇遒勁。其中多數是為榕華藏硯所刻。如一方陳子奮銘平板端硯(圖3、4),上面共有銘文225個字。硯面為毛主席詞《沁園春·雪》全文(行書),邊側分別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篆書),“毛主席長沙詩句,陳子奮敬琢于榕城,時年六十又九。子奮。”(行書)和“氣爽秋高九月天,光芒萬丈讀鴻篇。此心永永遵方向,雪比明來石比堅。讀毛主席書永遵方向當與雨花共勉之。子奮又識。”(行書)。還有4方印章。這年陳子奮已經69歲了,還勉勵要努力學習毛主席著作,沿著正確方向前進。除為朋友藏硯撰刻銘文外,陳子奮也在自藏自用硯臺上鐫銘,抒懷明志。如1925年,陳子奮就在自用的宋代婺源龍尾山老坑門字形歙硯,硯背以沖刀手法陰刻小篆“以學愈愚”四字,落款楷書“子丑孟冬,子奮刻”。字體雄邁遒勁,風格古雅。這年陳子奮才27歲,雕藝就如此高超。“以學愈愚”語出西漢劉向《說苑·建本》:“人皆知以食愈饑,念莫知以學愈愚”。是說要用學習改變愚昧的秉性。陳子奮以此為座右銘,體現了他勤奮學習和虛懷若谷的高尚品德。
陳子奮(1898—1976),字意薌,原名起,號無寐,晚年別署水叟。福建長樂人。父吉光,業塾師,篆與印宗鄧石如。子奮先生少年受濡染,即習篆刻,又好國畫。16歲就出任小學圖畫教員。先后任職業學校及中學教師。20歲開始以賣藝維生。數十年來,于國畫篆刻精研不輟。20世紀30年代以后,陳畫作先后參加巴黎、莫斯科、列寧格勒畫展;尤擅白描花卉,稱白描之線條為筆條,風格獨特,功力渾厚。所作白描長卷《百花齊放圖》參加全國美展,為國家美術館收藏。1956年創作的五合屏《萬壽無疆圖》制成雕漆屏風,至今仍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陳子奮白描花卉冊》,四十多年來一直是習畫花卉者入門善本。徐悲鴻稱贊其“畫宗老蓮、伯年,漸欲入宋人之室,曠懷遠志,品潔學醇,實平生畏友,吾國果文藝復興,詎不如意薌者期之哉!”并欲聘請他到中央大學教授國畫,因陳母在堂,未能如愿。陳子奮先生篆刻成就不亞于國畫,平生治印數以千計。誠如篆刻名家潘主蘭所言:“子奮治印,既通六書,更博覽周秦漢魏金石文字,至若皖浙名家。奏刀歷數十年,無間寒暑。案頭石累累,不旬日間,積稿則盈寸,資之深,故成也大。閩之中,篆刻家或有未出其右。”徐悲鴻也說:“戊辰夏盡,薄游福州,乃識陳先生意薌,年未三十,已以篆刻名其家,為余治‘游于藝’、‘長顱頷亦何傷’、‘天下為公’諸章,雄奇遒勁,腕力橫絕,盱衡此世,罕得其匹也”。陳子奮以金石書法入畫,又以金石、書法、畫意入硯銘,所以超凡脫俗,獨樹旗幟。陳子奮曾任福建省文史館館員、國畫研究會理事會理事長、美術家協會福建分會副主席、福州市美協主席等職。